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P14

  ..續本文上一頁。至於死後所去的有無另一世界?從佛說世界無量的指示中,可以了知十方世界無量無數,又不僅有另一世界而已。今日科學亦說宇宙有無數的星球,比地球大的不知幾多,亦可以彷佛佛說無量的世界情況了。

   問二:一多相入,怎解?

   答二:華嚴經一多相入,乃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吾人心有生滅, 境成對待,故見一多大小不能相融相入,諸佛果位,能所雙亡,心境一如,心 無分別,境亦相齊,故於一中見多,多中見一,其理相等,其事不隔,故能相 入相融,所謂「十世古今不離於當念,無邊刹海不隔一毫端」,即此聖界,非 凡夫所能測度,吾人只能借佛法悟知其有此理耳。

   問叁:維摩經肇序雲:「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 怎解?

   答叁:此言佛陀之全體大用。聖智、法身是體;照萬品、應殊形是用。此 乃從體起用,而用不離體也。聖智是無分別智,乃無了常人之妄知妄見,故曰 無知;有此無知之聖智,故能不起分別,任運光照萬物,化被群生。吾人凡夫 無此聖智,故稍遠之處有人念我、求我,我卻無知,亦無所應,即無此應物之 功用。法身則佛陀修證所得的真身,本無形象,具含智德,體自寂然;而隨機 感應,能隨悲願(每一佛皆有度生悲願),普被世間殊形之萬物。其中非有分別,非有裝作,皆任運自然之應物境界;故佛之慈悲,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間有分別、有界級、有作用之所謂慈悲,皆常徒之小慈小悲,非此聖智所照、法身並應之境界。

  

  廿叁、再答玉容居士一則

  

  

   問一:佛教的唯心,是心物一如,相即相融,法爾無始;此如何解?佛教的唯心或心物一如,與普通的唯心唯物有何不同?

   答一:普通的唯心唯物,各偏一邊,未得其中。佛學是唯心,亦是心物一如;以佛學雖談唯心,闡明萬法,皆由心造,但到最後一步,惑盡情空──執破我亡,不但物空,心亦不存。如成唯識論雲:「若執唯識實有者,亦是法執」,故至我法二執全破,能所雙亡,心物一如,自然相即相融,不相阻礙。其所以有阻礙,乃因執物執心而使之;今既智境冥契,心物融通,即不落唯心唯物之圈套,兩邊不著,中亦不立。此爲佛學最高之理旨,達此即見真如;然此真如爲萬法本然之理,無始劫來,法爾如是,非到今日修行功至,惑盡情空才有,不過性德本然,須假修德成功始顯現,始得知耳。

  

  廿四、答怡保徐向前君八則

  

   問一:佛教主張信因果,謂世間一切事理自身皆有因果,非有神力所主宰。但有人謂信因果爲迷信、爲虛妄;或謂爲神道設教,用來威嚇庶民,使之服從君權,不敢作惡。究竟是誰說得對?

   答一:因果的道理,不論是宗教或科學,都不曾否認;以因是事物所由起,果是一種結局。宇宙間不論大小的事物,莫不有他的起因與結局。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爲普通人皆所知曉之事實,不但宗教之所信也。如水遇冷而結冰,遇熱而蒸氣,此冷和熱是因,冰和氣是果,科學家亦不否認也。儒家的書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亦屬於宗教的因果信仰。又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則爲科學的因果定理。佛教則更從緣起理法中分析因果,闡理幽微。非僅局於果報之說也;故信因果,實屬智而非迷,真而非妄,其以爲迷爲妄,是其見理未深所致。又佛教說因果,是在闡明事物之原理如此,此中無神,全是自身自力之所作所爲,與神道設教者假藉神靈來作威作福,全然異趣。

   問二:假定因果之說可信,或爲智者所信而非迷妄,則今日的唯物論者, 不信因果,豈皆爲無智謬妄之人嗎?

   答二:唯物論者不信因果,多指不信因果報應之事,他們以爲人死了什麼 都沒有了,還有甚 因果報應體!此在佛家,謂之邪見,撥無因果。不畏因果, 無惡不作,弄到社會秩序大亂,雞犬不甯,都是受了唯物論者的狂言所致;然 其雖不信因果報應之事,而屬於科學的因果定理,應該亦是信的,則是其智其 說落於偏激,不能謂之正智正說吧了。

   問叁:若因果報應之說可信,我的友人鄧少慈居士爲一虔誠信徒,教書叁 十年,肯負責任,品行良好,爲何遇到車禍喪生,豈非好人而得惡報,因果之 理如何可通?

   答叁:佛教因果,通於叁世,有現在作現在報,有前世作今生報,有今生 作來生報。作善而惡死,是屬於前世所作惡因,今生緣熟才受報;其今生雖爲 善因,善緣末熟,要到來生才受好報。不然,如顔回仁慈而短命,盜跖凶殘而 長年,聖如孔子而喪子,義如伯道而無兒,皆與因果不對了。人之生命修短, 有因果決定,但亦有不慎冤枉死的,藥師經說有九種橫死,可以釋疑。

   問四:照因果理說,作了殺盜淫妄之人,一定要墮落惡道受苦;那 如將 士爲國殺敵之類,豈非皆要墮獄受苦?若然,誰肯效命沙場,保國衛民呀?

   答四:此在佛律,有所簡別。殺盜淫妄之事,犯與不犯,看他所做的動機如 何?動機是爲人的,不爲自私的,雖作不犯,故大乘菩薩戒有「殺少救多」, 或「殺惡救善」之開許。如以殺戒爲例,若以瞠恨殺人即犯罪;若忠臣義士爲 保國衛民而殺賊,犧牲救人,即攝於布施中的「身命布施」或「無畏施」,意 善而非惡,即無違犯。如關公身經百戰,用拖刀殺人,不知凡幾,而俎豆千秋 ,常顯威靈,佛教且尊爲護法伽藍之神聖,以其忠義,意善非惡。如白起夜坑 趙卒四十萬,殘暴嗜殺,動機不良,惡道之苦果自然難逃了!

   問五:將士爲國捐軀,殺身成仁,固然有大功德;假如無此好的觀念,身 曆戰場,惟感不得已而爲之,如此戰死是否有功德?將來亦獲得福報否?

   答五:揆之情理,有勞始受賞,種德始收福。將士保衛國土,盡忠於國, 是他的天職,既無此種觀念,便無此種功德,那 將來能否得福,就很難說 了。

  

   問六:現代醫學發現人類有遺傳性,聰明人的子孫亦多聰明,愚惡人的子 孫亦多愚惡,乃至麻瘋近視者的子孫亦多麻瘋近視,這與因果報應之理相同 否?

   答六:因果多在自身方面講,如自身作業自身受報,不牽涉到他人。遺傳 則在影響方面講,自己所做的好壞,可能影響到他人的好壞,所以世間有父慈子孝,有父愚子鈍,亦有祖上麻瘋近視,子孫亦麻瘋近視。但其間關系,錯綜 複雜,亦非一律呆板。如瞽瞍不慈,子舜大孝,繇也惡而子禹大賢,堯雖大賢 而丹朱不肖,劉備聰明而阿鬥愚蠢,若照遺傳性,就講不通了。若論因果,則 在各人自力的作業而有分別,定理不爽,非關他力的遺傳性所能左右了。

   問七:有見虔誠奉佛之家庭,父母極爲慈善,而子逆不孝,搞得家庭不樂 ,佛菩薩爲何不肯慈悲樂助?其中究竟亦有因果關系否?

   答七:佛法講因果,亦重因緣,此因緣乃業緣也,所謂無緣不成夫婦,無 業不成子女。須知父子母女會遇,各有前緣,有來報恩的,如父母因子女而富 貴;有來報冤的,如父母因子女而傷害;有來還債的,如父母窮苦,因子女而 得利;有來討債的,如父母財富,因子女而敗家。此中因果報應,自作自受, 其理已定,非佛菩薩無慈不佑,然因虔誠忏悔,可能已使重業減輕,或破財擋 災矣。

   問八:果報有定,則一切人爲之事,似皆無效。如生病已定,請醫服藥, 豈非都是無用嗎?

   答八:前作之因,今雖已定,不能驟然變更;但於其中間,亦可有助緣, 使之損益,則現在行爲的努力,不是完全無用。如病延醫服藥,可能滅輕或治 愈,若請庸醫服錯藥,反促其早死,這就是助緣的損益力量,亦可能影響定果變化的道埋。

  

  廿五、答新加坡陳達成居士四則

  

   問一:因果報應的事,我在未信佛之前都不懂,所以我過去不知殺過幾多的家畜雞鴨,食過殺生之物,何止千千萬萬。到信佛聽法後,才知道殺生,是要受果報的。但請問信佛、持齋、修行,能否改變或除去因果報應呢?如不能改變或除掉,那末信佛、持齋、修行有什 用呢?我曾聽過多位居士和師父說「食他八兩,還他半斤」,報應如此可怕,應用什 方法才可除去呢?

   答一:因果報應的事,許多摩登人物,多是不肯信受,你聽了佛法就能接受這種信仰,已是難得了!其實也不是佛法才說有因果報應的。我們不空談過去,也不揣想未來,只憑現實的經驗,如「殺人者死」,不是眼見的因果報應的事實嗎?所以殺生定要受報,這亦是罪有應得。可是信佛、持齋、修行,可否改變因果,或除去罪業?這憑佛理,可作叁種解說:一是你既覺悟罪過,持齋修行,一定有功德,即使殺生要受報,受報完了,你還是有好的福果享受,不然你將永遠循環不息的受報應之苦。可見持齋、修行,不是無用的。二是信佛、持齋、修行,一面忏悔,一面行善,因果報應是可以忏除的,或可以做到「重報輕受」的地步。佛陀在阿含鹽喻經中說過:一個人犯了重罪,若時間和 壽命許可他忏悔和修行,雖有重罪,亦可消除。如將鹽放入少水的桶中,其味 鹹苦,若每天沖些水下去,沖得久了,水味就淡而不鹹苦。鹽的鹹味,如人造 的罪業,沖入的水變淡,猶如忏悔修行把罪業沖去。依這說法,罪業是可以忏 除的。佛經還有說到「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 是則名爲真忏悔」。這是說忏悔修行的人,能用智慧運心作觀,觀知諸法本空 ,心空罪滅,什 都忏除乾淨了。不過罪業雖可忏除,而虛妄的業報,有時還 是要受的。如觀音菩薩靈感錄中,說一個修行人前世曾殺過強盜王麻子十六刀, 今生應要受殺報而死,因他專念觀音菩薩名號的力量,使王麻子感悟,僅用刀 背在他的頸項敲了十六下,就算報了殺仇了。這就是因持齋修行的關系, 做到「重報輕受」,應被殺死而不被殺死了。叁是依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來說,你 生平雖做過重罪,只要你能念佛工夫能得力,臨命終時,可以橫超叁界,帶業往 生淨土繼續修行,就可把因果報應仗佛菩薩的助力而跳過去。這好像犯了重罪 的刑犯,忽然憑一強有力者把他帶到另一國家,不須引渡,待他在那裏慢慢悔 悟行善,重作新人了。

   問二:按照經典記載,佛陀的法體是不生不滅,不死不亡,爲何他又與衆 生一樣肉體會死會亡,會爛會壞呢?

   答二:佛陀的法體不生不滅,是指佛陀的法身理體,常住不滅,無漏無爲 ,無形無相,而爲修行所成的福德智慧所顯現的真身,不是指這個人爲的由四 大五蘊所成的假體。佛說世間諸法,都是因緣而生,有聚必散,有生必滅。所 以佛的假體是與普通人一樣,自然亦不免有生死,會爛壞了。你若在佛的假體 上求真身不壞,那是永遠也求不到的。正如金剛經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 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叁:沒有見過的東西,怎樣令人相信?地獄、天堂、佛陀,誰敢說有見 過?如果真的有佛,爲什麼見不到?

   答叁:沒有見過的東西,就不相信其有;但世界上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多 得很,你敢說那些東西都是沒有的嗎?譬如你的父親你見過,是有的;但你太 祖以上曾太祖等你都未見過的,難道你都不信其有的嗎?如果你沒有曾太祖, 你的祖父和父親是空中掉下來的嗎?這樣問下去,是笑話得很。地獄、天堂、 佛陀,信仰宗教的人是肯定其有的。有些於宗教有修養的人,可能見過的亦很 多;可是他說出來,卻拿不出來給你看,你還是不肯信的。這是個人分上的事 ,自作自受,他人不能分受的。我肚子餓,我吃東西我飽,不能令你的肚子也 飽。你要肚子飽,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親來嘗試,才會知道是什 味兒。佛在 維摩經說:「今土雖淨,汝等不能見之,何也?智慧眼未開故也」。十方虛空都有佛。或者佛就站在眼前,我們沒有慧眼,業障障蔽;不能見到,怪誰呢? 何況佛說地獄天堂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你做惡多,業識不淨,地獄到時 就現出;反之做善多,業識清淨,天堂或淨土也會隨遇而見,這實在是很平常 的道理,沒有甚 奇怪。又窮人疾病饑呻,露宿街邊,富者山珍海味,瓊樓玉 宇,這不是現實的地獄與天堂嗎?難道你亦未曾見過而不相信其有嗎?

   問四:佛若是有的,爲何死後二千多年還不見他活過來?或再降生?爲什麼衆生還末度盡,他就涅槃?

   答四:佛有的,是指不生不滅的真身──法身,此法身佛與吾人本皆具有 ,吾人迷而不顯,佛由修證而顯現。且吾人惡業障蔽,慧眼末開,雖有佛身, 難以見到;吾人所見的佛身。乃是有生死的假禮,示與常人一樣,有生有滅, 故暫有還無。佛經並無如其他宗教那樣,神死了可以複活。至於衆生未度盡, 佛先入涅槃,這是機緣有無的問題;與佛有緣的衆生,佛已度盡,故示涅槃; 其未度者,緣在地藏菩薩和將來現世的彌勒佛,佛在涅槃前,已囑咐他們化度 未盡的衆生,因這些衆生和他們有緣分。所謂「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 自己與佛絕緣,非佛不度而棄之也。

  

  

《佛學問答集一(竺摩長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