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18

  ..續本文上一頁點;念佛的功夫淺一點,往生的品位就低一點,但不妨礙往生這件事情,所以能否往生取決于信願。爲什麼取決于信願?就是感應道交,是用信願去感通的,而不是靠功夫。念佛的行持是深信、切願、持名,這一點不能含混。蕅益大師又擔心未來的衆生只重功夫,不重信願,又慈悲開示:如果沒有信願,縱然念佛功夫達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那樣的程度,也不能往生。爲什麼呢?由于西方極樂世界是屬于實報莊嚴土,縱然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都不能往生,更何況悠悠凡夫!所以宜先在深信切願上著眼。具備信願持名即可往生。有功夫成片固然好,沒有功夫成片,有信願持名照樣往生。對此要有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得到安心、快樂。如果總是在功夫上論,那就難免恐懼、擔心、不安。吾人信願持名,接納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內心能有堅定的信心,當下就安心了。安在哪裏?安在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海上,因爲彌陀的大慈悲願海是把我等衆生都托起來的。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心裏,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往生。所以念佛往生一法稱爲圓頓中最極圓頓。也正因爲如是圓頓,又被稱爲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是故,宜從信願持名感通下手,作得生想,無須在功夫上畫地爲牢,作繭自縛。

  

  (7)關于對臺灣某居士若幹種淨土著作的辨析。

  問:弟子最近在福州寺院看到上海佛學書局出版的《念佛真實義》等幾本書,作者是臺灣覺雲居士。上網一查,乃知是蕭平實之作。此人顛倒黑白,附佛之說,如今搖身一變,又以淨土宗善知識自居,徹底否定淨土宗曆代祖師。不明真相之人,極易受其迷惑,破壞行人念佛往生之信心,毒害極大。更有甚者,此書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流通,使人誤以爲教界認可此說,真是害人不淺!不知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來函及寄來的臺灣覺雲居士若幹種書籍,略略翻閱,覺其信口雌黃,錯謬不經,亦能體會仁者一片護法之心。茲就《念佛真實義》(簡稱《實義》)、《如何修學淨土法門》(簡稱《法門》)二書中之錯謬處撷取二叁,以正視聽。

  一、诋毀我國諸淨宗祖師“持名念佛”的傳承

  《實義》中,處處將蕅益大師“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的開示,指斥爲不正確的知見,並雲倡導持名念佛“乃是對于淨土叁經法義的錯會,並不是正確之淨土法門之知見”(見《實義》P2)。這種對祖師輕率的貶斥,對持名念佛的看法,是沒有道理的。

  淨土法門的理事因果,肇立于佛的果覺境界,全體不可思議,不可以凡情淺識妄加推測。“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對佛經奧義,祖師能解能說,所謂“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是故,我等淨業行人,宜對祖師言教深生殷重恭敬心。

  蕅益大師乃淨宗第九代祖師,“名字位中真佛眼”,開佛知見,所言決定無謬。印光大師贊譽蕅祖的《彌陀要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而《實義》貶抑蕅祖的論斷,何異無知妄談。

  祖師們倡導持名念佛,乃是對淨土叁經精義綱宗的正確領會。阿彌陀佛因地以五大劫的思惟,實現其普度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平等慈懷,建立以名號度生之妙法。《無量壽經》偈雲:“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是故持名度生的淨土妙法貫徹于諸多淨土典籍中。善導大師慧眼獨具,首先開顯淨土叁經持名之殊勝,雲:“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至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指《觀經》)定散文中(定善十叁觀,散善叁福九品),唯標專念名號得生。”自《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明晰闡述淨土叁經持名念佛宗旨後,曆代祖師大德若蓮池、若蕅益、若印光等悉皆遵從,成爲中國淨土宗傳承之家風。今《實義》卻全盤否定,居心何在!更有甚者,釋迦本師乃至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贊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欲令我等凡夫衆生專持名號,仰蒙彌陀的大悲願力,帶業往生,然覺雲居士卻言:“又不可教人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或其他諸佛世尊名號,這樣的念佛非是清淨念佛,知見錯誤,心有汙染故。以此種心態念佛,即是情執,是故不可對人作如是教導,違背淨土經典法義故。”(《法門》P162)如是顛倒黑白、誹謗佛言的論斷,是先天智力水平低下,抑或故作此說以斷人慧命?吾人當深加警覺。

  二、錯會“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經文

  淨土念佛法門的圓頓義理,乃是以佛的果地覺作行人的因地心,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故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此句經文亦應從如是圓頓角度加以界诠。蕅益大師精辟指陳:“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見《彌陀要解》)蓮池大師亦雲:“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並開示:“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見《彌陀疏鈔》)信願持名,具足六度萬行。此等圓頓知見,稱合佛心,吾人當拳拳服膺。

  作者對《阿彌陀經》這句重要經文,師心自用,妄加诠釋,雲:“此處所謂“善根福德因緣”,即指叁福淨業。”(見《法門》P143)並雲:“要廣修善根福德,不可只是持念名號。”(同上書P10)作者持此說,足見其不了經文真實義。

  叁、妄自矜誇,冒充善知識,以凡濫聖

  自古以來,大凡邪師惑衆,悉皆脫不了自我炫耀之窠臼,作者亦不例外。作者矜誇自稱:“末學一心念佛六七年,每天十幾個小時,成就淨念相繼之功夫。”(見《實義》P5)又雲:“末學的持名念佛就像大火炬一般,任何的煩惱、習氣、妄念之幹草,一旦現起,就會被此念佛力量之大火炬燃燒而化爲灰燼。”(見《實義》P7)此等自誇的惡派,散見各處。以凡濫聖,罪過不淺。

  縱觀曆代祖師大德弘法利生,悉皆卑以自牧,以慚愧莊嚴自己的道心德業。善導大師自稱“惡業凡夫”,蓮池大師自謙“末法下凡,窮陬晚學”,省庵大師自抑“不肖愚下凡夫僧”,印光大師恒稱“常慚愧僧”、“粥飯庸僧”。不曾見誇耀功夫、大言不慚的善知識。對比之下,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自當泾渭分明。

  以上略陳叁點,自可窺斑見豹,至于書中散見的謬見,諸如“持名念佛最好不要用口稱念”(《實義》P7)、“名號不是實相”(《實義》P142)、“祖師常作一些方便之開示,然方便開示,雖有必要,卻也造成諸多後遺症”(《法門》P5)等謗法謗祖師的言論,不一而足,無暇細辯。伏冀淨業同仁仰遵聖言量與祖師的思想,死盡偷心,信願持名,矢志極樂淨土,庶幾今生解脫有望,萬修萬人去。否則,誤聽人言,邪見入心,求升反墮,可不哀哉!

  

  (8)問:有人說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後精進修持後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因爲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只是修學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極樂世界。

  答:這個說法無經典依據,是不正確的觀念。阿彌陀佛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表明帶業往生的天人,一到極樂世界,便可入大乘正定聚,決定一生證到大乘涅槃佛果。表證在極樂世界即可成佛。然往生者證到無生法忍之後,也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那僅僅是示現而已,所以你想在一生補處的位置來娑婆世界成佛也可以,但是絕對不能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不了佛,一定要到娑婆世界才成佛,這是毫無依據的!對淨土法門之修因證果,我們不要隨便用凡夫的思維去捉摸出一些觀點來,這些都是謬論。事實上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好修學的地方!是快速成佛的地方!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得到叁種不退,叁種不退即是成佛的異名,是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九法界衆生疾速成佛的勝妙道場!

  

  

  

  

  

  

  

  

  

  

  

  

  

五、戒 如 冰 雪

  

  (1)問:弟子沒有受戒前盡量按照五戒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受戒以後感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種心態是不是不好,會影響修學?該以何種態度來持戒更圓融一些呢?

  答:首先,你能夠去受戒,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麼?佛陀製戒的本懷是爲道製戒,是爲求證菩提佛道來製戒的。戒的種類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衆的戒。無論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針對我們的煩惱而施設的。煩惱是病,戒法就是藥。我們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馬,就像狂象,如果沒有約束,它就會到處狂奔,踐踏苗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繩,把這個野牛,用缰繩拴住牛鼻,當它要跑的時候就要及時地拽過來。所以這個戒是對治我們貪瞋癡叁毒煩惱的。殺盜淫妄酒是最重的煩惱,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繩把這想犯殺盜淫妄的惡的心理傾向阻斷。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受戒。有的人說,我學佛,只受叁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還是一定要經過受戒的儀規,讓一個法師在佛前證明,還有一套授受的儀規,它就是羯磨法。透過授受儀規的傳授,讓你在自心裏生起一種止惡防非的功能,這種功能就叫無作戒體。你獲得這一種戒體後,當境界現前,比如財色名食睡這些誘惑的境界現前的時候,無作戒體就發揮作用了,他就會馬上對這個境提醒自己所受的戒相,由此生起戒行,就會産生一種戒的對治力量,能使我們面對誘惑如如不動,身口七支不違犯戒法。受戒之後如履薄冰,這是好現象,要增強自己的持戒意識,要把持戒上升到比生命更高的程度。何以故呢?我們這一期業力感召的虛…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