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9

  ..續本文上一頁的道理;而廿六分又答如是如是,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似乎前後矛盾,其實不然,亦非須菩提答錯,正如所言須菩提或以見與觀有異。見從外見,觀爲內觀,前悟外見的見化非真,故答不可以身相見;後以用由體起,依末望本,故答可以理觀。其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身無相,豈可以色身比觀?佛恐他取著色相,不達法體,故以輪王即是如來爲難,須菩提至此,始悟法身仍不應以應化身比觀。輾轉問難,原因或恐在座鈍根於理末透,權宜設化,多方辯明,非真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不懂或答錯也。

   問九:經第叁十分的「一合相」,有人注解指爲「佛性,真如」。勖了解衆生皆有佛性,衆生之佛性不但有,而且圓滿具足,不增不減者,因迷執著, 所以輪回生死,則此種真如佛性,凡夫不但不知,而且不識,爲什麼經說「凡 夫之人貪著其事」?由字義看,其事兩字,好像是指一合相而言,所以勖心中迷惘難明!

   答九:一合相不直指真如佛性,亦非全離真如佛性,這在拙作講話中約有二義:甲、一合相有總的一合相和別的一合相,總的一合相指世界的總聚相, 別的一合相指我們各別的身體。世界和身體雖有假相,都是虛妄非真,故「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凡夫不了性空,執爲實有,故「貪著其事」。乙、如來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乃因智人了達相不離性,用不離體,當體即是真如佛性,如何可說?而凡夫無智,不了真如,迷昧佛性,於無分別中妄生分別,貪著我法,枉趣生死,故說「貪著其事」;非謂其於真如佛性有所貪著 ,蓋其於真如佛性,尚未夢見,何來貪著呀!

   問十:勖認爲佛教徒最重要者,乃在於經中之「生淨信心」,有了淨信心 ,才能於諸法不驚不怖不畏而修行佛道。所以勖對於燒香、蔔卦、扶乩、抽簽、看命等 都棄之如遺,認爲這些都是葛藤,爲什麼有些寺院還要拉這些葛藤呢?又神未超出叁界,爲何佛門弟子尚多拜神像的呢?勖不信乩卦、不拜神像,宗旨是否有錯? 又勖近在念經之先,亦有燒香禮拜,目的非求保佑,乃在增加信心,折自驕慢 ,此心理是否有乖?

   答十:學佛著重淨信,禮拜亦爲增加淨信,此理無誤。佛弟子以佛爲究竟 皈依處,對其他正神保持普通敬意,亦無妨礙。至於那些葛藤,本非佛教中物 ,積習難返,有以致之;亦以佛徒未多辦教育,宣傳太少,所以許多佛教徒自己 弄錯了還不知道,真是「睡在鼓裏摸不到鍾」呀!你說乖不乖呢?怪不怪呢?

  

  十叁、答陳敬禅居士叁則

   問一:真如與無明的關系如何?

   答一:真如與無明,是兩個對立的名詞。喻如光明與黑暗,也是相對立的;因光明是對黑暗而說的,如果沒有了黑暗,光明這一名詞,便無從說起。佛說真如亦是這樣,是對無明而說的,如果無明破了,真如性空亦不可說,雖說亦是多余的剩語。

   真如是諸法真實的理性。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含容萬德、能生萬法的理體,遍一切處,無始無終,靈光照耀,本來如是;無明呢?是虛妄煩惱的根本。有此虛妄的幻惑,幻起我們這一期的虛妄生命的個體,把那真如理性的生命覆蔽了。於是就出現了這個煩惱的人生。由生而死。死了又生,生生不已,死死無窮。但無明是無始而有終的,由於修慧的智劍,可以斬除了它的愚頑,虛妄的生命靜止下來,真如理性的生命,依然靈光獨露的照耀著。

   說一個譬喻,理性的生命好像明鏡的寶光,本自具足,照耀一切;虛妄的生命,猶如鏡子上的塵垢,幻現不實。明鏡雖然蒙塵,寶光從來未失;只要有拂拭的工夫,去一分塵垢,即發一分光明;去十分百分千分垢塵,即發十分百分千分光明。理性生命也是一樣,全靠修養的工夫,去一分虛妄,即顯一分德能,去十分百分千分虛妄,即顯十分百分千分德能。可知一個人的爲善爲惡, 都足以影響真性的或淨或汙,超升或墮落,亦是真性的出纏或被汙的關系。古德說:「衆生與佛,迷悟之間,只隔一毫端」;也正是說明了真如與無明的關系。

   但是真性本來清淨,靈光照耀,如何會有虛妄染汙的無明呢?如果真性本淨仍可以受染汙無明的熏染而現起虛妄的生命,輪回生死,那麼、成了清淨的佛之後,豈不是又可退爲染汙的衆生嗎?古德對這問題的解釋:好比金礦和金子是同時並存的,有金子的時候就已有礦垢;後來經過礦師的設計和磨煉,汰去塵垢,鑄成金器,就不再爲礦垢所染汙了。我們的真性亦是這樣,大家都有這個真性,但無始以來就和無明俱有,一經佛法的修持,智水的洗鏈,妄惑掃蕩,真性顯露,以後就不再爲虛妄的無明所染汙了。所以成佛之後,是決不會再退墮爲衆生而受生死的。經裏說:無明是無始有終的,而真如本性是無始無終的;也便是這個道理。

   真如和無明,都說它是無始。這始是起初,無始,是不定說出它最初的開始。因佛說宇宙諸法,都是因緣而起,循環流轉,最初是只有緣起活動的因,而不是創造刻板的始,如果有始,就不是因,也不是緣起了。例如一個圓環無端,找不到那一個是起始。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由於各人自己不可思議的因緣業力,無始以來就存在著,一直到盡未來際亦無窮盡;雖虛妄的生命是無始 而有終止的一日,而真如理性的生命之流,是永盡的。從真如與無明的關系上,說明這是佛教生命的真妄。全是屬於自己的善惡業力的轉變,與其他宗教學說的生命爲神靈創造之說,及生命是常一不變或一死就斷滅的,全然異 趣。

   問二:煩惱與菩提的關系如何?

   答二:煩惱與菩提亦是相對的名詞。有煩惱可舍,才說有菩提可求,如果沒有煩惱,菩提之名也無從安立了。

   煩惱分有根本與枝末二種。無明是根本煩惱;隨無明而起的枝末煩惱,叫做隨煩惱。再扼要的說一句:無明是因,煩惱是果;因爲所有一切的大小煩惱,皆因無明而起的。由於無明的愚昧而迷於理,就起貪、起瞠、起慢、起疑; 迷於事,就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種煩惱叫做「五鈍 使」和「五利使」,都屬於根本煩惱所攝,好像一個黑社會團體裏的主席團; 而無明又是根本煩惱中的根本,好像主席團裏的最高主席;其他種種的枝枝葉 葉的煩惱,好像在主席團組織支配之下的一群惡少或喽羅了。

   菩提是梵音,它的意義,我國舊譯爲「道」,新譯爲「覺」,是指一種能 覺於道的智慧。大智度論說,這智慧有叁種,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了徹諸法真空之理的空智,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空是一切諸法的總稱,窮及體性,已入哲學幽玄的領域。道種智是分別觀察一切諸法現象的有智, 把一切萬有的性質、現相、系統、因果等關系分析得條理清楚,而獲得結論, 是屬於科學分析的範疇。一切種智是了徹一切諸法的本體和現象的綜合智慧, 空有二智的統一性,事理無礙,心境一如,是溶冶科哲於一爐,亦可說是超科哲性的智慧。因這種徹見諸法原理真相的智慧,已非普通科學家和哲學家所能 揣測得到的。

   在這叁種菩提能覺的智慧中;一切智是照真,是二乘的覺智;道種智觀俗,是菩薩的覺智;一切種智真俗雙融,是佛陀圓滿的覺智。我們凡夫衆生爲何沒有這叁種覺智呢?就是爲客塵的煩惱,想打劫覺性內在的智寶,覺性爲了要衛護自己的智寶,常常與煩惱的盜敵發生抗禦的鬥爭,稍一不慎就會被它沖進 來,喪失了一切智寶。這一場的戰爭,我們可以叫它做「情與智的戰爭」,或者是「愛與道的戰爭」。發心勤求菩提的學者,須要小心翼翼,步步爲營,否 則稍或疏忽,理智作了感情俘虜,道心淪爲愛欲的奴隸,那麼,煩惱就勝者爲 王,菩提就敗者爲寇了。

   明朝的理學家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地方剿蕩盜賊。有一朋友入山問他:「山中的盜賊還容易治理嗎」?王陽明說:「山中之賊倒易治,心內之賊卻難防」。所謂心內之賊就是煩惱在作祟。所以我們要證菩提,必先破除煩惱。昔人謂:「匈奴末滅,何以爲家」?我們學佛的人亦要說:「煩惱末滅,何以爲聖」?學佛出家,也不過是要出煩惱之家,入菩提之室罷了。

   問叁:生死與涅槃的關系如何?

   答叁:生死與涅槃,亦是對立的名詞。迷則沈淪生死,出沒苦海;悟則趨向涅槃,誕登樂岸。所以生死和涅槃,可說是凡聖的分水嶺。離生死,入涅槃,亦是學佛的人生,進化到最高的境界。

   佛經說生死有兩種,一是「分段生死」,一是「變易生死」。前者指世間凡夫的生死,是屬於物質生命的形體;後者指出世聖者的生死,是屬於精神知見的領域。要憑修道的工夫斷除煩惱,解脫這兩種生死的痛苦,才進入涅槃的境界。

   涅槃是梵語,亦作「泥

  、舊譯「寂滅」。新譯「圓寂」。圓是圓滿解 脫、般若、法身的叁德;或圓滿常、樂、我、淨的四德。滅是滅除見思、塵沙 、無明的叁惑;或即滅除根本、小隨、中隨、大隨的四種煩惱。 涅槃的種類,簡單地說,亦有四種:一本性涅槃,即本來自性清淨,不爲客塵煩惱所染汙,雖爲出世的聖者內自所證才得顯露,但一切衆生在凡夫位亦本來具足的,不過未假修道而顯露罷了。二有余涅槃,是斷了「煩惱障」所顯的真如理性;雖已證顯此真如理性,但修道者所依的身體仍然余存,不過煩惱早已寂滅,所以此境界,亦得名涅槃。叁無余涅槃,是和有余涅槃同樣的斷除 煩惱障所得的真理,不同的是證無余涅槃,是把苦所依的身體也解脫了,永除障礙,衆苦俱寂,名爲涅槃。四是無住涅槃,是諸佛斷了「所知障」所顯的真 如理性。二障俱空,四德圓滿。因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是二乘聖者斷煩惱障 而未斷所知障所顯的境界,執情未盡,於所見理,容有隔礙,不知生死涅槃, 等無差別, 固執定有…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