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方直接關聯的種子。臨命終時,這個種子的力量是很大的,如離弦之箭,引導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百個人專修一百個人往生,一萬個人專修一萬個人往生。如果是雜修,修其他的法門,跟彌陀的願力就比較疏遠,所熏習的種子跟淨土法門也比較疏遠,所以呢,一百個人裏面一兩個人往生,一千個人裏面叁五個人往生。這是善導大師的慈示。我們一定要信受祖師的教誨,佛的教誨。

  《隨願往生經》中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念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是故于十方無量的刹土,專門拈出西方淨土令我們棲心歸宿。文殊師利菩薩以根本智修一行叁昧、一相叁昧,就是面向西方,念阿彌陀佛。由念佛的因緣,成就般若波羅蜜,成就無量的陀羅尼,成就無量的智慧辯才。以文殊的根本智,修念佛的一行叁昧。宗門教下諸祖師也潛修淨土,回向往生。如果你能夠一門心思專修的話,這種親緣關系更親切,更熟悉,在這個時代更要強調專修增上往生的把握。

  

  (17)問:有人在百萬佛號閉關期間,若以決死之心,不吃不睡,求佛接引,是否屬于自殘自體,是否如法?宋瑩珂法師閉門叁日,與東晉覺明妙行菩薩七日不吃不睡如何解釋?

  答:我們念佛一定要有一種平實的心,不能走極端。我們對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只要求齋戒清淨,守八關齋戒,過午不食,但不能不吃。不吃不睡不是爾我凡夫所堪能。走極端或許會出問題。我聽同修說,有個老居士,七天閉關,不吃不睡打餓七,甚至水都不喝。等到七天過後,被人扶出,倒在地上一命嗚呼了。所以這種苦行,是不許可的。《梵網經》雲:“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所以你只要至誠懇切地念佛就好了,該吃你就吃,該睡你就睡,只不過是不要貪睡,不要貪吃就好。不能不吃不睡啊,修行要走中道嘛!所以佛爲什麼最後放棄苦行,是以身作則走中道。尤其念佛,是安樂法門,並不在乎苦行的。你再苦行,不吃不睡,然信願未建立起來,也是往生不了,如果具足信願,就是睡在黃金床上,也都可以往生。

  宋代的瑩珂法師是一個特例,由于他覺得自己煩惱很重嘛,他見到阿彌陀佛,盡管還有十年的壽命,他就想:這十年中自己煩惱太重,怕又往生不了,希望阿彌陀佛慈悲,幹脆我現在就跟你走,反映他一種願心,阿彌陀佛也就恒順衆生嘛,慈許叁天以後再來接引,這是個特例呀!東晉的覺明妙行菩薩也是一個特例,我們只是學習他那種精神。東晉的時候,像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懇切的心,七天這樣拼命下去,身體還能夠接受得了。現在我們這樣拼下去,首先體質跟古人都不能相比。所以現在就在我們凡夫的範圍當中,可以苦一點修行,但是一定要適度,一定要自己能接受得了。就是適度的挑戰。就像調琴弦,略微調緊一點,但不能繃得太緊,繃得太緊,就斷了啊!所以我們東林寺這個十天百萬佛號閉關,這是適度的挑戰,大家還能接受,甚至晝夜二十四小時念佛,這也適度。你如果讓他兩日兩夜、叁日叁夜、七天七夜,這都有點相當的挑戰了。所以先從適度的精進開始比較好一點,根據我們身心的狀況,只要安樂,只要這個念頭能夠安定在佛號當中,這是最好的修行,不在乎過度的苦行。現在有種很不正確的觀點,認爲越苦行好像就越有道心,越有道德。所以有些人就利用這樣的心理來兜售他的一些做法,蠱惑人心,我們要智慧揀別,平時老實念佛,綿綿密密即可。

  

  (18)問:東林寺作爲淨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別強調計數念佛,譬如百萬佛號閉關、“五·一”黃金周佛七、“十·一”黃金周佛七以及每日念佛規定數量,不知有何依據?

  答:計數念佛方法乃中國淨宗祖師的傳承,這是針對衆生心性特點來施設的。由于我等凡夫妄心波動大,又有與生俱來放逸懈怠的積習,而且初心念佛易生厭倦,常常會爲自己不想念佛的懶惰而找種種的借口。由此就得對症下藥,規定一個數量,就像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如果不完成,第二天就要罰站。這樣強製性地規定數量,或能令念佛漸上軌道。另外,亦是念佛功夫的必需,以數量求質量。如果沒有一定的念佛數量,想要臻入清淨念佛境地是不可能的。心是否清淨,不必顧及,你就注重你念佛的數量。在一百萬的數量裏面,也許不期然地會有若幹句比較清淨的佛號,水到渠成,無心而得,所以宜注重計數念佛。古人對每日念佛數量的規定或叁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底數是叁萬,可見古人辦道之笃實。現在吾人根器陋劣,又生存在這個忙碌的競爭社會,所以我們提倡每日念佛的底數是一萬。如果一萬佛號都不能保證的話,就很難說你是真念佛人了。一萬聲佛號約兩小時能念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再忙碌兩個小時總是能抽出來的。

  另外,東林寺爲了方便上班的淨業行人念佛,特地在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組織佛七,海內外四衆弟子雲集,效果良佳。製度化的每月兩次十天百萬佛號以及每月的晝夜經行念佛,亦令全國各地同仁頗得法益,目前亦開展二十一日閉關,以及四十九日閉關。淨土法門貴在信願行統一,以平實的念佛行持落實信願、增上信願,並由此令念佛功夫更爲純熟,良性互動。東林祖庭願爲十方淨業行人提供服務,同登極樂,共證真常。

  

  (19)問: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答:一般來說,現代衆生聽聞佛法難,聽聞到佛法聞信淨土法門難,稍生信心,如法修行難,勉力行之,恒常精進難。吾人在無量劫六道輪回中,亦曾發過求出離叁界之心,修道之行,只因屈于懈怠放逸煩惱,淨業無成。所以還在生死輪轉中,受大苦惱。今生又聞持名簡要法門,當決定成辦淨業,做到叁點,用以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叁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叁途,萬劫千生,難聞佛名,思地獄苦,發往生心。將深信切願二法,常存在心,憶念不忘,作爲人生惟此爲大之要事。第二,一門深入,莫換題目,摒棄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吾等業力凡夫,處于濁世,唯有全身心依怙阿彌陀佛才可得救。第叁,記數念佛,克期取證。每日有定課,持念佛號不少于一萬聲(多多益善),記入功課冊。有機緣參加精進佛七,或百萬佛號閉關,或晝夜經行念佛(東林寺亦可爲四衆弟子提供這些修行的條件),如是在實修中得到真切的體驗,獲得法喜。沐浴在阿彌陀佛光明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進無退。須知,凡夫衆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轉。而皈投阿彌陀佛悲願之海中,彌陀之光明便會攝受我等衆生,安立于涅槃淨土。

  

  (20)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具體落實在念佛的時候,應該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

  答:“都攝六根”就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攝入一精明(阿賴耶識之見分),以此深心,執持彌陀名號,令六根不再馳逸于六塵。六根當中最重要的是耳根和意根,這兩根的功能最全,也容易馳逐外境。如果把這兩根攝住了,其它的如眼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就不攝自攝了。攝耳根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從心裏念出聲音再從耳朵聽進去,心與聲相依,小內循環,就能把耳根攝住。攝意根的方法,可采用印祖的十念記數法。念第一句佛號記一,念第二句記二……念第十句記十,再從一記到十,循環往複。這樣給意根派了記數的任務,意根自然不容易跑,這就是念茲在茲。如是持念佛號,靈靈不昧,念念相續,即是淨念相繼。日常工作生活中,恒常系念佛號,如子憶母,如是熏習,自然與萬德洪名、淨土依正莊嚴日漸親切。憶佛念佛,現前(現生證得念佛叁昧)當來(帶業往生,華開見佛)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的授記,吾人當拳拳服膺。

  

  (21)問: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如何對治?

  答:原由很多,其根本原因還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輪回中生命的無常啊!再一失去人身,換個嘴臉到叁惡道裏去報到,就萬劫難複啊!這種生死恐懼心沒有生起來,于是就把學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于把學佛作爲生命的一種點綴。看點佛經,搞點機鋒轉語,然後跟同學、朋友在一起侃一侃,表現自己很高雅。念佛也大多停留在表面:情緒好一點,多念幾聲佛;待會兒昏沈了,正好美美睡一覺;待會兒又覺得有點感冒,更有放逸的借口了;待會兒遇到幾個多年不見的朋友,高談闊論,更把念佛忘到九霄雲外了。如是種種情形,乃吾輩因循怠惰之常態,對此,要痛加對治。從現在開始,規定早晚功課,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或幾千,或一萬、二萬佛號,以決定不缺爲准;同時要有同參道友相互監督、勸勉。要有恒心啊!堅持耐久,像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王那樣不疲不厭,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無量劫不疲不厭地修,難道我們這幾十年光景,只念這句佛號都念不下來嗎?當你要懈怠退轉的時候,趕緊在佛面前至誠忏悔,痛哭流涕,發出真爲生死、矢志求生安養之心,如是就漸漸把這個煩惱習氣改變過來了。

  

  

  

  

  

四、破 邪 顯 正

  

  (1)問:現在有弘揚淨土的行人,說專持一句名號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業。請問這種說法對嗎

  

  答:弘揚佛法是一件莊重的事情,關涉到衆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聖言量來立言。佛說法事理雙備,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圓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願,專持這句名號,蒙佛臨終接引往生淨土,是決定的。但如果說只念一句名號,學經律論、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頗了。淨土法…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