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12

  ..續本文上一頁 答一:今世各國的佛經,都源流於印度。古代印度的文字,有梵文和巴利文二種。梵文是韻雅文,近於中國的古文;巴利文是俗語文,近於中國的白話文。由印度北傳於中國、朝鮮、日本等的佛經,多屬梵文系的大乘佛經;由印度南傳於錫蘭、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的佛經,多屬巴利文系的小乘佛經。故不但文字有異,即念起來的聲音亦不相同;但有些經義卻是相同的,如錫僧暹僧所念之叁歸五戒等經,與中國比丘所念的叁歸五戒是一樣的。

   問二:有些人說,要有錢拿去廟堂裏,才可以出家;如果沒有錢,不是不可以出家嗎?

   答二:世間的事,樣樣非錢不行,唯有出家,可用錢、亦可以不用錢的。但亦有分別,如果是年青出家,動機純正,真實爲學佛而出家的,那 寺廟裏不但不要你的錢,而且還要給你錢作費用和栽培你哩;但如果是半路出家,出家的動機又不純正,是想依賴佛門來過安閑生活的,那麼你必須帶些錢出家,一面可以幫忙廟堂的公家,一面亦作自己的費用。這也是公道的,不然,你想在廟堂養了許多坐食安閑的老太爺做什麼呢?

  

  廿、叁答顔心靜居士七則

   問一:我們中國的佛經,與暹羅比丘所念的佛經,爲什麼不同呢?而錫蘭和暹羅比丘所念的又是相同的呢?

   答一:今世各國的佛經,都源流於印度。古代印度的文字,有梵文和巴利文二種。梵文是韻雅文,近於中國的古文;巴利文是俗語文,近於中國的白話文。由印度北傳於中國、朝鮮、日本等的佛經,多屬梵文系的大乘佛經;由印度南傳於錫蘭、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的佛經,多屬巴利文系的小乘佛經。故不但文字有異,即念起來的聲音亦不相同;但有些經義卻是相同的,如錫僧暹僧所念之叁歸五戒等經,與中國比丘所念的叁歸五戒是一樣的。

   問二:有些人說,要有錢拿去廟堂裏,才可以出家;如果沒有錢,不是不可以出家嗎?

   答二:世間的事,樣樣非錢不行,唯有出家,可用錢、亦可以不用錢的。但亦有分別,如果是年青出家,動機純正,真實爲學佛而出家的,那在寺廟裏不但不要你的錢,而且還要給你錢作費用和栽培你哩;但如果是半路出家,出家的動機又不純正,是想依賴佛門來過安閑生活的,那在你必須帶些錢出家,一面可以幫忙廟堂的公家,一面亦作自己的費用。這也是公道的,不然,你想

   問一:什麼是「一切菩薩出離門」?

   答一:出離門,是指出離生死、證入涅槃的法門。佛地論卷五雲:「言出離者,即是涅槃」。修六度行,是一切菩薩出離生死證入涅槃的主要法門。此外各經所說內容有不同,看你所看的是什麼經,上文所說的什麼法,便指這種法門。

   問二:什麼是「金剛道後異熟空」?

   答二:「金剛道」與「異熟」,是兩個不同的名詞;但有聯系性,即是不到金剛道後,異熟不空,要空異熟果,必在金剛道後。異熟,是指異熟果報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唯識學上叫做「異熟果」或「異熟總報體」,亦即是第八識,以此識從過去世來,便能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由之成熟現時諸根諸識之果報身體。其義有: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的叁種。重在說明吾人過去所做之因,有善業性和惡業性,而今所感得之果報身體,唯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這果體乃異於因之性質而成熟的(異類而熟),故叫做異熟果。我們這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的身體,行者要到金剛道後(等覺後心 ),修得堅固的金剛喻定,窮破根本無明,圓見法身理性,那時惑空情盡,業識果體亦亡。故八識規矩頌謂:「金剛道後異熟空」,那時阿賴耶識轉爲無垢 淨識,大圓鏡智,普照十方塵刹,學佛能事,到此已畢。

   問叁:同一真如之理,如何「在有情分中名爲佛性,在無情分中稱爲法性」呢?

   答叁:佛所覺悟之真理,叫做真如。這真如理,普遍平等,一切諸法,情與非情,皆具此真如理性;而在有情識有生命物中。指人格性言,叫做佛性。所謂佛性,即由人性擴充,而成佛性;反之,此理性在無情識無生命物中,故 謂之法性。此乃就生佛不同立場而說,同一理性,而有佛性法性之別,是相對 相待的境界;若修學程度進至絕對絕待之時,則境智雙亡,物我一如,那時連 真如之名亦無從安立,自然也無什麼佛性法性的分別了。

   問四:何謂六結?

   答四:結是佛學的術語,是結集生死,或被煩惱所系縛不得解脫,名之爲結。經中有叁結(我見結、戒取結、疑結),五結(貪、恚、慢、嫉、悭),或九結,皆指六根本煩惱等惡法。今問六結,末注明出處,想系楞嚴經中所說 的六結,爲動、靜、根、覺、空、滅。乃從六根而起的幻覺,沒有實性的。佛在楞嚴會上爲說明六根虛妄的道理,嘗把「劫波羅天」所奉給他的華巾,绾了 六绾,绾成六結。巾本一體,因绾成六。喻如六根同源,因妄成異,若解其妄 ,真亦不立。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六解一亦亡」,即六結若 解,一巾亦不能立,蓋一乃對六而言,六既亡失,一從何立呢。亦如六根中若 有一根修得解脫,六根也俱解脫了。如觀音菩薩在六根中,選擇耳根來修行,依耳根來做內省入流的工夫,終至回光返照,入流亡所,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證入圓通,得大解脫,什麼生死結、煩惱結都解除了。

   問五:皈依叁寶者,將來百年歸去,皈依證書及念珠,應如何處置才對?

   答五:隨俗而說,可有兩個辦法處置:一、百年歸去之時,可隨亡者燒毀帶去;二、亦可保留下來,留下手澤爲後世兒孫的紀念品,同時使子孫們知道 祖宗上代是佛教徒,有所警惕。若論真理,佛法真修,不在形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必多費口舌筆墨了。

   問六:法華叁昧忏儀第十明坐禅實相正觀法中說:「雲何名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何謂「結使」和 「使海」?

   答六:結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衆生結纏生死不得解脫。經中有「十使煩惱」。乃從六種根本煩惱中開出,以貪、嗔、癡、慢、疑爲五鈍使,以不正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爲五利使,以其執見猛利,牢難可破。菩薩正觀諸法緣起性空,雖日日在煩惱中,而不爲煩惱所惱,才能 於生死苦海的煩惱泥淖中,和光同塵,教化衆生,故「不斷見使」;若斷了結使煩惱,即爲自己個人的享樂,取證涅槃,就失去做種種福利社會事業的妙用 了。同時菩薩修養功深,雖處生死,而又不同結使纏縛的凡夫,深淪煩惱海中,爲煩惱所惱,不能解脫,故說他「不住使海」言衆生煩惱結使之多,猶如大 海也。這因菩薩能正觀諸法實相,性空無相,無生死可住,故能解脫自性煩惱;同時知涅槃性空,不住涅槃,故他又能入生死海,濟度衆生,做大佛事。菩 薩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究竟住在那裏呢?經中是說:「無住而住,住於 中道」。所謂中道,就是非生死非涅槃之法,亦是即生死、即涅槃之法。此法 甚深微妙,難可通達,唯可從正觀──正智觀察思惟而體驗到它是什麼,非文字語言所能具體的形容或表達得出的。佛法注重實行,就是要人自己體驗到,才是真的。

   問七:怎樣叫做「觀一切法空」呢?

   答七:法華忏儀雲:「行者當谛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如此之心, 爲因心故心?爲不因心故心?爲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爲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爲在叁世?爲在內、外、中間有何足迹」?這是以正智正觀諸法性空,了知妄心本自無體,不過是因外面的妄境現前,對之而起妄心而已。故從心因心而 起,或不因心,亦因心亦不因心,非因心非不因心,而起的四生推求,及從過未 現在的叁世中推求,內外中間的叁法中推求,都是覓心了不可得,始知心從緣 起,其性本空,了無足迹。即經所謂:「心本無心,因境而有」。心是萬法生 起的總樞紐,心既是空,萬法皆妄,故說「觀一切法空,是名正觀」。修養佛 法的行者,用這正智,正觀法空,不於諸法中妄起分別,執著人我是非之見,顛倒黑白,造諸惡業,這便是正觀一切法空所生的殊勝的利益。廟堂養了許多坐食安閑的老太爺做什麼呢?

  

  廿一、四答心靜居士二十則

   問一:誦觀音菩薩普門品從香贊起誦至叁藐叁菩提心止,可否?

   答一:可以。

   問二:般若何解?

   答二:般若爲梵語,華譯智慧。經中不用智慧,而仍保持般若之梵音,爲「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因般若的智慧是指出世清淨的智慧,不是世間的俗慧。尊重此意,不與世間不清淨的俗慧混濫,所以仍存般若的原名,而不用智慧。

   問叁:「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怎解?

   答叁:「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佛偈,因有深悟,見理圓徹與透辟,已把佛法與世間法打成一片。佛法雖然是出世無漏的,但不離世間法的覺悟,覺悟世法,淨化世法,此世法當體就是佛法,不必離世法外另找佛法,猶如波從水起,波即是水,水波之性無二。能會此意,便知一切世法,無非佛法。維摩經所謂「煩惱即菩提」,離煩惱外別無菩提可得。法華經亦謂:「世間一切資生事業,皆順正法,不與實相相違背」。懂得此理,便知佛法之出世,乃求即世而出世,不是厭世的宗教。好比兔子是無角的,你想求兔角是無法求得到的;離世法而求佛法是求不到,其理亦是如此。

   問四:緣覺聲聞是兩種阿羅漢,什麼叫阿羅漢?

   答四:緣覺乃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覺悟人生的流轉與還滅而證聖果,爲利根的羅漢;聲聞是聞佛說「四谛」法的聲音而覺悟,然後知苦斷集,慕 滅修道,而證涅槃…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