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戒定慧、六度萬行、淨業叁福,這些都是要做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也持戒,也修六度萬行。吾人宜常隨佛學,隨分隨力而行。雖然我們達不到如佛的清淨,但亦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認爲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能令五逆十惡的罪人往生,于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惡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則醍醐反成毒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淨業叁福。淨業叁福就講要修十善業,怎麼能說不用修十善業呢?淨業叁福第二福“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就是談持戒問題的。所以我們要按照聖言量去做,經律論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學。善導大師提出“解要廣解,行要專一”,你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正行,宜一門深入,不可夾雜。然一個淨業行人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諸如《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以此誦經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淨土,亦屬淨業正行。
(2)問:最近全國各地流行的《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一書(以下簡稱《筆記本》),許多居士奉若至寶,不知此書值得流通修學否?
答:目前教內廣泛流行的《筆記本》一書,通篇充滿著似是而非的話語,茲略標有二:
一、《筆記本》以凡夫知見,妄談淨宗,嚴重違背淨宗經典聖言量。
1、阿彌陀佛見到十方念佛行人臨命終時,業力現前,無能作主,悲心啓立臨終接引願。吾人信願持名,阿彌陀佛與菩薩聖衆決定前來接引。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九願文之義,由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而《筆記本》卻說,是“自己化身來接引”,“不知自己叁身,都屬幻化。但見自己化身接引,變肉身爲化身”,這種說法全然忘卻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的事實。以“幻化”之辭,謗毀彌陀大願。
2、關于往生的條件。淨業行人信願持名即可得蒙阿彌陀佛慈悲加持,帶業往生淨土。而《筆記本》卻雲“但見叁身,隨意往生。”或只注重念佛畫圈的功夫,淡化信願念佛感通佛力的妙用。另將五音念佛神秘化,其實並無新東西。(昔淨宗四祖法照大師五會念佛早已失傳)。念佛法門曆來稱爲安樂法門。《筆記本》卻以“苦行”混淆視聽,誤導衆生。
3、憶佛念佛,必定見佛,最終決定成佛。這是淨宗修持的妙因妙果。而《筆記本》中的墓林僧卻雲:“念佛一千萬,便真能見到我了……”,念佛不是見阿彌陀佛,而是見墓林僧,豈非咄咄怪事!另:真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或夢中或定中見到阿彌陀佛,因果相符。當這種瑞相出現時,吾人當全身心靠倒阿彌陀佛,任憑救度。而《筆記本》卻雲:“有佛像出現,但不可隨他去,那是幻化的像,去了就被鬼怪引接了。”“如你做夢見到佛,也不讓他接你。見到境界,不要去。”等等。如果念佛人聽從了這樣的“開示”,真是堵塞往生淨土之路。
4、念佛法門下手易而得效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六字洪名,圓攝萬法,圓成佛果,無欠無余。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所貴一門深入,方得實益。而《筆記本》卻雲,“淨土假設方便”,“禅淨雙修,品位極高。”開章便高談“見性成佛”,“放下凡聖,心心蕩蕩,無自無他。”用宗門下語疑誤衆生,遺棄淨宗南無(歸命)阿彌陀佛的宗教情懷。
《筆記本》通篇充塞著違背聖言量的“開示”,在此只是拈出叁五,由此亦可略窺全豹。
二、以凡濫聖,聳人聽聞,包藏機心。
末法時期,吾輩衆生障深慧淺,開佛知見(開悟)尚難,更何況證入實相,跻聖賢位。昔天臺南嶽思大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南嶽思大師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但以領衆太早,只證鐵輪而已(即第十信位,尚未證實相法)。天臺智者大師,臨終有人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智者大師答曰:我不領衆,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圓教五品觀行位。此位圓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臨終有偈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如來藏性,知見與佛同齊。而見思惑尚未能伏住,何況斷除)。蕅益大師示居名字位,智者大師示居觀行位,南嶽思大師示居相似位(十信位),可見實相之不容易證入,後世之人之難超越。而《筆記本》大言不慚,妄談“念佛一千萬,便見叁身佛”,加封隱和尚爲“聖僧”,“和叁世諸佛無有區別”。吹捧隱和尚其用意卻在標榜自己。墓林僧自雲:“慚愧咧,聖僧隱居了,把我這個飯桶推在前面,說叁道四的。但請大家要注意聽。”俨然以“聖僧”的代言人自居。並自述:觀音菩薩托夢叫人給他送飯,文殊菩薩化名“倭林”爲他拉車(此處有抄襲虛雲和尚雪地遇文吉之嫌)。暗示他這個頭陀墓林僧親得大菩薩護念,非是一般凡夫。連他收的一個小徒弟,“出家時,月亮一連七日放光”。甚或將自己淩駕在佛之上,“念佛一千萬,便真能見到我……”,我慢貢高到以教主的面目出現。
總之,《筆記本》一書,謗淨土藏,說相似法,疑誤衆生,害人慧命,不可流通。敬希廣大信衆以淨宗聖言量和中國淨宗祖師的理念爲修行指南。死盡偷心,老實念佛。至禱。
(3)問: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上期貴刊的《關于對〈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的幾點看法》,寥寥幾筆,卻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經過指點,很多同修冷靜審視,得以從盲目崇拜中解脫出來。之後,我們不免又有些困惑,作爲佛法初學者,應當以何種標准來抉擇當今教內的各種言論說法呢?
答:末法時期,學佛者貴在建立正信正見。判斷是非邪正的標准唯有聖言量與祖師的原則立場。對淨業學人來說,要熟稔淨宗五經一論與中國淨宗祖師的著述。以讀誦、抄寫、禮拜與研習等方式,使之淪肌浃髓,將佛言祖語轉換爲自己的知見,以此作爲判別邪正之參照坐標。依法不依人,切勿意氣感情用事,切勿盲從瞎拜,搞成現代造神運動。以古爲師,就淨宗而言,昙鸾、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徹悟、印光等祖師著述所指的方向,決定能令吾人從生死此岸穩達極樂彼岸。另外,應養成讀書慎思的習慣,雖然讀古人著述,比較吃力,先難而後獲。曾經滄海難爲水,曾遊聖人之門難爲言,做祖師大德的私淑弟子,以阿彌陀佛爲大導師,千穩萬當。
(4)問:現在有弘揚淨土的人,說專持一句佛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業了,請師父告訴弟子這樣對嗎?
答:弘法宜持論公允,理事圓融,不可偏執,不可意氣用事。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勝異方便,然與通途法門並非冰炭。蕅祖雲:淨土一法乃“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相得益彰,並行不悖。通途法門注重戒定慧、六度萬行,淨土法門也強調淨業叁福。阿彌陀佛在因地圓滿大願的修行中,始終清淨持戒。那念彌陀名號者怎能不隨教主學習呢?雖然我們業障重,達不到持清淨戒的水平,但在態度上,得盡最大的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佛法住世的幢相。那些輕慢诋毀持戒的言論,非佛說,乃波旬說。淨業叁福,第一福就開示淨業行人要修十善業。那不要修十善業的言論不是明顯違犯佛語嗎?至于念佛行人是否學習其他經論問題,淨業叁福有讀誦大乘經典的聖言。善導大師亦開示,淨業行人行持要專一,解須廣解,並沒有說讀誦《楞嚴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就是雜修,就不能往生。可見,有些弘法者知見偏執,未能正確理解佛言祖語真實義,疑誤衆生,罪過非淺。希望這些所謂弘法者深自克責,閉門思過,爲護念衆生法身慧命故,不可再說這類邪知邪見;也希望廣大信衆不要輕信這類相似法,宜以淨土五經及中國淨宗曆代祖師的著述爲准繩,培植信根,自可參學已畢,安心六字洪名,托生九品蓮臺。至囑!
(5)問:有人說彌陀法門是送死的法門,如果修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能往生東方淨土,不是更好嗎?
答:淨土法門義理境界深邃廣大,功德力用無量,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凡情所能妄測。有些人未能深造念佛法門,率爾出言,皆非公允之論。修彌陀法門何以說是送死的法門呢?念佛一法能蒙佛接引往生淨土,疾速成佛,了辦人生一大事,同時亦能利益當生。淨業行人信願持名,可以消業障,伏煩惱,開智慧,提升精神品格,家庭和睦,身心康樂,事業順遂。念佛一法,成佛都有余裕,何況世間福報?然念佛法門確實對生死問題,予以了更深切的關注。淨宗也可說是死生的法門,死即是生,死去的是娑婆世界苦惱的業報身,誕生的是性具的法身慧命,所以念佛往生是吾人生命最輝煌的起點,這就叫文成印壞。所以這個殊勝的了生脫死的法門,就不是敲敲打打送死所能比擬的。修習藥師法門,也有種種功德,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也很偉大。如與藥師法有緣,依經教供養、誦經、持名、持咒,也應隨喜贊歎,叢林寺院做消災延壽法,就是在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藥師經》開示:對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藥師如來會派遣八位菩薩護持此念佛行人往生極樂世界。可見藥師法門與彌陀法門可以相得益彰。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一法,是千經萬論共指,往聖先賢齊趨的妙法,于此宜加矚意。如與藥師法門有特別因緣者,亦不妨依經專修。然淨土念佛往生一法,乃佛一代時教結穴歸根處。一法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持念彌陀萬德洪名,亦可獲致修藥師法門的功德。吾人宜一門深入,自可一了百了。
(6)問: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答:往生的條件是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誠如蕅益大師所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是全憑信願,有信願就能往生,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品位高下,就看持名功夫的淺深。念佛的功夫深一點,往生品位就高一…
《淨土百問(大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