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P10

  ..续本文上一页可厌的生死,可乐的涅槃,所以耽乐涅槃而畏怕生死,不敢重来出生入死,救度众生,趋於独善其身,便失了兼善天下的胜用。诸佛进断所知障,圆满菩提的真智,了知生死涅槃其性本空,理原平等,心离分别, 不以生死为可厌,也不以涅槃为可欣;但为解脱自己的众苦,不住而住,住於涅槃;为同情救度众生的痛苦发大悲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不住而住,住於生死。既得涅槃,安乐自在,又不舍生死,常化众生,二边无著,中道不居 ,从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叫做无住涅槃。

   涅槃是所证的理境,本来只有一种,只因在能证的人方面有证悟和不证悟 的程度浅深不同,所以就分有四种。在这四种涅槃中最有价值的,自然在於无住涅槃;有了无住涅槃,才见得佛法的妙用无穷,不是沈空滞寂趋於消极的, 而是空而不空,寂而常照的。常是热烈烈地,活泼泼地,永远是在积极的进取 。为了利乐众生,广建净业,尽未来际,无有穷极。古德说:「学到冷湫湫地 ,允为热烈烈人」。大乘行者修证涅槃的境界,正是这两句话的实践和写照。 可见涅槃不纯是空洞枯寂的无为坑阱,而是常生常灭(化他)不生不灭(自证 )的法悦圣境!

  

  十四、答黄居士问密宗九则

   问一:佛教何以有密宗?密宗是怎样来的?

   答一:密宗为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宗。相传大日如来於金刚法界宫,自受法乐,常演此真言密教。真言即密咒,故此宗亦名真言宗。其上首金刚萨 菩萨,结集成大日经,金刚顶经,纳之南天铁塔。至佛灭後七百年间有龙猛菩萨开铁塔,亲礼金刚萨 菩萨,受此大法,後传之龙智,盛行南天竺。

   问二:此宗如何来中国而成为大乘八宗之一宗?

   答二:龙智菩萨寿七百岁,传法於善无畏、金刚智。善无畏於唐玄宗开元四年 密典来长安,译成大日经等开灌顶曼荼罗,授法於中国之一行阿 黎,此为中国密教之开始。而金刚智亦於开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同来长安,奉敕建曼荼罗开坛灌顶。及翻译金刚顶略出等经,弘传甚盛。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世称开元三大士。密宗因是而成立,与当时天台、贤首、法相、法性、净土、禅、律七宗并驾齐驱。

   问三:密宗何以有藏密与东密?

   答三:藏密,乃由印度传於西藏者。东密,即由不空大士传法於上首含光 、慧朗、昙贞、觉超、慧果。慧果博学深慧,尽其秘蕴,传授义操、空海等十 六人。空海乃日人,回日大弘密法,遂成密宗,世称东密。

   问四:密宗所依的要典有几多?

   答四:大日经、金刚顶经为密宗要典。大日经为胎藏界的根本大经,开显众生本有的曼荼罗、一法界的理法门。金刚顶经为金刚界的根本大经,开显始觉智上差别的曼荼罗、多法界的智法门。此外更加苏悉地经、瑜只经、略出念 诵经,合称密宗的五部秘经。更有二论,即菩提心论和释摩诃衍论,皆为密宗 所依之重要论典。

   问五:此宗的教法如何?

   答五:此宗教法分为教相与事相二门:教相为理论,说明秘密深旨,见於经典,事相为修法,即修行的仪轨作法,必须经阿 黎传授,方可受学。

   问六:此宗教相中主要的教义又如何?

   答六:可略举几点:一、阿字本不生,如大日经说:「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阿字译云无,又云真空,为众声之母,一切字 的种子,亦即般若实相本无有生的理体。此宗以为一切教法的教相、事相、种种观行与功德,无不从此阿字发生,亦即无生而无不生之意。二、两部曼荼罗,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定),如此三密功成,与佛相应,便可 即身成佛。

   问九:密宗既可即身成佛,为何学佛的人不统统来学密宗,即身成佛多么好?

   答九:密法为佛法之一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皆可成佛。如学禅宗可「见性成佛」,学净宗可「花开见佛」等等,一样皆可成佛; 而众生根性不同,各从所好去学便行,不必人人皆学密宗,才是学佛。何况学密宗,理宜先学显教,教义通达,认识正确,理路清楚,行方无误;否则好奇躐等,每多自误误人了。

  

  十五、答狮城小魂居士四则

   问一:什么叫做佛学上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呢?

   答一:这在佛学上叫做「三科法」。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梵语塞建陀,旧译名阴,荫覆之义,谓五阴色心诸虚假之法,能覆蔽真理。新译名蕴,总是积聚义,很多物积聚一堆叫做蕴。如色法有种种色,乃至识法亦有种种识,故叫它做五蕴。十二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梵语阿耶怛那,旧译名处,新译名入。处是生长的意思,因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或叫六尘),为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所生之处,故叫「十二处」。同时六根和六境互相涉入,交互作用,才能生起心王和心所诸法,所以亦叫做「十二入」。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此六根、六境、六识,三六成十八界。梵语驮都,译名界。差别之义,彼此事物虽千差万别,而有界限,不会混滥,故名十八界。界亦是种类义、因义;以有此十八种类之法,能为种种差别的诸法生起之因也。

   问二:唯识学上的心法和心所法有何不同?

   答二:心法是心王法;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附属於心王的。心王法有八个,即八识。心所法有五十一个,皆依八识心王而生起,是心理上的差别作用。如王来臣随,主来仆从,心法为主为王,心所法如仆如臣。其地位权限,不同如此。

   问三:无我与无相有无分别?

   答三:有分别。无我,是得我空智,了知吾人五蕴所聚的身体,缘生性空,无有实体,故知无我。无相,则通於无我相和无法相,不但知五蕴之我相空,诸法之相皆空,故无有相。又三解脱中有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即了知诸法性空,不但性空,连诸法如幻之相亦空,於中无所愿求,无所耽著, 故能得大解脱。

   问四:涅槃与寂静有何区别?

   答四:涅槃是印度的梵语,新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 旧译寂灭,即禁止一切烦恼,灭除生死苦痛而得解脱,与寂静之字义相近。然寂静应为「兰若」之译义。兰若梵语「阿兰若」,译作「寂静处」,即修道者静居之所,与涅槃译寂灭之义稍异。

  

  十六、答星洲李心润居士七则

   问一:每逢佛诞,观音诞,初一,十五,斋戒一天,到底有什么功德?

   答一:斋戒沐浴,以表信仰之虔诚。诚则灵,可以感格佛天,助增福禄。佛教虽主张因果自作自受,自求多福,但亦须藉其他缘力以助成,虔诚感格,即为缘力之一种。所谓「佛法於诚敬中求」。又佛经载明每在六斋日或十斋日,均有天王下凡查察人间善恶之事,见作善者多,天人喜悦赐福;见作恶者多,天人愁恼降灾。又斋戒不杀,长养慈德,自增福报,即是功德。

   问二:如有功德,有否凭据,使人见信?

   答二:罪福之事,无形无相,难可持见,但亦如影随形,寸步不离,不能以见不到,便不肯信。持斋灵验记说,清有周君持斋三年,不见好处,以为没有功德,告知友人,欲舍之不持。友谓你既不持,可将已持三年之斋卖给我。周谓斋亦可卖的吗?友谓可,我出银十两,你写字条一张为凭据便可。周君既以持斋无用,今有人出银十两,大喜过望,便写字出卖。当晚周君梦见有人责骂他,说他本已无寿,因持斋三年,寿延一纪,不料信念末固,竟自毁功德……周君惊醒,乘夜奔至友处欲索回卖斋字条,谁知字已焚去,周君怏怏而还, 未三日而逝。此事正可答覆持斋有无功德之凭信。

   问三:有人说自己生日持斋一天,能保父母增长福寿,此事可信否?

   答三:可信的,不过要看你如何做法,若是出之以诚恳,则福德随心而现,遂愿以求,有何不可。况人之生日,本为「母难日」,因母亲为生产我而受苦难,则生日持斋不杀,多行善事,以为纪念母德,正是知恩报恩。古人孝行可以感天地,动神明,皆因出於一念之诚而获福消炎也。

   问四:我个人的想法,生日持斋戒杀,可能消除业障,不知想得对否?

   答四:罪福业障,皆随心转,要在自能觉悟忏悔,但修善增福,亦可减轻罪业。今生日持斋茹素,不杀生命,正是行善之表现。善行福增,业障渐消, 亦是可能的。

   问五:每天礼佛勤求智慧,可以求得到吗?

   答五:可以的。药师经云:「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则「求智慧得智慧」,有何不可。观音菩萨灵验记中载有许多僧俗人士,求什么,得什么。有愚钝木纳之沙弥,每晚勤礼观音,後得大智慧,且辩才无碍,成为佛门盛传的掌故。多读此类事迹,可增信念。不过勤求之时,须守三个条件,才有功效,即一要诚敬,二要坚信不疑,三要在勤求时期,不可作恶,否则就不易见效,因不诚不灵,多疑坏信,做恶则破坏了已做的善事了。

   问六:有位师兄,平时不喜食素,常说自己将来一定会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你看多笑话呀?依我想法,我们俗家之人,怎样修持佛法,实难达到上生西方的愿望,除非长斋净心修持,或者是有可能吧?

   答六:你这想法有错,恐怕是你笑人,人亦笑你,真如「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她不喜食素,但能肯定自己将来会生西方,可见她一定有作其他 的善事,则将来得生净土是有可能的,因生西方并非限定食素才可生的;反之,你虽食素,而不肯…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