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識的妄心。說自性阿彌陀佛,是對吾人介爾一念體性而言,性具無量光壽,寂照不二,即阿彌陀佛;唯心淨土是對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量周沙界,西方極樂世界亦不越一念心之外。是故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與吾人心性同體相關,心、佛、衆生等無差別,斯言確哉!然這悉是從理上建言。那麼從事相上來說,距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遙遠的西方確有極樂世界。淨土在妙明真心之內,卻在凡夫八識妄心之外。我等凡夫眼下全體是心意識用事,煩惑重重,是故不可執理廢事,宜從事修入手,持戒念佛,讀誦經典,廣修福德,求生淨土,俟往生到極樂世界,方可現量親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故,唯心淨土,實有十萬億佛刹之遙遠的極樂世界可到;自性彌陀,彼土實有一尊阿彌陀佛可以親炙。如是認知,不執邊見,理事圓融,這才是大乘中道了義,才是淨業行人之正見,于此不可颟顸。

  

  (17)問: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叫來佛友助念,但幾次都沒走,是不是這裏面有偏差呢?

  答:有些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見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動不動就向大家宣布,我什麼時候往生了,我要表演給大家看了,這些心態都有其他的雜念在裏面,自己出問題了。念佛往生是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解決自己無量劫以來的切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念佛人要平實,昔慧遠大師在念佛禅定中,叁次見阿彌陀佛,皆沈厚不對他人講。大行法師念佛叁七日,見琉璃地,亦未對人說。預知時至,只是將往生的日期及生平念佛的感應,寫在字條上,夾在《阿彌陀經》中。往生後,弟子門人才了解到他念佛修行的功德,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即便預知時至,也不是說你有多了不起,有多大的功德,這是由于我們至誠念佛,阿彌陀佛憐憫我等衆生,以種種方式諸如在夢中給我們預告一下,讓我們得到安心安樂,在這時候你也不要到處張揚自炫,我有多大本事,有這樣的躁妄心,大多要吃虧栽跟頭的。在什麼時候往生,如何往生,你不要挂在心上,你只要念佛嘛,只要至誠懇切,稱念佛名,阿彌陀佛慈悲不舍我這個苦惱的衆生,解決生死大事,至于度衆生一事,阿彌陀佛自然會有種種的善巧方便令衆生産生信心。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嘛,不要念念都想著表演給別人看,這之間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夾著虛榮心,其結果自己真就成了鬧劇演員了。中國大陸若幹年來發生的幾起往生鬧劇,一則疑誤衆生,讓社會人士對佛教産生鄙視,另一方面也傷害了當事者本人。所以念佛行人的正信正見是不可或缺的。

  

  (18)問: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示現讓人看到,人們對淨土的信心會增強的;念佛過程中阿彌陀佛能經常鼓勵,那念佛也一定會更加精進的;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爲什麼不這麼做,而讓人難以生起信心呢?

  答: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阿彌陀佛深知衆生難以起信,是故以名號光明加被我等業重衆生,令生信解。當吾人持念名號時,阿彌陀佛當下顯現在面前,因名號即具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故。吾人只要一見阿彌陀佛,即可獲得決定往生的信心。即能橫截生死急流,永斷衆苦根株,最終圓成無上佛果。《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于第六華座觀中,見到虛空住立的阿彌陀佛,即獲如是大利。《無量壽經》中,釋尊慈悲加持,令阿難及與會二萬弟子衆見到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莊嚴景象,亦獲如是大利。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確實婆心切切,時時示現,令我等見。只是我等念佛,口彌陀,心娑婆,泛泛悠悠,對這句佛號不能堅持長久地持念,天天在煩惱雜念堆中過日子,內心渾濁如黃河水。雖彌陀示現,亦無由見。猶如水清月現,水濁何由見月?只應反省自己未能深信切願,老實堅久地持念佛號,不可辄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伏冀自今日始,死盡偷心,老實念佛,每日持念或一萬,或二萬,或叁萬佛號。有機緣,或打佛七,或做十日百萬佛號閉關。平日憶念佛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如是久久,必然感通阿彌陀佛的慈心願力。但能一念感通,便可橫超叁界,往生安養,直登不退轉位,穩成佛果,冀從這裏信入力行。

  

  (19)問:本來念佛應該越念越清淨,爲什麼越念越覺得雜念紛飛?

  答:雜念是病,佛號是藥。我們無始劫來,被無數妄念所纏繞,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將雜念剿滅,這得經過一個刻苦精修的過程,方能太平。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能知道自己妄念紛飛,是一個進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還渾然不覺呢。就像幸虧窗隙的陽光透入,我們才知道室內充滿灰塵一樣。同時,要相信,妄念本空,佛號功德真實,只須我們在妄念紛飛時咬住一句佛號,如一人與萬人敵,把得住,守得穩,如是堅久,自然雲薄霧輕,性天漸朗。要知道,我們心裏存的有善種子,也有惡種子。有時侯不念佛好像沒事,一念佛時就把惡種子逼出來。遇到這種情況,不要以爲是退轉。要一心依靠佛號,突破過去就有一個飛躍。曾經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進,曾經每天念叁四萬聲。後來他也是遇到很多惡念翻騰出來,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學習教理的重要性。

  

  (20)問:東林寺爲何確立淨土五經一論的聖言量和中國淨土宗祖師的著作爲兩大參照系?

  答:東林寺作爲淨土宗的祖庭,確立這兩大參照系意謂:念佛法門乃佛教中之不可思議的圓頓大法,其事理境界惟佛與佛方能究竟,是故宜以聖言量作爲至高標准。佛陀在涅槃時所開示的四依法亦雲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世間的人每每將聖言量淡化處理,是因爲對聖言量沒有深入、懇切的體悟,常常省心省時地看看光碟、小冊子之類,知見混亂,莫衷一是。所以淨業行人一定要以聖言量作爲判別知見是非邪正的標准。淨土宗五經一論就是我們所依據的根本經典,一定要把五經一論的佛之知見建立起來,才能生起我們的正信、正行。第二個以淨土宗祖師著作作爲參照系。能被後人推尊爲淨土宗祖師者,悉是獲證念佛叁昧、成辦往生的,是故讀祖師的著作可靠,依教修行,不至有走錯路、走彎路的風險。

  淨土一法,惟佛無問自說。淨宗祖師依教奉行,得念佛法門之真實利益,教行理果在佛言祖語中完整體現,等同一味。是故我等淨業行人掌握佛言祖語的精髓,便獲得了判別是非的標准,其他邪知邪見及相似法在這面明鏡前便原形畢露。在這個見濁日熾的末法時代,提倡並實施淨土五經一論聖言量和祖師著作理念作爲參照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故東林寺的弘法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來開展的。

  

  (21)問:《無量壽經》中所講的邊地疑城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答:邊地疑城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不要理解爲西方極樂世界的旁邊有一個真實的城存在。“邊地”是八難中聞不到佛法的地方,稱爲邊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夾雜疑心求生到極樂淨土,住在由識心所變現的城中,不能見佛法僧叁寶,不能聞佛法,由此喻稱爲邊地疑城。漢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載,中輩和下輩都有邊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相信念佛法門,也有過至少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懷疑、後悔了。由于生起了疑障,便把其他的煩惱也激活了,甚至他連世間的善惡、因果報應也不相信了,于是便在五欲六塵中隨波逐流。就這樣的一個衆生,臨命終時,按他自己的業力因果來說,決定要墮叁惡道的,但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不舍任一衆生,于是阿彌陀佛在他的夢中示現淨土依正莊嚴。這個衆生在夢中見到佛的顯現,頓然又歡喜又後悔。歡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真的存在,如果我當時沒有疑悔退轉的話,那多好啊!他就帶著這一念後悔的心接續念佛,也能夠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帶業往生。但由于他有懷疑,他會往生到西方淨土界邊,自然看到一座縱廣約二千裏的七寶城,心裏便大歡喜,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應念而生種種資生用具,快樂如忉利天人。然于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見佛聞法。由不能見叁寶,故類似于生到邊地。然邊地疑城乃往生者識心變現出來的,亦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止住疑城時,阿彌陀佛仍然放光加持他。邊地往生者透過佛光來反省自己見不到佛、聞不到法、見不到菩薩聲聞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懷疑,由此生起慚愧、忏悔心。忏除疑根,便從疑城出來,見阿彌陀佛了。可見,生到邊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遲五百年便可出來。這是屬于修中輩與下輩之淨業因行而夾雜疑心所致。

  

  (22)問: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答:“感應道交”是淨土法門的重要特質。感,是從凡夫衆生的層面來看,淨業行人信願持名爲能感之機;應,是從佛的角度來看,阿彌陀佛的悲願威神爲所應之法。能感與所應通過生佛平等的心性來傳導、互動、交融。通過同體的通道,就能召喚彌陀名號的德能,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把握感應道交的原理,便能體認淨土法門的本質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順利建立起來。得生與否,全憑能否感應。阿彌陀佛對我等衆生所應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這種悲願威力也在吾人的念頭中。既然念頭具足,故能念之心與所應的佛力即時感通。阿彌陀佛整日伴隨著吾人,須臾不離。如同洪鍾待叩,亦如寂而不動之易體,感而遂通。阿彌陀佛願力亦複如是。是故淨業行人宜以至誠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應之道,成辦往生大事,萬修萬人去,斯語真實不虛。

  

  (23)問:何爲見地?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見地、修證、行願是修行整個過程,如何處理叁者的關系?

  答:淨土宗也講見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見地的問題。見地就是我們的知見所能到達的一個地步。我們…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