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名爲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叁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叁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忏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爲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爲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爲日課,至老不休。此法能製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爲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爲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爲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叁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于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華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臺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于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臺,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顔,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4.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發願雲: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辄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于淨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3)問:我素喜研究經教,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沈,便是掉舉,這種現象是什麼原因?如何對治?

  答:文化人學佛,大多好樂研究教理,總想從經卷中得大總持,獲真受用。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以生滅心揣摩佛經真實義,往往愈推愈遠。是故宜從真修實幹入手。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爲叁資糧,其中持名念佛爲信願二科之落實。吾人無始劫以來,總在妄想雜念堆中討日子過,是故伊始念佛,不是被濃霧般的昏沈所困擾,便是雜念洶湧,佛號被沖得無影無蹤。加之吾人懈怠放逸的習氣,缺乏披铠上陣一人與萬人敵的剛毅,所以因循故轍,泛泛悠悠若幹年,沒有獲得一絲毫的念佛法喜。須知看經閱教如讀藥方,持名念佛方爲服藥。印祖開示,一個真老實念佛者,一分時間閱經,九分時間念佛。意在吾人從念佛行持中契入。所以文化人學佛,應多從事相入手,每日規定自己念佛的數量,或一萬,或二萬,或叁萬。拜佛若幹,記錄在冊,限期檢查。有機緣可作或共修或自修的精進佛七,或百萬佛號持念等。總在使佛號變熟,止觀並運、定慧等持,功夫得力。此時看經閱教,自然心明眼亮,默契于心。願淨業行人共勉之。

  

  (4)問:我受了五戒修持淨土,現在早晨誦《楞嚴咒》。有的佛友說,這是雜修,但我已經在佛前發誓,一天誦《楞嚴咒》一部。請師父開示。

  答:你能夠受叁皈五戒,修淨土,這非常難得。對修淨土的人來說,原則上,以一門深入專修爲上,讀誦淨土經典,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但如果你對楞嚴咒有特殊因緣,發願誦楞嚴咒,也是可以的,然須將誦楞嚴咒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亦屬專修的範圍。

  

  (5)問:阿彌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另外,打坐念佛時常會嗝氣,或者覺得有股氣堵在胸口,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阿彌陀佛的“阿”字正確讀音念“ā”,有些人習慣發“ō”音,也是可以的,如來悉知悉見。無論是念“ā”音還是“ō”音,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是在念他。但最好慢慢改過來,因爲“阿”字,華嚴字母中排在第一,表法界生發音,諸法空義。“阿”字具無量功德,無量涵義。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展示了生生不息功德藏。

  打坐念佛時不要高聲,否則傷氣。可系心于佛號,隨呼吸持念,慧心安住。隨息念佛亦是良佳的攝心方法。對于身體上的疼痛或者是氣脈等不要執著,一切觀空,佛號曆曆分明,即是無上深妙禅。誠如徹悟大師所示“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

  

  (6)問:用計數念佛好還是用清淨心念佛好?

  答:對初學者來說,宜從計數念佛入手,功夫漸深,自然與彌陀名號的功德相應,令心趨向于清淨。凡夫衆生開始念佛的心都是汙染的、生滅的,只要是在心意識範圍都不是清淨心,真正的清淨心是要離開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六分別識。未離開心意識,又稱衆生心,生滅心。吾人信願念佛,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泯爲一體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安頓在不生不滅的法性理體上,如是即便有一定程度的清淨心。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還不叫究竟清淨,唯有佛一人才是究竟清淨。

  了解這些修因證果次第後,還是要從老實記數念佛開始,每天至少念一萬聲以上,多多益善,念清楚、聽清楚、計數清楚,每日數量用功課冊記下來。是否有清淨心你不必理會它,功夫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你老是去琢磨會成爲一種負擔。往生一法全憑信願持名,我們有信願才會去計數念佛,通過計數念佛又能夠增上我們的信願,是由吾人計數念佛這樣懇誠感通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令我們橫超到西方淨土。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往生,只要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畢竟臻于清淨,因爲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法性土,有極大的加持力。而在這個世間我們想求清淨卻甚難甚難,因爲這個五濁惡世,整個的環境和衆生的心都是染濁的,吾人處在這種濁染的時空中,不能不受影響。

  是通過記數念佛漸次獲得清淨心,不是想有清淨心便能得到清淨心的。是故我等淨業行人當在計數念佛上下功夫。製訂定課與數目,循規蹈矩地完成,日積月累,自然成辦往生資糧。

  

  (7)問:平時念佛都是散亂心在念,如何才能攝心念佛呢?

  答:攝心念佛的方法,即是大勢至菩薩所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注重攝耳根與意根,這二根攝住,其他四根不攝自攝。攝耳根的方法即是自念自聽,念清楚,聽清楚;攝意根的方法,是心與聲相依,念茲在茲,不讓心念外逸。然常口念佛號心向外跑,如是可配合十念計數法,念一句佛號,心裏記數一,念二句,心裏記數二……念至第十句,再從一至十,如是循環往複攝意根。我等衆生初心念佛必定是散亂的,因爲無數劫以來的阿賴耶識的妄想種子都會出來,這時要從容靜定,妄念來的時候正是做工夫的好時機。就憑這句佛號去收攝妄念,以一句佛號攝百千萬種妄想雜念,以一句清淨的佛號來澄清吾人垢染的心。這句佛號就像清水珠,投入渾濁的水中,濁水不得不清,這句佛號投入凡夫的亂心中,亂心不得不佛。所以在散亂的心念裏,要緊緊地抓住這句佛號,不要去注意那些散亂的妄念,只專注佛號。這樣旋收旋散,旋散旋收,如人學射箭,漸漸功夫熟練。慢慢地,當你能念佛的心與所念的佛號日漸趨近,在你的念頭裏面占了主導地位時,那你的功夫算上路了。這句佛號常時熏習內心,凝成強力種子,你就不經意中,亦有一句佛號在湧動,漸趨不念自念。是故攝心方法要從鈍工夫做起,一天至少要念一萬到叁萬聲佛號,有打佛七的機…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