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钝根的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译有三义:一、杀贼 ,行者功用所至,已杀灭见思烦恼之贼;二、应供,行者德学具足,为人天福 田,应受供养;三、无生,行者已断三界内之烦恼,不再受六道轮回的生死 苦。

   问五:何谓五遍行心所?

   答五:与第六意识相应不离的,有触、作意、受、想、思的五种心所有法 ,遍行三界九地,无所不有,所以得名遍行心所。可参看百法明门论。

   问六:波罗密多怎解?

   答六:梵语「波罗密多」,此译「到彼岸」。即一件事做圆满,达到了目 的,究竟成功的意思。如言「般若波罗密多」,即由修得般若的妙慧,便能破 烦恼的愚暗,到达了涅槃光明的彼岸。

   问七:琉璃色是不是白色?

   答七:琉璃亦作琉璃,是青色宝,不是白色。白色是螺贝色,即经中的砗磲,为七宝之一。

   问八:大悲咒内有何意思?

   答八:咒语,是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只要你虔诚诵念,便得灵验,不须解释。如医生拿药丸给你,吃下就好,不需要问他药丸是什么药制成的。如 大悲咒内有八十四句是八十四位菩萨的名字,能称德名,便会应名感召,发生效验。

   问九:儒书所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与学佛之正心修习相同否?

   答九:儒佛之学,颇可相通,故佛法自来华夏,即被儒学所吸收;而佛学 的哲理境界,比儒学尤为深广,其修法亦较儒学为具体而切实,此在学者之能 虚心研习与认识耳。

   问十:为何要礼忏?大悲忏仪如何礼诵?

   答十:大悲忏法仪规,是用来忏罪增福的。照佛理讲,无论什么人都不能 说自己从无犯过,不过所犯多少,各人不同耳,因此每人皆有忏悔之必要。戒经说:「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至礼念方法,照仪 规中应读诵者读诵之,应礼拜者礼拜之。如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等文是读诵的;如「一心顶礼」等句是礼拜的。看忏本中有说明的,即照 说明去做,亦要诚心恭敬,方可所求如意,就是没有听过忏文,也可一样礼拜。

   问十一:「菩萨摩诃萨」是何意义?

   答十一:菩萨摩诃萨是印度的梵语,我国把菩萨译为「觉有情」,或「觉悟的众生」。有情与众生,都指有情识有生命的动物而言,今指由「学佛而觉 悟」的人。摩诃译「大」。摩诃萨即「大菩萨」。此句即「菩萨中之大菩萨」,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者。

   问十二:迦叶是何等人?

   答十二:迦叶,译义为「饮光」,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老弟子。因他前世以金装佛身,今生身有金色光明,故此得名迦叶。在佛的十六弟子中,迦叶是「苦行第一」,与「多闻第一」的阿难,称为佛的二大胁士。

   问十三:如何是「戒定道」?

   答十三:戒定道,即依持戒修定所起的道行。本来有戒定慧三学,是佛教 弟子修行的方法,第一步须要持戒。戒即息恶生善之义。由於能守戒法,心不驰散,於是便使精力集中,获得定功;由於定功之力,心内开发智慧,断烦恼,证菩提,便达到由学佛而成佛的目的。

   问十四:「涅槃山」作何解?

   答十四:涅槃山的涅槃,中国译义为「圆寂」,即是到此境地,已圆满一 切智慧功德,寂灭一切烦恼罪业了。山是譬喻这境界的高超者。若能早登涅槃 山,即了生死而成佛果。

   问十五:「无为舍」何解?

   答十五:无为舍,即到无为的家。佛法把世间法叫做「有为」,即有生灭 ,有所作为,都是无常的;把出世的佛法叫做「无为」,即是无所作为的,无 生灭的,常住自在,清净微妙的。如果学佛的人,能够无住而住,住於此无为 的家舍,离苦得乐,也就是学佛的目的达到了。

   问十六:「修罗」作何解?

   答十六:修罗即是阿修罗,为印度的梵音,中国译为「非天」,即指他虽 生到天上,只是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因他过去虽修善因,而心地不正,每 多瞠恨,故感果报做阿修罗。瞠妒心盛,爱好斗争。现在世界上爱好战争的军 阀,我们叫他阿修罗,就是出典在佛教中的。

   问十七:「慧根」何所指?

   答十七:慧根是指一个人的聪明伶俐,前生已有修学佛法种下来的智慧善 根,所谓「慧根宿具」,即前世带来的。

   问十八:如何叫「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答十八:岂有天生弥勒,亦无自然释迦,意谓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从辛劳 修学中得来,不是偶然幸致的。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皆不是很容易成佛的 ,都是在过去多世以来勤苦修行,才有今日的成就。

   问十九:什么是「戡破内在的烦恼」?

   答十九:戡破内在的烦恼,这是在指心内所在的烦恼,有贪瞠痴慢四种坏 的心理,是一种烦恼恶业生起的根本。戡破是扫荡它、铲除它的意思。我们学 佛,须修习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来破除贪、嗔、痴三毒,则我慢亦不存在 ,心境就清净和乐了。

   问二十:什么叫「四相皆空」?

   答二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做「四相皆空」,出 在金刚经中。世间人不明一切诸法──事物,是由种种因缘而生,缘散即灭,其性本空,而对於这许多虚幻不实的世法,认定它是实在不变,执以为有,因 此你争我夺,搞出许多是非乱子。现在金刚经的哲理讲空,是要空除一切人的情执,不因争执而受苦,所以说「诸法本空,无我可得」。既然无我,当然亦无有人了,因人我是相对的东西,我空人亦不立,故「无我相,无人相」。而无「众生相」,是指许多人合起来为众生,人我二相既不可得,如何会有什么多人合成的众生相呢?自然众生相也是虚幻不实了。「寿者相」是指世人喜欢 执著自己的寿命相,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其实依诸法缘生无我的真理讲,也没有这回事,所以贪著寿命也是不对的,因性空法中,实无寿命可得,但要真的得到无量寿,也必须要修学佛法,去除世间一切烦恼执著,断除「生死轮回」, 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那么就可得到如佛寿无量,更不计较世间有为生灭的寿命假相了。

  

  廿二、答颜玉容居士三则

   问一:西洋宗教皆说吾人之生命为上帝所造;佛教如何说生命的起源?即人类最初是怎样来的,死後又如何?是否另有一世界可去的?

   答一:佛说世界无尽,生命无穷。人之生命无始无终,如连环圈,难找首尾。若以此世界而言,劫初亦由天上之化人,因无始之业力所感发,忽然化生,然後繁衍,成为人类;而以欲念日重,遂致生活日浊,人间遂成多苦。若以十方世界言,十方世界无量无数,不可穷尽,故众生之生命,亦属无始无终。若言世界必先有一神造,则此神又为谁造?从上追问,过失无穷,理未能彻,惑仍难解。故经谓众生生命如瀑流无尽,而随业风起伏,遂有生死之形相出现。如海水不波,

  无尽,随风来击,激起波涛,风力大则波涛大,风力小则波涛小,待风静止,仍归於水,

  无尽。海水

  ,如人生之生命,

  流转不息;而风涛起灭,喻如人生随业风而妄有生死之身,一期(一生)又一期,如一浪又一浪,皆假借外缘,虚妄而成,非有其实质不变之身体;其不虚妄者,如止水不波之心性也,亦即是真实生命如何之状况也。(此题请参考太虚大师全书中「生命之来源」,非片言可尽)。

   又根据佛说宇宙世界是无量的,每一世界都要经过(凝)成、(安)住、 (变)坏、(散)空的必然过程。我们的世界(即地球),不过是沧海中的一 粟罢了。当我们的世界凝成时,最初没有人类,先有天人,即世界成时先成光 音天,有化生的光音天的天人,在我们的世界。由於贪食地上的产物,失去飞行的神通,即成为我们这一世界人类的来源。天人本是化生的,後由住在地球上环境的不同,创化为新的胎生,即因有男女的关系,而开展为人类繁殖的常法。佛法说人类的生命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所谓无始,是说人的生命是非 突然而有,而是承受前生而来,前生又有前生,一生一生的向上推寻,无有起 始,故说无始。人类现世生命死亡,也不是完结,还要继续新生,开始新的生命,新生又新生,向後推寻,没有终尽,故说无终。如是生命实是一无限的长流,生与死,不过是生命长流中起伏不已的波动过程而已。而生命苦乐,由 於生命造作之影响,生命造作,又由於生命内在的心识所导致。心识的内容, 又有善恶相对的,比较的两大势用,善的势力强盛,即能导致善的行为,感受 乐的生命果,生享人间的富贵,或生天上受天福。恶的势力强盛,即能导致不善的行为,感受苦的生命果,生在贫苦的人间,或是地狱受苦难。苦乐交互回转,成为生死不断的六道(天、人、修罗、地狱、鬼、畜生)轮回。所以佛法说众生生死,无有已时。然生命虽无始,但能把握生命流转的主要关键,是在生命内在的心识,尤其是心识的两大善恶势用,都是导致生死的动力,其表现 即是贪瞠痴等烦恼心理的活动力,佛法总称之为无明烦恼。由於无明,而不断的造业,受生死果,所以谓无明为生死的根本。生死也可说由此而来。如能把生死的主力──无明消灭了,生死的长流,即可截断了,即可能解脱生死,得到究竟不生也不灭的无漏的圣果,成为超生死凡夫的出世圣人。佛教的目的在此。人类最初怎样来的?佛法并不重视此问题。人死了又如何?佛法有较重视的解说。死为人生一大问题。学佛要对此问题求得根本的解决,才合佛法的宗旨…

《佛学问答集一(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