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10

  ..續本文上一頁可厭的生死,可樂的涅槃,所以耽樂涅槃而畏怕生死,不敢重來出生入死,救度衆生,趨於獨善其身,便失了兼善天下的勝用。諸佛進斷所知障,圓滿菩提的真智,了知生死涅槃其性本空,理原平等,心離分別, 不以生死爲可厭,也不以涅槃爲可欣;但爲解脫自己的衆苦,不住而住,住於涅槃;爲同情救度衆生的痛苦發大悲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就不住而住,住於生死。既得涅槃,安樂自在,又不舍生死,常化衆生,二邊無著,中道不居 ,從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叫做無住涅槃。

   涅槃是所證的理境,本來只有一種,只因在能證的人方面有證悟和不證悟 的程度淺深不同,所以就分有四種。在這四種涅槃中最有價值的,自然在於無住涅槃;有了無住涅槃,才見得佛法的妙用無窮,不是沈空滯寂趨於消極的, 而是空而不空,寂而常照的。常是熱烈烈地,活潑潑地,永遠是在積極的進取 。爲了利樂衆生,廣建淨業,盡未來際,無有窮極。古德說:「學到冷湫湫地 ,允爲熱烈烈人」。大乘行者修證涅槃的境界,正是這兩句話的實踐和寫照。 可見涅槃不純是空洞枯寂的無爲坑阱,而是常生常滅(化他)不生不滅(自證 )的法悅聖境!

  

  十四、答黃居士問密宗九則

   問一:佛教何以有密宗?密宗是怎樣來的?

   答一:密宗爲中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宗。相傳大日如來於金剛法界宮,自受法樂,常演此真言密教。真言即密咒,故此宗亦名真言宗。其上首金剛薩 菩薩,結集成大日經,金剛頂經,納之南天鐵塔。至佛滅後七百年間有龍猛菩薩開鐵塔,親禮金剛薩 菩薩,受此大法,後傳之龍智,盛行南天竺。

   問二:此宗如何來中國而成爲大乘八宗之一宗?

   答二:龍智菩薩壽七百歲,傳法於善無畏、金剛智。善無畏於唐玄宗開元四年 密典來長安,譯成大日經等開灌頂曼荼羅,授法於中國之一行阿 黎,此爲中國密教之開始。而金剛智亦於開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同來長安,奉敕建曼荼羅開壇灌頂。及翻譯金剛頂略出等經,弘傳甚盛。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世稱開元叁大士。密宗因是而成立,與當時天臺、賢首、法相、法性、淨土、禅、律七宗並駕齊驅。

   問叁:密宗何以有藏密與東密?

   答叁:藏密,乃由印度傳於西藏者。東密,即由不空大士傳法於上首含光 、慧朗、昙貞、覺超、慧果。慧果博學深慧,盡其秘蘊,傳授義操、空海等十 六人。空海乃日人,回日大弘密法,遂成密宗,世稱東密。

   問四:密宗所依的要典有幾多?

   答四:大日經、金剛頂經爲密宗要典。大日經爲胎藏界的根本大經,開顯衆生本有的曼荼羅、一法界的理法門。金剛頂經爲金剛界的根本大經,開顯始覺智上差別的曼荼羅、多法界的智法門。此外更加蘇悉地經、瑜只經、略出念 誦經,合稱密宗的五部秘經。更有二論,即菩提心論和釋摩诃衍論,皆爲密宗 所依之重要論典。

   問五:此宗的教法如何?

   答五:此宗教法分爲教相與事相二門:教相爲理論,說明秘密深旨,見於經典,事相爲修法,即修行的儀軌作法,必須經阿 黎傳授,方可受學。

   問六:此宗教相中主要的教義又如何?

   答六:可略舉幾點:一、阿字本不生,如大日經說:「雲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阿字譯雲無,又雲真空,爲衆聲之母,一切字 的種子,亦即般若實相本無有生的理體。此宗以爲一切教法的教相、事相、種種觀行與功德,無不從此阿字發生,亦即無生而無不生之意。二、兩部曼荼羅,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叁摩地(定),如此叁密功成,與佛相應,便可 即身成佛。

   問九:密宗既可即身成佛,爲何學佛的人不統統來學密宗,即身成佛多麼好?

   答九:密法爲佛法之一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皆可成佛。如學禅宗可「見性成佛」,學淨宗可「花開見佛」等等,一樣皆可成佛; 而衆生根性不同,各從所好去學便行,不必人人皆學密宗,才是學佛。何況學密宗,理宜先學顯教,教義通達,認識正確,理路清楚,行方無誤;否則好奇躐等,每多自誤誤人了。

  

  十五、答獅城小魂居士四則

   問一:什麼叫做佛學上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呢?

   答一:這在佛學上叫做「叁科法」。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梵語塞建陀,舊譯名陰,蔭覆之義,謂五陰色心諸虛假之法,能覆蔽真理。新譯名蘊,總是積聚義,很多物積聚一堆叫做蘊。如色法有種種色,乃至識法亦有種種識,故叫它做五蘊。十二處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梵語阿耶怛那,舊譯名處,新譯名入。處是生長的意思,因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或叫六塵),爲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所生之處,故叫「十二處」。同時六根和六境互相涉入,交互作用,才能生起心王和心所諸法,所以亦叫做「十二入」。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此六根、六境、六識,叁六成十八界。梵語馱都,譯名界。差別之義,彼此事物雖千差萬別,而有界限,不會混濫,故名十八界。界亦是種類義、因義;以有此十八種類之法,能爲種種差別的諸法生起之因也。

   問二:唯識學上的心法和心所法有何不同?

   答二:心法是心王法;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附屬於心王的。心王法有八個,即八識。心所法有五十一個,皆依八識心王而生起,是心理上的差別作用。如王來臣隨,主來仆從,心法爲主爲王,心所法如仆如臣。其地位權限,不同如此。

   問叁:無我與無相有無分別?

   答叁:有分別。無我,是得我空智,了知吾人五蘊所聚的身體,緣生性空,無有實體,故知無我。無相,則通於無我相和無法相,不但知五蘊之我相空,諸法之相皆空,故無有相。又叁解脫中有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即了知諸法性空,不但性空,連諸法如幻之相亦空,於中無所願求,無所耽著, 故能得大解脫。

   問四:涅槃與寂靜有何區別?

   答四:涅槃是印度的梵語,新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舊譯寂滅,即禁止一切煩惱,滅除生死苦痛而得解脫,與寂靜之字義相近。然寂靜應爲「蘭若」之譯義。蘭若梵語「阿蘭若」,譯作「寂靜處」,即修道者靜居之所,與涅槃譯寂滅之義稍異。

  

  十六、答星洲李心潤居士七則

   問一:每逢佛誕,觀音誕,初一,十五,齋戒一天,到底有什麼功德?

   答一:齋戒沐浴,以表信仰之虔誠。誠則靈,可以感格佛天,助增福祿。佛教雖主張因果自作自受,自求多福,但亦須藉其他緣力以助成,虔誠感格,即爲緣力之一種。所謂「佛法於誠敬中求」。又佛經載明每在六齋日或十齋日,均有天王下凡查察人間善惡之事,見作善者多,天人喜悅賜福;見作惡者多,天人愁惱降災。又齋戒不殺,長養慈德,自增福報,即是功德。

   問二:如有功德,有否憑據,使人見信?

   答二:罪福之事,無形無相,難可持見,但亦如影隨形,寸步不離,不能以見不到,便不肯信。持齋靈驗記說,清有周君持齋叁年,不見好處,以爲沒有功德,告知友人,欲舍之不持。友謂你既不持,可將已持叁年之齋賣給我。周謂齋亦可賣的嗎?友謂可,我出銀十兩,你寫字條一張爲憑據便可。周君既以持齋無用,今有人出銀十兩,大喜過望,便寫字出賣。當晚周君夢見有人責罵他,說他本已無壽,因持齋叁年,壽延一紀,不料信念末固,竟自毀功德……周君驚醒,乘夜奔至友處欲索回賣齋字條,誰知字已焚去,周君怏怏而還, 未叁日而逝。此事正可答覆持齋有無功德之憑信。

   問叁:有人說自己生日持齋一天,能保父母增長福壽,此事可信否?

   答叁:可信的,不過要看你如何做法,若是出之以誠懇,則福德隨心而現,遂願以求,有何不可。況人之生日,本爲「母難日」,因母親爲生産我而受苦難,則生日持齋不殺,多行善事,以爲紀念母德,正是知恩報恩。古人孝行可以感天地,動神明,皆因出於一念之誠而獲福消炎也。

   問四:我個人的想法,生日持齋戒殺,可能消除業障,不知想得對否?

   答四:罪福業障,皆隨心轉,要在自能覺悟忏悔,但修善增福,亦可減輕罪業。今生日持齋茹素,不殺生命,正是行善之表現。善行福增,業障漸消, 亦是可能的。

   問五:每天禮佛勤求智慧,可以求得到嗎?

   答五:可以的。藥師經雲:「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則「求智慧得智慧」,有何不可。觀音菩薩靈驗記中載有許多僧俗人士,求什麼,得什麼。有愚鈍木納之沙彌,每晚勤禮觀音,後得大智慧,且辯才無礙,成爲佛門盛傳的掌故。多讀此類事迹,可增信念。不過勤求之時,須守叁個條件,才有功效,即一要誠敬,二要堅信不疑,叁要在勤求時期,不可作惡,否則就不易見效,因不誠不靈,多疑壞信,做惡則破壞了已做的善事了。

   問六:有位師兄,平時不喜食素,常說自己將來一定會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多笑話呀?依我想法,我們俗家之人,怎樣修持佛法,實難達到上生西方的願望,除非長齋淨心修持,或者是有可能吧?

   答六:你這想法有錯,恐怕是你笑人,人亦笑你,真如「請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她不喜食素,但能肯定自己將來會生西方,可見她一定有作其他 的善事,則將來得生淨土是有可能的,因生西方並非限定食素才可生的;反之,你雖食素,而不肯…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