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11

  ..續本文上一頁行善,西方還是生不去的。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生西方淨土,光只食素,是不夠條件的。照無 量壽經說,要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平日除自己能念佛清淨其心外,還要廣修叁種福報的事業:一修世福,孝敬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二修戒福,受持叁皈,守護五戒,廣行十善;叁修行福,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中「慈心不殺」指的就是持齋吃素,是許多善行中的一分。還有其他各種福業 ,多是念佛的人要做的,不是光吃素,光念佛,其他利人之事一概不理,或嘴裏念佛持齋,背面爲非作惡,就能生得西方的。又須知「佛性人人平等,佛法人人可修,佛道人人可成」,那有在家之人修不成功的道理!佛教教人學佛, 也並非叫人個個都出家,在家的信衆廣大無數,出家的僧衆很少,如果只出家可以修成,在家難以修成,那就把佛法變成爲少數人所自我陶醉,不是普利衆生,慈悲平等的佛法了。

   問七:我學佛已有二叁年了,有時想要做點好事,或專心一意念經念佛, 偏遇到許多不如意事來阻難,使我不能遂願去做,有時會使我很煩惱。真不知如何是好?

   答七:這是在學佛過程中時常有的事,不但你如此,相信有好多學佛的人 ,都是如此。其原因,大概是「魔障現前」,或如你說「消除業障」的「業障未消」。末世衆生,業深障重,你想用功,魔障來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只要你信心堅定,行善不退,是可以克服困難的,不必煩惱,須知 「煩惱性空,即是菩提」。不過有些事,的確是很惹人煩惱的。如你想做好事,偏偏好事多磨,想念經修忏,偏偏腰痛肚痛,阻你去做。或未學佛時不多事 ,學了佛後,反而多事,如家庭不睦,朋友失和等等。這時你如深明佛理,自會開解,不但不生煩惱,且會處之泰然。因這些不如意,多屬現生或宿世的冤業現前,如果你不學佛,忏悔修善,可能遭遇更壞,不堪設想,現在只是「家庭不睦,朋友失和」等等,已變爲「重業輕受」,全由於學佛的好處。你能如此開解,便無煩惱,而且這些不如意事,因你的信心不退,善業增長,以後都會漸漸轉入佳境,否極泰來了。

  

  十七、答丹戎馬林顔心靜居士五則

  

   問一:何謂「唯識學」?

   答一: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有一宗叫唯識宗。從學術言,亦叫唯識學。唯爲簡別之詞,即簡別一切諸法,唯從識生,識外無法。識指心識,略有叁種,即心、意、識。廣有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諸法皆由此八識變現而起,故解深密經謂「諸法衆緣生,唯識現」。楞伽經謂「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吾心造極善因,將來即成佛果;造極惡業,將來即感地獄報。吾人在迷,以爲心外有法;一旦悟時,方知森羅萬象之諸法,皆吾妄識上所幻現之假相耳。唯識學的道理,大旨如此。

   問二:「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怎解?

   答二:這是唯識學上的名詞,八識之名已如上答。八識是闡明及分析人生的生命來源與過程中種種活動轉變的情形,是佛教的心理科學。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一般人皆知佛教說無我,而未知佛教分析無我爲人無我和法無我。人指五蘊所成的身體,五蘊因緣聚合,其性本空,故知人無有我;同時進知五蘊諸法之本體亦不可得,遂悟法無我。既無我無執,法便清淨。五法,是相 (諸法之妄相)名(假名)分別(妄想)正智(觀慧)如如(真如理性)。相 、名、分別叁法是凡夫生死法,不清淨的;正智,如如二法是聖者涅槃法,出世清淨的。行者能從正法修習而生正智,契合真如正理,智如與理如一致,如如相應,便是離妄歸真之道。叁自性是法相唯識學的重要教義。一、遍計執性 ,是指六識周遍計度諸法而生執著的染性;二、依他起性,是指諸法各各依他因緣而成的緣起法相;叁、圓成實性,是指諸法去執離染而圓滿成就的真淨實性。唯識學謂世出世間所有諸法,不出此叁種性質,而以依他起性爲中心。吾人若於依他緣起諸法上認識不清,生起我執法執,即成爲遍計執性的世間染法,凡夫因之生死,輪轉不息;若於這依他緣起的諸法上認清無我,離去執著, 此諸法當下便成爲圓滿真實的出世淨法,聖者由此證入涅槃矣。

   問叁:大乘唯識學說明心識生起的過程,有率爾、尋求、分別、染淨、等流的五心。什 叫做率爾心乃至等流心?

   答叁:這是唯識學說吾人心識生起之時,任取一境,都有這五心的輪轉, 所以、也叫做「五心輪」。率爾初心,是指吾人對境忽然生起而未經作意的那種心念。如聽人說到佛字,我們心中忽生一個佛字感覺,很突然的,短促的刹那,叫做率爾心。接著心裏想道:什麼叫做佛呢?或佛是什麼樣的?是那一尊佛?這叫做尋求心。後來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不是別的佛,這叫做分別心。進一步知道佛是智德完備的聖者,對之生出崇仰的好感,這叫染淨心(好的起淨心,反之不好的就起染心)。這染淨心滯流於所知的境上,淨的繼續起淨,染的繼續起染,後念心與前念心相似,均等流類,這叫做等流心。

   問四:「事六度」與「理六度」有何不同?

   答四:事六度是著相修,貪著功德,心有不舍;理六度是無相修,雖作好事不著功德,心無礙。譬如修布施度,作了布施善事,計較所得報酬,只在事相上做工夫,未能融通理性;如能通達理性,了知「叁輪體空」,雖做許多善事而不以爲自己所做,雖度許多衆生而不覺得有人爲我所度,大智度論所謂「菩薩度生如度空」,了無所著,施不望報,如是則雖修一度,已是六度齊修,這就是理六度了。

   問五:如何叫做「如理作意」?

   答五:唯識論有謂「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之語。即是聽了佛法,如理思惟其義,作意觀想,由聞所成慧而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而修所成慧,乃學佛之人,由初發心修行以至成佛必經之階段,以此過程而達到學佛成佛之目標。

  

  十八、再答心靜居士五則

   問一:法華經的「叁周說法」是何意義?

   答一:法華經七卷廿八品,分本迹二門,前十四品爲迹門,說佛現生應化說法之事迹;後十四品爲本門,說過去本地久已成佛之法身邊事。其迹門中佛度小乘聲聞人,以上中下叁根差別,得度先後,分爲叁周,叫做「叁周說法」。一、法說周,義在方便品與譬喻品,舍利弗等上根利智人聞法得度。二、喻說周,義在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晶、授記品,大迦葉等中根人聞法得益。叁、因緣周,義在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等,佛說大通智勝佛時的因緣,使其他一切下根聲聞人悟入一乘妙法之理。此一乘理本無有殊,衆機程度淺深不同,故有叁周之分也。

   問二:如何是華嚴經的「叁照說法」呢?

   答二:這是天臺宗的人依華嚴經而立,用以喻顯天臺宗判釋佛陀一生說法,把它分爲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的五時教。一、照高山,如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後先說華嚴經,化度頓超直入的大菩薩。二、照幽谷,如日光次照山壑幽谷,以喻佛到鹿野苑轉四谛*輪,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根性的衆生。叁、照平地,日光次照大地,以喻佛說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經,化一般大乘漸教漸入之機。此義出六十華嚴叁十五卷寶王如來性起品,其意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原,日光自己本無此念,乃因山地自有高下,故照有先後;以喻如來說法本無分別大小乘,而以衆機自有利鈍大小,故得益亦先後自別。

   問叁:如何是涅槃經的「五味說法」?

   答叁:此五味之喻,出在涅槃經第十卷,有人法二義。約人說:聲聞如乳味,緣覺如酪味,別圓菩薩如生酥味和熟酥味,諸佛世尊如醍醐味。約法說: 從佛出生十, 二部經,如從牛出生五味,即由乳味而酪味、而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最初說華嚴大教,被大乘機,小乘不懂,如牛乳味太濃,小孩難飲。次說阿含經,義理淺顯,小乘能懂,好似把乳沖水變成酪味,小孩能飲。次說方等經,義理較深,小乘進步者亦能領受,好似酪味經過調製,變成生酥,味已較佳。次說般若經,義理圓融,汰情蕩執,小乘人已漸進於大乘,如生酥煮成熟酥,其味更佳。最後佛說法華涅槃等經,會叁乘權法,歸一乘實法,諸小乘人皆悟入大乘圓妙之理,好似熟酥煮成醍醐上味,最極微妙。這亦天臺宗 把佛一代時教分判爲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而即用涅槃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微妙,來配搭五時教法的淺深,以喻顯其義 理也。

   問四:「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名爲相大」怎解?

   答四:諸佛說法,不外空、有二輪。此「在凡不滅,在聖不增」之物,自有而說,即指佛性,此佛性衆生本具,在數量上說,衆生在迷而隱,不減少一點;諸佛由悟而顯,亦不增多一點。自空而說,此不增不減之物,即指畢竟空理,如心經所謂「諸法空相」;此空相乃空除衆生我法二執所顯之理,此空理不因諸佛悟證而新得,亦不因凡夫迷昧而失去,故無增減。大乘起信論有體相用叁大:以真如爲體大,以如來藏爲相大,以出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法爲用大。此佛性真如之體,隨染淨緣,而不增減,所以謂之相大。

   問五:「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怎解?

   答, 五:二指相對法,一指絕對法。一法絕對,本無可說,方便言說,而成二法,就落相對。若知二因一立,二是虛妄,一亦不真,都因方便而有言說。「莫守」即言二不可得,一亦守不住了。

  

  十九、答峇都玉蘭居士二則

  

   問一:我們中國的佛經,與暹羅比丘所念的佛經,爲什麼不同呢?而錫蘭和暹羅比丘所念的又是相同的呢?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