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來打精進佛七,或晝夜經行念佛,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狂亂的心就逐漸得以降伏。如是淨念相繼,即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8)問:念佛對身心確實能起作用,這如何從理上解釋呢?
答:念佛對我們身體的健康、智慧的開發乃至臨命終時,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隨佛往生等,必有功效。古往今來的事例,不勝枚舉。然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
這確實不可思議。從不可思議層面來說,此乃吾人心性之不可思議,持名奇勳不可思議,以及彌陀大願加持不可思議所致;又從可思議層面來看,亦可說出點道理。須知,諸法的狀況與吾人的心念相關。我們生活中的順逆境遇、身心狀態、人際關系、生存環境等,都是由吾人念頭變現出來的。不好的念頭變現出的是不好的境界,好的念頭就變現好的境界。如同做夢,全心即夢,全夢即心。要改善夢境,就得改善心念。念佛具有淨化念頭的強力,這句名號具足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當吾人執持名號時,轉化念頭力量強大。名具萬德,名召萬德,全攝佛功能爲自功德。是故,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由于從本源上淨化了念頭,因而由念頭所顯現的身心狀況、人際關系和事業等等,都會向好的方面轉化。而放生回向也是這樣,放生是培植慈悲心的,你生起了慈悲心,那正報和依報就會大爲改善。是故,信願念佛,戒殺放生,不惟饒益他人,更是利益自己;不惟利益來生,更能利益當生。願諸同仁深信毋疑。
(9)問:如何把一句佛號不間斷地念到專注?
答: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每天系念佛號很好,但有妄想、雜念、煩惱,幹擾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沒有了妄想雜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聖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爲聖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了。所以有煩惱是正常的,那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會脾氣,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過程當中,第一次發脾氣你可能會火冒叁丈,經過一段時間念佛,再發脾氣的時候可能火就竄不那麼高了,這得有一個過程。五濁惡世末法衆生,其根機也只能這樣。至于你總是希望念佛息滅貪、瞋、癡,那麼這個目標定位要調整,念佛志在求往生,至于伏斷煩惱,要順應自然,不可強求。我們要念念想到業障深重,靠阿彌陀佛趕緊讓我們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念求往生哪,這才指向正確的目標。善導大師的水火二河比喻告訴我們:我們走在這條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貪欲之水與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並不妨礙我們走在這狹小的白道上,度過生死急流,到達極樂彼岸。貪、瞋、癡等煩惱本質是虛妄的,是空的。我不理會他,專注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如何能專注在這句佛號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額頭上,我馬上就要死了,這時候你專注不專注?我須臾間就撒手人寰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但念無常,才能懇誠念佛求往生呀。
(10)問:一天至少念多少聲佛號才有效果?有效地去除妄念?
答:注意不可把念佛僅僅作爲工夫去用。將橫超法作豎出用,祖師常有呵斥。念佛法門首先要解決信願,時時呼喚彌陀的救助,阿彌陀佛就在我內心,我在阿彌陀佛的內心,我是佛心中的衆生,佛是我心中的佛,感應道交是當下的。念念作得生淨土想,念念心生歡喜,這樣念念都有效果呀!怎麼妄想雜念還有呀?妄想雜念不管他嘛,只要在妄想雜念當中,有這句佛號,能夠守得住,把得穩,就是我往生左券。由此獲得安心安樂,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呀。有如是信願心態後,至少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像小學生做作業一樣,你必須完成他,念不完一萬聲佛號就不要睡覺。萬一當天極忙無法完成,也要在其他日子補上。如果持之以恒,念佛功夫得力,妄念自然稀少,此長彼消,水到渠成。
(11)問:是否能夠在念佛號之前祈求阿彌陀佛佛光加持,幫助我,驅除心中的貪、瞋、癡?
答: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具足,念念往生啊!此刻西方淨土七寶蓮池中,標上你的名字蓮華放出光明,蓮華越來越大。念佛時,即有阿彌陀佛光明加持,我們至心“南無”(全身心歸命),就是真正的祈求。有了彌陀強力的加持,就能有效地驅除自己的貪瞋癡。貪瞋癡如浮雲,念佛猶如智慧之風,風吹雲散,性天法爾朗徹。妄念來了不要去管他,一定要轉化爲佛號的念頭,念頭轉化,也要經過由生轉熟的過程。現在有些人邊念佛邊琢磨有不有清淨心,聽說要清淨心才能往生呀,所以就刻意觀察念頭,哎呀,我這一念又不清淨了,這裏妄想雜念又起來了。這怎麼辦,怎麼辦?完蛋了,我不能往生了,因爲我沒有清淨心。自己給自己畫地爲牢,自設障礙,並無聖言量的依據,純是自己凡夫的知見,不可依從。
(12)問:專修淨土的人靜坐時,吸阿彌,呼陀佛,還是不管呼吸,只專注在阿彌陀佛聖號上
答:專修淨土的人靜坐時,可以隨著呼吸來念阿彌陀佛,吸的時候,念阿彌,呼的時候,念陀佛。如果是六字,那麼吸的時候念南無,呼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一呼一吸,漸微漸細,然意地中亦有音聲之相,用此攝心。這樣心系在佛號上,這就是念佛禅,“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禅就是佛心。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心,我們安住在阿彌陀佛的無上的願心上,就安住在無上深妙禅上。于此禅和淨就圓融不二了。
(13)問:弟子所在的縣,既無寺院又無居士團體,親人去世時,弟子如何助念?臨終如何勸導?在親人耳邊放念佛機可以嗎?
答:自己的親人去世,你首先要義不容辭給予助念與臨終勸導。印祖的《臨終叁大要》以及東林寺印行的《饬終津梁》,所作臨終之指導,要常常對親人、對父母進行勸導,要讓他放下世間所有的牽挂,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事前要做一些准備工作,把他牽挂的事情,趕緊幫他料理完,然後告訴他:“這些事情你放心,我都辦妥了。”然後就勸勉他産生信心。這時候應該直接給他念,你現場自己去念,有你的至誠心去念,比聽念佛機好。除非在沒有人助念的情況下,才用念佛機替代一下。最好是自己親自念,勸告親人保持信願行之正念,如是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定得往生。
(14)問:平時念《阿彌陀經》及佛號,有時幫蓮友臨終助念結緣《地藏經》,這是否與一門深入的原則相抵觸?
答:修行淨土法門,宜專精。善導大師提出專修的五種正行:一心專門讀誦淨土經典;一心觀想憶念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一心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那這樣隨順佛敕,易與彌陀願力感應,得遂往生。如果是雜修,感應力弱,往生比例就隨之下降。所以我們還是以專修爲主。至于給蓮友臨終助念往生,更應專稱彌陀名號,令亡者系念佛號,作往生意。南無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包含著所有佛菩薩名號的功德以及誦念諸種經典的功德。有人認爲要消災延壽就得念藥師佛,難道念阿彌陀佛就不能消災延壽嗎?他是無量壽啊!念觀世音菩薩能夠免災吉祥,那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同樣能得到。古往今來祖師大德們悉殷勤勸告,無論是助念往生、薦亡超度乃至消災延壽等,皆應念佛。至于某蓮友與《地藏經》有特殊因緣,平日熏修熟,好樂聽聞,那麼助念時,先念一部《地藏經》。爾後再提起阿彌陀佛名號,亦無不可。只要將讀誦其他大乘經典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屬于專修之列。
(15)問:我在生活中,以“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自警,佛號不斷,但就是不能入定,怎樣才可以入定呢?
答:看來你還有一個對入定的執著、貪求。你這一念執著貪求的心就是你入定的障礙,可見你對念佛的功德還是缺乏正確的知見。你在老實念佛當中就已經入定了,是不是這樣啊?這彌陀名號就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自性的寂定,就是陀羅尼,就是叁昧之王,已然超越一般的禅定了。所以你在一心念佛的時候,就已經入到了無上深妙禅,誠如經典所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爲無上深妙禅。你已經安住在無上深妙禅裏面,卻還問:我爲什麼沒有入定呢?就好像你已經在故宮了,還到處向人打聽北京在什麼地方一樣。所以還是老實念佛,不管入定不入定,一心執持名號,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萬慮俱空,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不求入定自然入定。以無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有所得心就什麼都得不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切不可用世間分別執著的觀念來求境界,有能入,有所入,有能入所入就離定甚遠了。首楞嚴叁昧,一切事究竟堅固,能所消泯,最後到空,能空所空亦遣,空空亦空,一空到底,畢竟空無所有,這時候才能說你入到了般若禅定。
所以你不要老是在這裏執著這些東西,一定要消泯對待。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即可。
(16)問:古往今來求生淨土的祖師們,對于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淨土聖賢錄》中記載他們都得以往生。既然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那修其他法門也回向淨土,不也照樣往生極樂嗎?懇請法師開示專修與雜修的利弊得失。
答:淨土一法是普門法,就是平等普遍地攝受九法界種種不同根機的衆生,也是所有大小乘宗派的最終歸宿。《淨土聖賢錄》中記載的宗門教下的那些善知識,他修自己本宗的法門,最後以所修行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也是可以往生的,這個《無量壽經》也談到,這些修行大乘法門的只要一念淨心回向都能往生。但是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強調專修,亦有其意味深長的道理。專修把握性大,雜修把握性小。專修就跟阿彌陀佛建立起很親切的因緣關系,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知道我們,我們頂禮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了解我們。我們每天心裏都是想著西方,想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在阿賴耶識內熏習那個與西…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