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P11

  ..续本文上一页行善,西方还是生不去的。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要生西方净土,光只食素,是不够条件的。照无 量寿经说,要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平日除自己能念佛清净其心外,还要广修三种福报的事业:一修世福,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二修戒福,受持三皈,守护五戒,广行十善;三修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中「慈心不杀」指的就是持斋吃素,是许多善行中的一分。还有其他各种福业 ,多是念佛的人要做的,不是光吃素,光念佛,其他利人之事一概不理,或嘴里念佛持斋,背面为非作恶,就能生得西方的。又须知「佛性人人平等,佛法人人可修,佛道人人可成」,那有在家之人修不成功的道理!佛教教人学佛, 也并非叫人个个都出家,在家的信众广大无数,出家的僧众很少,如果只出家可以修成,在家难以修成,那就把佛法变成为少数人所自我陶醉,不是普利众生,慈悲平等的佛法了。

   问七:我学佛已有二三年了,有时想要做点好事,或专心一意念经念佛, 偏遇到许多不如意事来阻难,使我不能遂愿去做,有时会使我很烦恼。真不知如何是好?

   答七:这是在学佛过程中时常有的事,不但你如此,相信有好多学佛的人 ,都是如此。其原因,大概是「魔障现前」,或如你说「消除业障」的「业障未消」。末世众生,业深障重,你想用功,魔障来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只要你信心坚定,行善不退,是可以克服困难的,不必烦恼,须知 「烦恼性空,即是菩提」。不过有些事,的确是很惹人烦恼的。如你想做好事,偏偏好事多磨,想念经修忏,偏偏腰痛肚痛,阻你去做。或未学佛时不多事 ,学了佛後,反而多事,如家庭不睦,朋友失和等等。这时你如深明佛理,自会开解,不但不生烦恼,且会处之泰然。因这些不如意,多属现生或宿世的冤业现前,如果你不学佛,忏悔修善,可能遭遇更坏,不堪设想,现在只是「家庭不睦,朋友失和」等等,已变为「重业轻受」,全由於学佛的好处。你能如此开解,便无烦恼,而且这些不如意事,因你的信心不退,善业增长,以後都会渐渐转入佳境,否极泰来了。

  

  十七、答丹戎马林颜心静居士五则

  

   问一:何谓「唯识学」?

   答一: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有一宗叫唯识宗。从学术言,亦叫唯识学。唯为简别之词,即简别一切诸法,唯从识生,识外无法。识指心识,略有三种,即心、意、识。广有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诸法皆由此八识变现而起,故解深密经谓「诸法众缘生,唯识现」。楞伽经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吾心造极善因,将来即成佛果;造极恶业,将来即感地狱报。吾人在迷,以为心外有法;一旦悟时,方知森罗万象之诸法,皆吾妄识上所幻现之假相耳。唯识学的道理,大旨如此。

   问二:「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怎解?

   答二:这是唯识学上的名词,八识之名已如上答。八识是阐明及分析人生的生命来源与过程中种种活动转变的情形,是佛教的心理科学。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一般人皆知佛教说无我,而未知佛教分析无我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指五蕴所成的身体,五蕴因缘聚合,其性本空,故知人无有我;同时进知五蕴诸法之本体亦不可得,遂悟法无我。既无我无执,法便清净。五法,是相 (诸法之妄相)名(假名)分别(妄想)正智(观慧)如如(真如理性)。相 、名、分别三法是凡夫生死法,不清净的;正智,如如二法是圣者涅槃法,出世清净的。行者能从正法修习而生正智,契合真如正理,智如与理如一致,如如相应,便是离妄归真之道。三自性是法相唯识学的重要教义。一、遍计执性 ,是指六识周遍计度诸法而生执著的染性;二、依他起性,是指诸法各各依他因缘而成的缘起法相;三、圆成实性,是指诸法去执离染而圆满成就的真净实性。唯识学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三种性质,而以依他起性为中心。吾人若於依他缘起诸法上认识不清,生起我执法执,即成为遍计执性的世间染法,凡夫因之生死,轮转不息;若於这依他缘起的诸法上认清无我,离去执著, 此诸法当下便成为圆满真实的出世净法,圣者由此证入涅槃矣。

   问三:大乘唯识学说明心识生起的过程,有率尔、寻求、分别、染净、等流的五心。什 叫做率尔心乃至等流心?

   答三:这是唯识学说吾人心识生起之时,任取一境,都有这五心的轮转, 所以、也叫做「五心轮」。率尔初心,是指吾人对境忽然生起而未经作意的那种心念。如听人说到佛字,我们心中忽生一个佛字感觉,很突然的,短促的刹那,叫做率尔心。接著心里想道:什么叫做佛呢?或佛是什么样的?是那一尊佛?这叫做寻求心。後来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别的佛,这叫做分别心。进一步知道佛是智德完备的圣者,对之生出崇仰的好感,这叫染净心(好的起净心,反之不好的就起染心)。这染净心滞流於所知的境上,净的继续起净,染的继续起染,後念心与前念心相似,均等流类,这叫做等流心。

   问四:「事六度」与「理六度」有何不同?

   答四:事六度是著相修,贪著功德,心有不舍;理六度是无相修,虽作好事不著功德,心无碍。譬如修布施度,作了布施善事,计较所得报酬,只在事相上做工夫,未能融通理性;如能通达理性,了知「三轮体空」,虽做许多善事而不以为自己所做,虽度许多众生而不觉得有人为我所度,大智度论所谓「菩萨度生如度空」,了无所著,施不望报,如是则虽修一度,已是六度齐修,这就是理六度了。

   问五:如何叫做「如理作意」?

   答五:唯识论有谓「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之语。即是听了佛法,如理思惟其义,作意观想,由闻所成慧而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而修所成慧,乃学佛之人,由初发心修行以至成佛必经之阶段,以此过程而达到学佛成佛之目标。

  

  十八、再答心静居士五则

   问一:法华经的「三周说法」是何意义?

   答一:法华经七卷廿八品,分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说佛现生应化说法之事迹;後十四品为本门,说过去本地久已成佛之法身边事。其迹门中佛度小乘声闻人,以上中下三根差别,得度先後,分为三周,叫做「三周说法」。一、法说周,义在方便品与譬喻品,舍利弗等上根利智人闻法得度。二、喻说周,义在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晶、授记品,大迦叶等中根人闻法得益。三、因缘周,义在化城喻品、五百授记品等,佛说大通智胜佛时的因缘,使其他一切下根声闻人悟入一乘妙法之理。此一乘理本无有殊,众机程度浅深不同,故有三周之分也。

   问二:如何是华严经的「三照说法」呢?

   答二:这是天台宗的人依华严经而立,用以喻显天台宗判释佛陀一生说法,把它分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的五时教。一、照高山,如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後先说华严经,化度顿超直入的大菩萨。二、照幽谷,如日光次照山壑幽谷,以喻佛到鹿野苑转四谛*轮,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根性的众生。三、照平地,日光次照大地,以喻佛说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经,化一般大乘渐教渐入之机。此义出六十华严三十五卷宝王如来性起品,其意谓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原,日光自己本无此念,乃因山地自有高下,故照有先後;以喻如来说法本无分别大小乘,而以众机自有利钝大小,故得益亦先後自别。

   问三:如何是涅槃经的「五味说法」?

   答三:此五味之喻,出在涅槃经第十卷,有人法二义。约人说:声闻如乳味,缘觉如酪味,别圆菩萨如生酥味和熟酥味,诸佛世尊如醍醐味。约法说: 从佛出生十, 二部经,如从牛出生五味,即由乳味而酪味、而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最初说华严大教,被大乘机,小乘不懂,如牛乳味太浓,小孩难饮。次说阿含经,义理浅显,小乘能懂,好似把乳冲水变成酪味,小孩能饮。次说方等经,义理较深,小乘进步者亦能领受,好似酪味经过调制,变成生酥,味已较佳。次说般若经,义理圆融,汰情荡执,小乘人已渐进於大乘,如生酥煮成熟酥,其味更佳。最後佛说法华涅槃等经,会三乘权法,归一乘实法,诸小乘人皆悟入大乘圆妙之理,好似熟酥煮成醍醐上味,最极微妙。这亦天台宗 把佛一代时教分判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而即用涅槃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微妙,来配搭五时教法的浅深,以喻显其义 理也。

   问四:「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名为相大」怎解?

   答四:诸佛说法,不外空、有二轮。此「在凡不灭,在圣不增」之物,自有而说,即指佛性,此佛性众生本具,在数量上说,众生在迷而隐,不减少一点;诸佛由悟而显,亦不增多一点。自空而说,此不增不减之物,即指毕竟空理,如心经所谓「诸法空相」;此空相乃空除众生我法二执所显之理,此空理不因诸佛悟证而新得,亦不因凡夫迷昧而失去,故无增减。大乘起信论有体相用三大:以真如为体大,以如来藏为相大,以出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法为用大。此佛性真如之体,随染净缘,而不增减,所以谓之相大。

   问五:「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怎解?

   答, 五:二指相对法,一指绝对法。一法绝对,本无可说,方便言说,而成二法,就落相对。若知二因一立,二是虚妄,一亦不真,都因方便而有言说。「莫守」即言二不可得,一亦守不住了。

  

  十九、答峇都玉兰居士二则

  

   问一:我们中国的佛经,与暹罗比丘所念的佛经,为什么不同呢?而锡兰和暹罗比丘所念的又是相同的呢?

   …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