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识的妄心。说自性阿弥陀佛,是对吾人介尔一念体性而言,性具无量光寿,寂照不二,即阿弥陀佛;唯心净土是对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量周沙界,西方极乐世界亦不越一念心之外。是故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吾人心性同体相关,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斯言确哉!然这悉是从理上建言。那么从事相上来说,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远的西方确有极乐世界。净土在妙明真心之内,却在凡夫八识妄心之外。我等凡夫眼下全体是心意识用事,烦惑重重,是故不可执理废事,宜从事修入手,持戒念佛,读诵经典,广修福德,求生净土,俟往生到极乐世界,方可现量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故,唯心净土,实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可到;自性弥陀,彼土实有一尊阿弥陀佛可以亲炙。如是认知,不执边见,理事圆融,这才是大乘中道了义,才是净业行人之正见,于此不可颟顸。

  

  (17)问: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答:有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见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动不动就向大家宣布,我什么时候往生了,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些心态都有其他的杂念在里面,自己出问题了。念佛往生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解决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切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念佛人要平实,昔慧远大师在念佛禅定中,三次见阿弥陀佛,皆沉厚不对他人讲。大行法师念佛三七日,见琉璃地,亦未对人说。预知时至,只是将往生的日期及生平念佛的感应,写在字条上,夹在《阿弥陀经》中。往生后,弟子门人才了解到他念佛修行的功德,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即便预知时至,也不是说你有多了不起,有多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至诚念佛,阿弥陀佛怜悯我等众生,以种种方式诸如在梦中给我们预告一下,让我们得到安心安乐,在这时候你也不要到处张扬自炫,我有多大本事,有这样的躁妄心,大多要吃亏栽跟头的。在什么时候往生,如何往生,你不要挂在心上,你只要念佛嘛,只要至诚恳切,称念佛名,阿弥陀佛慈悲不舍我这个苦恼的众生,解决生死大事,至于度众生一事,阿弥陀佛自然会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心。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嘛,不要念念都想着表演给别人看,这之间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着虚荣心,其结果自己真就成了闹剧演员了。中国大陆若干年来发生的几起往生闹剧,一则疑误众生,让社会人士对佛教产生鄙视,另一方面也伤害了当事者本人。所以念佛行人的正信正见是不可或缺的。

  

  (18)问: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佛能经常鼓励,那念佛也一定会更加精进的;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不这么做,而让人难以生起信心呢?

  答: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阿弥陀佛深知众生难以起信,是故以名号光明加被我等业重众生,令生信解。当吾人持念名号时,阿弥陀佛当下显现在面前,因名号即具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故。吾人只要一见阿弥陀佛,即可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即能横截生死急流,永断众苦根株,最终圆成无上佛果。《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希夫人于第六华座观中,见到虚空住立的阿弥陀佛,即获如是大利。《无量寿经》中,释尊慈悲加持,令阿难及与会二万弟子众见到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庄严景象,亦获如是大利。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确实婆心切切,时时示现,令我等见。只是我等念佛,口弥陀,心娑婆,泛泛悠悠,对这句佛号不能坚持长久地持念,天天在烦恼杂念堆中过日子,内心浑浊如黄河水。虽弥陀示现,亦无由见。犹如水清月现,水浊何由见月?只应反省自己未能深信切愿,老实坚久地持念佛号,不可辄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伏冀自今日始,死尽偷心,老实念佛,每日持念或一万,或二万,或三万佛号。有机缘,或打佛七,或做十日百万佛号闭关。平日忆念佛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是久久,必然感通阿弥陀佛的慈心愿力。但能一念感通,便可横超三界,往生安养,直登不退转位,稳成佛果,冀从这里信入力行。

  

  (19)问:本来念佛应该越念越清净,为什么越念越觉得杂念纷飞?

  答: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知道自己妄念纷飞,是一个进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还浑然不觉呢。就像幸亏窗隙的阳光透入,我们才知道室内充满灰尘一样。同时,要相信,妄念本空,佛号功德真实,只须我们在妄念纷飞时咬住一句佛号,如一人与万人敌,把得住,守得稳,如是坚久,自然云薄雾轻,性天渐朗。要知道,我们心里存的有善种子,也有恶种子。有时侯不念佛好像没事,一念佛时就把恶种子逼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以为是退转。要一心依靠佛号,突破过去就有一个飞跃。曾经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进,曾经每天念三四万声。后来他也是遇到很多恶念翻腾出来,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学习教理的重要性。

  

  (20)问: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系?

  答: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的祖庭,确立这两大参照系意谓:念佛法门乃佛教中之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其事理境界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是故宜以圣言量作为至高标准。佛陀在涅槃时所开示的四依法亦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世间的人每每将圣言量淡化处理,是因为对圣言量没有深入、恳切的体悟,常常省心省时地看看光碟、小册子之类,知见混乱,莫衷一是。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以圣言量作为判别知见是非邪正的标准。净土宗五经一论就是我们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一定要把五经一论的佛之知见建立起来,才能生起我们的正信、正行。第二个以净土宗祖师著作作为参照系。能被后人推尊为净土宗祖师者,悉是获证念佛三昧、成办往生的,是故读祖师的著作可靠,依教修行,不至有走错路、走弯路的风险。

  净土一法,惟佛无问自说。净宗祖师依教奉行,得念佛法门之真实利益,教行理果在佛言祖语中完整体现,等同一味。是故我等净业行人掌握佛言祖语的精髓,便获得了判别是非的标准,其他邪知邪见及相似法在这面明镜前便原形毕露。在这个见浊日炽的末法时代,提倡并实施净土五经一论圣言量和祖师著作理念作为参照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故东林寺的弘法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的。

  

  (21)问:《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边地疑城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不要理解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旁边有一个真实的城存在。“边地”是八难中闻不到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夹杂疑心求生到极乐净土,住在由识心所变现的城中,不能见佛法僧三宝,不能闻佛法,由此喻称为边地疑城。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载,中辈和下辈都有边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相信念佛法门,也有过至少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怀疑、后悔了。由于生起了疑障,便把其他的烦恼也激活了,甚至他连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也不相信了,于是便在五欲六尘中随波逐流。就这样的一个众生,临命终时,按他自己的业力因果来说,决定要堕三恶道的,但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不舍任一众生,于是阿弥陀佛在他的梦中示现净土依正庄严。这个众生在梦中见到佛的显现,顿然又欢喜又后悔。欢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真的存在,如果我当时没有疑悔退转的话,那多好啊!他就带着这一念后悔的心接续念佛,也能够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带业往生。但由于他有怀疑,他会往生到西方净土界边,自然看到一座纵广约二千里的七宝城,心里便大欢喜,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应念而生种种资生用具,快乐如忉利天人。然于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见佛闻法。由不能见三宝,故类似于生到边地。然边地疑城乃往生者识心变现出来的,亦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土。止住疑城时,阿弥陀佛仍然放光加持他。边地往生者透过佛光来反省自己见不到佛、闻不到法、见不到菩萨声闻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怀疑,由此生起惭愧、忏悔心。忏除疑根,便从疑城出来,见阿弥陀佛了。可见,生到边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迟五百年便可出来。这是属于修中辈与下辈之净业因行而夹杂疑心所致。

  

  (22)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顺利建立起来。得生与否,全凭能否感应。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念头中。既然念头具足,故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通。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是故净业行人宜以至诚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

  

  (23)问: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答: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地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一个地步。我们…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