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淨土法門事理因果的了解所引發的信願,就是淨土宗的見地。沒有這種見地是很難産生信心的,很難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心,如果沒有對娑婆世界苦空無常無我的切實了解,對于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一念當中完整具足、是涅槃的常樂我淨的事相上的表達,沒有這些見地的話,包括真空妙有的中道智慧的把握,是不可能産生真正的信願的,你的信根就很難建立,沒有信根就不會有力量,于是就會懷疑,就會受很多的別解別行的法門所動搖。所以淨土宗, 是非常重視見地的,見地就是信願。能否往生的關鍵取決于信願。見地、修證與行願密不可分。你見到什麼程度,也就是你信到什麼程度,你的願才能懇切到什麼程度,你執持名號的功夫才能到什麼程度,這裏面就是淨土宗修因證果的完整表達。然而淨土法門的見地的建立,主要是仰信佛語。比如,能確信釋尊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並依信願,執持名號,即是以佛知見爲己知見。老實持名念佛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念茲在茲,要把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境界都作爲往生淨土的增上緣,一切的逆境成就我們的厭離心,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熏習增強我們的欣慕心,順逆境界都是成辦吾人往生的好境界,往生成佛度衆生,這樣的修道生活即是沐浴在阿彌陀佛光明中的快樂生涯。念佛人乃人中妙好人,斯語不虛。
(24)問: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答:《阿彌陀經》的這句經文宜從淨土法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特點加以理解。有些人會自然地從通途教理來理解善根福德,認爲往生西方淨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否則便不能往生。這種理解並不符合這句經文的法義。蕅益大師深契佛心,于《彌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釋:阿彌陀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證知吾人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願作爲我們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號具足的大行作爲我們因地修行之強緣。這是阿彌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們,我們凡夫衆生只要信願接納、感應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25)問:請開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經義。
答: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經文,大勢至菩薩向釋尊禀白以念佛法門契證圓通的過程。念佛法門是從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積累的無量功德,作爲吾人修行的因心。這無量的功德是透過六字洪名傳達給行人的,能令行人頓獲如來藏的功德,喻爲“如染香人”。這個“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凡夫衆生本來也有這樣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煩惱無明厚重,無由顯現。由此,阿彌陀佛施設稱念佛名之勝異方便,托彼名號果德,顯發行人性德。就好像身上沒有香的人,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氣了。具縛凡夫,稱念佛名,亦複如是。聲聲佛號,召喚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業報身就具有了阿彌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這就是“身有香氣”。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莊嚴著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來莊嚴念佛者的身心,這就是“香光莊嚴”。是故,這叁句經文把念佛法門名具萬德、名召萬德、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的奧義和盤托出,吾輩淨業行人當依教奉行。
(26)問:一些講法者在講法的時候,特別強調冤親債主的問題,認爲如果沒有解決好與冤親債主的關系,那麼在臨命終時就會受到冤親債主的障礙而無法往生。請對此問題慈悲開示。
答:從通途教理來看,冤親債主常于臨命終時,詐親含笑,導引人的神識入叁惡道,所以亟須忏悔業障。然而念佛法門與此不同,那就是阿彌陀佛具有救度衆生的大威神願力。當我們執持名號的時候,名號裏面內具的阿彌陀佛光明就在護佑行人,行人五陰魔、外面的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親債主是靠攏不了的。如果我們念佛的時候,冤家債主還能找我們的麻煩,能障礙我們往生,那就說明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如果我們先要解決冤親債主這種業障才能往生,那我們這些煩惱衆生就難得有幾個能往生。因爲無量劫以來,我們結了多少冤親債主啊!別說是多生多劫,就說今生,我們罵人、得罪人的事情做得還少嗎?所以我們只是說: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今生開始學佛了,知道冤親債主是有障礙的,所以我們要化冤解怨,同時也深感冤親債主的障礙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那麼就請阿彌陀佛幫我們解決。我們投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債的人,與國王是親戚關系,于是便躲進皇宮,這些債主沒有可能到皇宮裏找你的麻煩。這就比喻我們信願持名,有彌陀光明的護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護力量,所以不必擔心。帶業往生乃念佛法門的特質,更何況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誠懇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無須擔憂冤親債主的問題。
(27)問:善導大師的弘願門是怎麼回事?
答: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中,敘述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之請,“即廣開淨土之要門”,阿彌陀佛在釋尊演說淨土法門過程中,“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的主要內容,是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福九品往生章。而“弘願”的內涵是,如《無量壽經》所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細味善導大師這段精辟的開示,可以明了弘願的涵義,與要門的釋義是一體交融的,不是將弘願與要門打成兩橛的。定善十叁觀的觀想念佛與觀像念佛,無阿彌陀佛弘願加持,亦難以成就。九品往生章中,無論是上品上生,還是下品下生,都是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往生的,上智下愚、善人惡人,悉由弘願所攝受。所以,阿彌陀佛弘願是貫穿、融攝于要門始終的。贊歎要門,即是贊歎彌陀弘願;推尊彌陀弘願,即是倡導釋尊要門。衆生根機樂欲不同,隨機說法,側重面亦宜不同,無須高揚弘願,貶抑要門。
須知,阿彌陀佛“顯彰別意之弘願”,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于第七觀顯現于虛空,向韋提希夫人傳達慈悲願力:淨業行人可以讀誦大乘經典往生,可以隨修淨業叁福往生,但更核心的是,信願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圓滿、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懷,所以要處處彰顯信願持名之勝異方便。然爲體現淨土普攝一切衆生的特點,釋尊開顯的要門,攝機更廣。然無論是執持名號往生,還是以宗門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向往生,都有阿彌陀佛弘願的加持。所以,一切衆生往生,都是靠阿彌陀佛弘願加持得以成就,要門和弘願相輔相成。
叁、實 修 笃 行
(1)問:我沒有皈依,但我這十幾年來,每天只要在家,一般第一件事就是點上叁根香,但就是很懶,有時候一覺睡到下午,燒香沒有固定時間,請問這樣是否不好?
答:由于你還沒有皈依,我們也不想用更高的標准來要求你了。你沒有皈依還能想到在佛面前點叁根香,已經不錯了,但如果要從修行的角度來衡量,你的上述行爲是不好的。首先,你放縱了你的懶惰,說明你的求道之心還沒有上來。懶惰放逸是衆生與生俱來的煩惱。權且不說你學佛修道,就是做世間的事業,這個懶也會決定你是一事無成的。燒香你沒有規定時間,說明你這個人生活沒有規律,沒有秩序,沒有管住自己的決心。所以從世間法來看,也是不好的。那怎麼辦?你既然燒香,就規定好時間。你怕睡覺睡得太晚,就放一個鬧鍾在那裏,鬧鍾響了你馬上起來。睡覺只要恢複體力即可,不可將睡覺當作享受。一寸光陰一寸金,當勤精進。
所以現在你既然接觸到佛法,須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你應進一步地要求叁皈依,要求佛法僧叁寶的加持,要把你懶惰放逸的毛病改掉,規定時間點叁根香。不僅點叁根香,你還要開始規定一個功課,要念佛。點香之後你最少要拜叁拜吧!拜叁拜你最少要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吧!念完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再拜叁拜結束。你不能點了叁根香就沒事了,要轉換自己的念頭。怎麼轉換?用至誠恭敬心。我們點香、我們禮拜這是至誠恭敬心,然後又加上念“南無阿彌陀佛”。當要懶惰放逸的時候,你就跪在佛面前說:“我怎麼這麼糟糕啊,請佛菩薩加持,讓我改掉懶惰的習慣。”每天睡覺最好不要超過六個小時,你把放逸懶惰的毛病改掉。古聖先賢諄諄教誨我們不要放逸,要勤精進,這樣我們才能成爲對社會、對家庭、對衆生有用的人才。
(2)問:念佛法門下手易而得效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持名念佛確實是修持淨土法門的一種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麼,在持名念佛時,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號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采用呢?
答:持名念佛念六字或四字並無大的區別,總在念佛人的習慣、方便、歡喜而定。但都必須如印光祖師講的:(在)真信切願(的基礎上)志心執持。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叁昧。
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製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念佛方法甚多,茲略述叁五,以備淨業同修選用。
1.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