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直接关联的种子。临命终时,这个种子的力量是很大的,如离弦之箭,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百个人专修一百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如果是杂修,修其他的法门,跟弥陀的愿力就比较疏远,所熏习的种子跟净土法门也比较疏远,所以呢,一百个人里面一两个人往生,一千个人里面三五个人往生。这是善导大师的慈示。我们一定要信受祖师的教诲,佛的教诲。
《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念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是故于十方无量的刹土,专门拈出西方净土令我们栖心归宿。文殊师利菩萨以根本智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是面向西方,念阿弥陀佛。由念佛的因缘,成就般若波罗蜜,成就无量的陀罗尼,成就无量的智慧辩才。以文殊的根本智,修念佛的一行三昧。宗门教下诸祖师也潜修净土,回向往生。如果你能够一门心思专修的话,这种亲缘关系更亲切,更熟悉,在这个时代更要强调专修增上往生的把握。
(17)问:有人在百万佛号闭关期间,若以决死之心,不吃不睡,求佛接引,是否属于自残自体,是否如法?宋莹珂法师闭门三日,与东晋觉明妙行菩萨七日不吃不睡如何解释?
答:我们念佛一定要有一种平实的心,不能走极端。我们对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只要求斋戒清净,守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但不能不吃。不吃不睡不是尔我凡夫所堪能。走极端或许会出问题。我听同修说,有个老居士,七天闭关,不吃不睡打饿七,甚至水都不喝。等到七天过后,被人扶出,倒在地上一命呜呼了。所以这种苦行,是不许可的。《梵网经》云:“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所以你只要至诚恳切地念佛就好了,该吃你就吃,该睡你就睡,只不过是不要贪睡,不要贪吃就好。不能不吃不睡啊,修行要走中道嘛!所以佛为什么最后放弃苦行,是以身作则走中道。尤其念佛,是安乐法门,并不在乎苦行的。你再苦行,不吃不睡,然信愿未建立起来,也是往生不了,如果具足信愿,就是睡在黄金床上,也都可以往生。
宋代的莹珂法师是一个特例,由于他觉得自己烦恼很重嘛,他见到阿弥陀佛,尽管还有十年的寿命,他就想:这十年中自己烦恼太重,怕又往生不了,希望阿弥陀佛慈悲,干脆我现在就跟你走,反映他一种愿心,阿弥陀佛也就恒顺众生嘛,慈许三天以后再来接引,这是个特例呀!东晋的觉明妙行菩萨也是一个特例,我们只是学习他那种精神。东晋的时候,像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恳切的心,七天这样拼命下去,身体还能够接受得了。现在我们这样拼下去,首先体质跟古人都不能相比。所以现在就在我们凡夫的范围当中,可以苦一点修行,但是一定要适度,一定要自己能接受得了。就是适度的挑战。就像调琴弦,略微调紧一点,但不能绷得太紧,绷得太紧,就断了啊!所以我们东林寺这个十天百万佛号闭关,这是适度的挑战,大家还能接受,甚至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这也适度。你如果让他两日两夜、三日三夜、七天七夜,这都有点相当的挑战了。所以先从适度的精进开始比较好一点,根据我们身心的状况,只要安乐,只要这个念头能够安定在佛号当中,这是最好的修行,不在乎过度的苦行。现在有种很不正确的观点,认为越苦行好像就越有道心,越有道德。所以有些人就利用这样的心理来兜售他的一些做法,蛊惑人心,我们要智慧拣别,平时老实念佛,绵绵密密即可。
(18)问:东林寺作为净宗第一祖庭,似乎特别强调计数念佛,譬如百万佛号闭关、“五·一”黄金周佛七、“十·一”黄金周佛七以及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答:计数念佛方法乃中国净宗祖师的传承,这是针对众生心性特点来施设的。由于我等凡夫妄心波动大,又有与生俱来放逸懈怠的积习,而且初心念佛易生厌倦,常常会为自己不想念佛的懒惰而找种种的借口。由此就得对症下药,规定一个数量,就像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如果不完成,第二天就要罚站。这样强制性地规定数量,或能令念佛渐上轨道。另外,亦是念佛功夫的必需,以数量求质量。如果没有一定的念佛数量,想要臻入清净念佛境地是不可能的。心是否清净,不必顾及,你就注重你念佛的数量。在一百万的数量里面,也许不期然地会有若干句比较清净的佛号,水到渠成,无心而得,所以宜注重计数念佛。古人对每日念佛数量的规定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底数是三万,可见古人办道之笃实。现在吾人根器陋劣,又生存在这个忙碌的竞争社会,所以我们提倡每日念佛的底数是一万。如果一万佛号都不能保证的话,就很难说你是真念佛人了。一万声佛号约两小时能念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再忙碌两个小时总是能抽出来的。
另外,东林寺为了方便上班的净业行人念佛,特地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组织佛七,海内外四众弟子云集,效果良佳。制度化的每月两次十天百万佛号以及每月的昼夜经行念佛,亦令全国各地同仁颇得法益,目前亦开展二十一日闭关,以及四十九日闭关。净土法门贵在信愿行统一,以平实的念佛行持落实信愿、增上信愿,并由此令念佛功夫更为纯熟,良性互动。东林祖庭愿为十方净业行人提供服务,同登极乐,共证真常。
(19)问: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答:一般来说,现代众生听闻佛法难,听闻到佛法闻信净土法门难,稍生信心,如法修行难,勉力行之,恒常精进难。吾人在无量劫六道轮回中,亦曾发过求出离三界之心,修道之行,只因屈于懈怠放逸烦恼,净业无成。所以还在生死轮转中,受大苦恼。今生又闻持名简要法门,当决定成办净业,做到三点,用以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无常,生命在呼吸间,三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三途,万劫千生,难闻佛名,思地狱苦,发往生心。将深信切愿二法,常存在心,忆念不忘,作为人生惟此为大之要事。第二,一门深入,莫换题目,摒弃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吾等业力凡夫,处于浊世,唯有全身心依怙阿弥陀佛才可得救。第三,记数念佛,克期取证。每日有定课,持念佛号不少于一万声(多多益善),记入功课册。有机缘参加精进佛七,或百万佛号闭关,或昼夜经行念佛(东林寺亦可为四众弟子提供这些修行的条件),如是在实修中得到真切的体验,获得法喜。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进无退。须知,凡夫众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转。而皈投阿弥陀佛悲愿之海中,弥陀之光明便会摄受我等众生,安立于涅槃净土。
(20)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落实在念佛的时候,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答:“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入一精明(阿赖耶识之见分),以此深心,执持弥陀名号,令六根不再驰逸于六尘。六根当中最重要的是耳根和意根,这两根的功能最全,也容易驰逐外境。如果把这两根摄住了,其它的如眼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就不摄自摄了。摄耳根的方法就是自念自听,从心里念出声音再从耳朵听进去,心与声相依,小内循环,就能把耳根摄住。摄意根的方法,可采用印祖的十念记数法。念第一句佛号记一,念第二句记二……念第十句记十,再从一记到十,循环往复。这样给意根派了记数的任务,意根自然不容易跑,这就是念兹在兹。如是持念佛号,灵灵不昧,念念相续,即是净念相继。日常工作生活中,恒常系念佛号,如子忆母,如是熏习,自然与万德洪名、净土依正庄严日渐亲切。忆佛念佛,现前(现生证得念佛三昧)当来(带业往生,华开见佛)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的授记,吾人当拳拳服膺。
(21)问: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如何对治?
答:原由很多,其根本原因还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轮回中生命的无常啊!再一失去人身,换个嘴脸到三恶道里去报到,就万劫难复啊!这种生死恐惧心没有生起来,于是就把学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于把学佛作为生命的一种点缀。看点佛经,搞点机锋转语,然后跟同学、朋友在一起侃一侃,表现自己很高雅。念佛也大多停留在表面:情绪好一点,多念几声佛;待会儿昏沉了,正好美美睡一觉;待会儿又觉得有点感冒,更有放逸的借口了;待会儿遇到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高谈阔论,更把念佛忘到九霄云外了。如是种种情形,乃吾辈因循怠惰之常态,对此,要痛加对治。从现在开始,规定早晚功课,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或几千,或一万、二万佛号,以决定不缺为准;同时要有同参道友相互监督、劝勉。要有恒心啊!坚持耐久,像普贤菩萨修十大愿王那样不疲不厌,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普贤菩萨无量劫不疲不厌地修,难道我们这几十年光景,只念这句佛号都念不下来吗?当你要懈怠退转的时候,赶紧在佛面前至诚忏悔,痛哭流涕,发出真为生死、矢志求生安养之心,如是就渐渐把这个烦恼习气改变过来了。
四、破 邪 显 正
(1)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弘扬佛法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关涉到众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圣言量来立言。佛说法事理双备,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愿,专持这句名号,蒙佛临终接引往生净土,是决定的。但如果说只念一句名号,学经律论、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颇了。净土法…
《净土百问(大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