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13

  ..續本文上一頁,是鈍根的羅漢。梵語「阿羅漢」,華譯有叁義:一、殺賊 ,行者功用所至,已殺滅見思煩惱之賊;二、應供,行者德學具足,爲人天福 田,應受供養;叁、無生,行者已斷叁界內之煩惱,不再受六道輪回的生死 苦。

   問五:何謂五遍行心所?

   答五:與第六意識相應不離的,有觸、作意、受、想、思的五種心所有法 ,遍行叁界九地,無所不有,所以得名遍行心所。可參看百法明門論。

   問六:波羅密多怎解?

   答六:梵語「波羅密多」,此譯「到彼岸」。即一件事做圓滿,達到了目 的,究竟成功的意思。如言「般若波羅密多」,即由修得般若的妙慧,便能破 煩惱的愚暗,到達了涅槃光明的彼岸。

   問七:琉璃色是不是白色?

   答七:琉璃亦作琉璃,是青色寶,不是白色。白色是螺貝色,即經中的砗磲,爲七寶之一。

   問八:大悲咒內有何意思?

   答八:咒語,是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只要你虔誠誦念,便得靈驗,不須解釋。如醫生拿藥丸給你,吃下就好,不需要問他藥丸是什麼藥製成的。如 大悲咒內有八十四句是八十四位菩薩的名字,能稱德名,便會應名感召,發生效驗。

   問九:儒書所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與學佛之正心修習相同否?

   答九:儒佛之學,頗可相通,故佛法自來華夏,即被儒學所吸收;而佛學 的哲理境界,比儒學尤爲深廣,其修法亦較儒學爲具體而切實,此在學者之能 虛心研習與認識耳。

   問十:爲何要禮忏?大悲忏儀如何禮誦?

   答十:大悲忏法儀規,是用來忏罪增福的。照佛理講,無論什麼人都不能 說自己從無犯過,不過所犯多少,各人不同耳,因此每人皆有忏悔之必要。戒經說:「自知有罪當忏悔,忏悔即安樂,不忏悔罪益深」。至禮念方法,照儀 規中應讀誦者讀誦之,應禮拜者禮拜之。如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等文是讀誦的;如「一心頂禮」等句是禮拜的。看忏本中有說明的,即照 說明去做,亦要誠心恭敬,方可所求如意,就是沒有聽過忏文,也可一樣禮拜。

   問十一:「菩薩摩诃薩」是何意義?

   答十一:菩薩摩诃薩是印度的梵語,我國把菩薩譯爲「覺有情」,或「覺悟的衆生」。有情與衆生,都指有情識有生命的動物而言,今指由「學佛而覺 悟」的人。摩诃譯「大」。摩诃薩即「大菩薩」。此句即「菩薩中之大菩薩」,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者。

   問十二:迦葉是何等人?

   答十二:迦葉,譯義爲「飲光」,爲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老弟子。因他前世以金裝佛身,今生身有金色光明,故此得名迦葉。在佛的十六弟子中,迦葉是「苦行第一」,與「多聞第一」的阿難,稱爲佛的二大脅士。

   問十叁:如何是「戒定道」?

   答十叁:戒定道,即依持戒修定所起的道行。本來有戒定慧叁學,是佛教 弟子修行的方法,第一步須要持戒。戒即息惡生善之義。由於能守戒法,心不馳散,於是便使精力集中,獲得定功;由於定功之力,心內開發智慧,斷煩惱,證菩提,便達到由學佛而成佛的目的。

   問十四:「涅槃山」作何解?

   答十四:涅槃山的涅槃,中國譯義爲「圓寂」,即是到此境地,已圓滿一 切智慧功德,寂滅一切煩惱罪業了。山是譬喻這境界的高超者。若能早登涅槃 山,即了生死而成佛果。

   問十五:「無爲舍」何解?

   答十五:無爲舍,即到無爲的家。佛法把世間法叫做「有爲」,即有生滅 ,有所作爲,都是無常的;把出世的佛法叫做「無爲」,即是無所作爲的,無 生滅的,常住自在,清淨微妙的。如果學佛的人,能夠無住而住,住於此無爲 的家舍,離苦得樂,也就是學佛的目的達到了。

   問十六:「修羅」作何解?

   答十六:修羅即是阿修羅,爲印度的梵音,中國譯爲「非天」,即指他雖 生到天上,只是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因他過去雖修善因,而心地不正,每 多瞠恨,故感果報做阿修羅。瞠妒心盛,愛好鬥爭。現在世界上愛好戰爭的軍 閥,我們叫他阿修羅,就是出典在佛教中的。

   問十七:「慧根」何所指?

   答十七:慧根是指一個人的聰明伶俐,前生已有修學佛法種下來的智慧善 根,所謂「慧根宿具」,即前世帶來的。

   問十八:如何叫「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答十八:豈有天生彌勒,亦無自然釋迦,意謂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從辛勞 修學中得來,不是偶然幸致的。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皆不是很容易成佛的 ,都是在過去多世以來勤苦修行,才有今日的成就。

   問十九:什麼是「戡破內在的煩惱」?

   答十九:戡破內在的煩惱,這是在指心內所在的煩惱,有貪瞠癡慢四種壞 的心理,是一種煩惱惡業生起的根本。戡破是掃蕩它、鏟除它的意思。我們學 佛,須修習佛法的戒、定、慧叁學,來破除貪、嗔、癡叁毒,則我慢亦不存在 ,心境就清淨和樂了。

   問二十:什麼叫「四相皆空」?

   答二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叫做「四相皆空」,出 在金剛經中。世間人不明一切諸法──事物,是由種種因緣而生,緣散即滅,其性本空,而對於這許多虛幻不實的世法,認定它是實在不變,執以爲有,因 此你爭我奪,搞出許多是非亂子。現在金剛經的哲理講空,是要空除一切人的情執,不因爭執而受苦,所以說「諸法本空,無我可得」。既然無我,當然亦無有人了,因人我是相對的東西,我空人亦不立,故「無我相,無人相」。而無「衆生相」,是指許多人合起來爲衆生,人我二相既不可得,如何會有什麼多人合成的衆生相呢?自然衆生相也是虛幻不實了。「壽者相」是指世人喜歡 執著自己的壽命相,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其實依諸法緣生無我的真理講,也沒有這回事,所以貪著壽命也是不對的,因性空法中,實無壽命可得,但要真的得到無量壽,也必須要修學佛法,去除世間一切煩惱執著,斷除「生死輪回」, 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那麼就可得到如佛壽無量,更不計較世間有爲生滅的壽命假相了。

  

  廿二、答顔玉容居士叁則

   問一:西洋宗教皆說吾人之生命爲上帝所造;佛教如何說生命的起源?即人類最初是怎樣來的,死後又如何?是否另有一世界可去的?

   答一:佛說世界無盡,生命無窮。人之生命無始無終,如連環圈,難找首尾。若以此世界而言,劫初亦由天上之化人,因無始之業力所感發,忽然化生,然後繁衍,成爲人類;而以欲念日重,遂致生活日濁,人間遂成多苦。若以十方世界言,十方世界無量無數,不可窮盡,故衆生之生命,亦屬無始無終。若言世界必先有一神造,則此神又爲誰造?從上追問,過失無窮,理未能徹,惑仍難解。故經謂衆生生命如瀑流無盡,而隨業風起伏,遂有生死之形相出現。如海水不波,

  無盡,隨風來擊,激起波濤,風力大則波濤大,風力小則波濤小,待風靜止,仍歸於水,

  無盡。海水

  ,如人生之生命,

  流轉不息;而風濤起滅,喻如人生隨業風而妄有生死之身,一期(一生)又一期,如一浪又一浪,皆假借外緣,虛妄而成,非有其實質不變之身體;其不虛妄者,如止水不波之心性也,亦即是真實生命如何之狀況也。(此題請參考太虛大師全書中「生命之來源」,非片言可盡)。

   又根據佛說宇宙世界是無量的,每一世界都要經過(凝)成、(安)住、 (變)壞、(散)空的必然過程。我們的世界(即地球),不過是滄海中的一 粟罷了。當我們的世界凝成時,最初沒有人類,先有天人,即世界成時先成光 音天,有化生的光音天的天人,在我們的世界。由於貪食地上的産物,失去飛行的神通,即成爲我們這一世界人類的來源。天人本是化生的,後由住在地球上環境的不同,創化爲新的胎生,即因有男女的關系,而開展爲人類繁殖的常法。佛法說人類的生命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所謂無始,是說人的生命是非 突然而有,而是承受前生而來,前生又有前生,一生一生的向上推尋,無有起 始,故說無始。人類現世生命死亡,也不是完結,還要繼續新生,開始新的生命,新生又新生,向後推尋,沒有終盡,故說無終。如是生命實是一無限的長流,生與死,不過是生命長流中起伏不已的波動過程而已。而生命苦樂,由 於生命造作之影響,生命造作,又由於生命內在的心識所導致。心識的內容, 又有善惡相對的,比較的兩大勢用,善的勢力強盛,即能導致善的行爲,感受 樂的生命果,生享人間的富貴,或生天上受天福。惡的勢力強盛,即能導致不善的行爲,感受苦的生命果,生在貧苦的人間,或是地獄受苦難。苦樂交互回轉,成爲生死不斷的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鬼、畜生)輪回。所以佛法說衆生生死,無有已時。然生命雖無始,但能把握生命流轉的主要關鍵,是在生命內在的心識,尤其是心識的兩大善惡勢用,都是導致生死的動力,其表現 即是貪瞠癡等煩惱心理的活動力,佛法總稱之爲無明煩惱。由於無明,而不斷的造業,受生死果,所以謂無明爲生死的根本。生死也可說由此而來。如能把生死的主力──無明消滅了,生死的長流,即可截斷了,即可能解脫生死,得到究竟不生也不滅的無漏的聖果,成爲超生死凡夫的出世聖人。佛教的目的在此。人類最初怎樣來的?佛法並不重視此問題。人死了又如何?佛法有較重視的解說。死爲人生一大問題。學佛要對此問題求得根本的解決,才合佛法的宗旨…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