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P6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所依附而作相似的傳播,即不依經教妄自發明,或者不依傳承妄自發明,或者不依法系的傳播妄自發明,誤導有情,令許多有情迷失,因此,我們不論學什麼法則,一定要有一個經典出處,一定要一個教言出處或傳承出處,以及過去曆代祖師修證的出處,看經典是怎麼說的?曆代祖師是怎麼說的?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與其相應不相應?這都是一些基本的安全參數,即判斷你是不是以四谛法、四法印、叁法印來印契自心,以實相印來印契法則的,若不這樣,就不安全。如果我們實踐佛法的法則,卻反而走彎路,甚至墮入外道知見或外道修證之中,那就是遇佛法而不得解脫,被相似法則所害,實在太可惜了。諸位善知識在此處應善思維、善觀察。

  時有比丘。名曰和輪。于佛滅後。稱揚廣說是叁昧經。

  薩遮那摩如來座下有一比丘名爲和輪,于佛滅後,廣宣“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類經教。“是叁昧經”者,可以是意譯、直譯之經典,乃至各種宣化“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樣甚深教化的經典,都可以稱作“是叁昧經”。

  我們看到,《般舟叁昧經》的譯法有一卷的,有叁卷的,有五卷的,內容相同,爲什麼卷數不同呢?因翻譯者有好簡者,有喜繁者,有直譯者,有意譯者。古來以久譯經是有許多方法的,如羅什大師善于意譯,多是以簡潔明快流暢的語言表達了經教的意義,其教義不丟失,而玄奘法師忠實直譯,無增無減。我們從《阿彌陀經》中就能看到舊譯與新譯的差別,舊譯多崇尚意譯,以令我們喜簡的漢人多以讀誦,後來玄奘法師以爲此有不當處,比如《阿彌陀經》中釋迦文佛講十方諸佛皆共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十方諸佛一時現大神變,以種種威德攝化十方有情,令其出離生死,一生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在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就是六方如來,故玄奘法師等後譯的善知識們以爲有不妥當,就再次去印度求得梵本,欲以直譯,實際就是不增減地把原來的句子翻譯過來。

  在我們漢傳佛教中,有早期所譯的經典,也有中後期所譯的經典,即舊譯、新譯二說,在藏地,也有舊譯派、新譯派。往往舊譯的經典經過一個時代的沈澱,就會有一些弊病表現出來,比如一些意譯就會産生爭議,令有情對所依止教言有迷惑,或不相應,于是就會出現一些善知識重新去印度請回梵本,重新翻譯,以令大家除去疑惑,生決定依止。經典清淨的來源與如實的宣化,是我等習法依止的很重要的一點。

  很多人讀過《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也讀過《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流通得十分普遍了,同《金剛經》、《心經》一樣幾乎家喻戶曉,但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傳播得就甚少了。我們以前在國內也到處提倡這部經典,但很難真正被廣泛流通與接受。但是在經典的對比中,我們就會看到直譯的殊勝之處,因爲它能如實地與凡夫有情宣化佛陀的教言,而意譯中多有諸譯經知識的善巧表現,比如在“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地方,問題就鬧大了,成了一個曆史的公案,那麼在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就說,舍利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一夜,若二日,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思維[3]。“系念思維”,就是說你若能思維一日、二日、叁日……,與我們現在讀的《般舟叁昧經》中的“如是思維”一樣,而與“一心不亂”對比,其背後的差異是很大的。在蕅益大師所提出來的“理一心、事一心”二法中,事一心還方便得見,也就是說還好修證,而理一心實難親證啊。那麼在玄奘法師的譯本中,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亂,這就好說了,凡夫有情是做得到的,比如設置壇城、繞佛禮贊,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相續供養,就得不可思議的利益。這與要求一心不亂若一日或七日,其差異太大了!也就是說,所譯法本之異,令修行者所依法則的感知會差異很大。玄奘法師的直譯本能爲無量有情廣開成就涅槃之路,而如果按照“理一心、事一心”的要求,一日、七日不亂,或者七日、一日證不亂,這對凡夫因緣來說都是有一定難度的,那就閉塞了許多有情的善緣與成就的機會。

  法本的依止、經典的依止,甚爲重要。我們讀到的這部《般舟叁昧經》,也是一個法則的依止,從思維品、觀察品、正念品,乃至到後面的授記品、囑累品中,世尊處處于四衆弟子廣開涅槃路,作廣大善根回施與授記,欲令一切有緣進趣菩提,無有退轉,無有畏懼,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因爲以前在淨土宗,爭論最多的就是“一心不亂”公案,另外還有往生公案、別時意公案、難行易行、自力他力公案等幾個比較大的問題。大量現代人所注解的往生極樂世界的要求就是一心不亂,不論是從理或事上,很多人都斬釘截鐵地這樣說,但這與如來說不相應,如來不作如是說。如我們在此經典中所看到的,乃至有人向往聞誦此經,若欲聞未聞者已得成就未來時見一佛、多佛、千佛,乃至成就菩提。爲什麼世尊開這樣的信心大道呢?就是善說安慰、真實安慰、如實安慰、究竟安慰、不舍安慰,對于一切善根成熟者、不成熟者、遇緣者、不遇緣者,給予了一個若是向往則鹹能成就菩提,若有發心則鹹能成就佛德這樣的廣大進趣之路,就是金光大道啊。

  但我們在國內看到一些菩薩們寫的文字,說的不是叁根普被、利頓全收,在其處,“鹹能往生”是不成立的,按有些善知識的看法,真是萬中無一、二。甚至有的人爲了達到“萬中無一、二”的立說,還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去否定阿彌陀佛甚深廣大無礙的智慧、善巧與願力,诋毀諸佛如來法性親證之功德,即親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樣的大功德根本所在,而令一切衆生迷失自心。什麼叫自心?就是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一切衆生真實心中所照見,爲諸佛所親證。于是無量有情迷失于虛僞的教言上,無所依從,這不是佛法,佛法是與一切衆生作安慰,作真實利益回施者。

  安慰、利益世間,令衆生成就菩提、出離生死苦海,與一切衆生作廣大真實因緣,這十分重要。末世多有惡知識遮蔽衆生出離生死之路啊,妄自立意,以說高明,說衆生不可揣摩、不可依從、不可思維、不可觀察、不可實踐的法則,令衆生迷失,那不是佛法,不是世尊悲心中所生出的無礙光明,也不是菩薩善施安慰之施教。我們在這個時代,對這些問題要善于認識清晰。

  我于爾時爲大國王。

  釋迦牟尼世尊于賢護宣化其因地,說其在至誠如來滅度後、和輪比丘轉此叁昧經*輪之時,是爲國王。

  一心專求是妙叁昧。即于夢中。聞有告言。是叁昧處。

  這個“一心”是精勤思維、不舍思維、相續思維、恭敬思維、求法不倦的一種心理表達。假如我們于一法生起了決定的愛樂與隨順,然後相續地思維、觀察,也會在夢中得聞妙法音,乃至得見妙相莊嚴。相續性十分重要,就如燒水一樣,一壺水,不管你用煤氣也好、電也好、柴也好,乃至牛糞也好來燒它,只要一鼓作氣燒開了,那它自名是開水,哪怕是涼開水,也是開過了,這壺水就可以飲用了。我們修行一個法則、思維一個法則、解決一個問題,亦複如是,古人講“趁熱打鐵”,我們在遇到一個法則的時候,應能深入實踐,將其純熟起來,不要拖延,不要失念,不要丟失這個機會,這是真正聞法生喜、聞法正行、聞法得利益的一個相續相。

  “一心專求”是十分重要的。現在人于法成就者少,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把水燒到二十度就不燒了,把火撤了,又忙其他事情去了,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把水燒開的機會少,也就是說一次做完一件事情的機會特別少,因爲雜緣熾盛、妄想熾盛、心智變異、多疑多惑、福德不成熟、助緣不強、究竟法益守護者稀少、如實宣化者稀少,所以多令衆生迷失,于一法而不能究竟抉擇、如實親證,結果就半途而廢,或是相似理解。很多人一旦“理解”了,就不去行持了,所以我們末法時代解教者多,依教奉行者少,親證者少之又少,如世尊的授記,這是一個鬥爭堅固、是非堅固、難化難度脫的一個時代,是無力修持的時代。許多人說自己還是很精勤,很願意修持的,那就一心專求、一心修持就對了。

  末世善知識提倡專修者多,但是真正自身專修者少,若是真正既提倡又能一門實踐者,少之又少,如印光法師,後人稱其“叁百年來獨出此一人”,這個“獨出”不是因爲別的,就是因爲他涉足一法,深入細致,究竟徹了,不假方便,于一法深入,而知一切法。現在很多居士和出家師父,似乎對叁藏十二部無不通達,似乎教言機製無不了解,甚至對各個善知識皆知,對各個道場遍跑,但是沒有真正證實一個法則、真正具行一個利益、真正抉擇于自己的生死困惑、煩惱困惑。我們只有孜孜不倦地把這些東西處理得幹幹淨淨了,于此處抉擇無疑了,方能罷手,方能休息啊。大家應各個鼓勵自己,起碼成就這樣的信心、這樣的願望、這樣的知見。

  藏傳佛教的善知識一再鼓勵,若一本尊成就,百本尊、千本尊自得方便。在我們漢地也是這樣鼓勵的,若一門深入,于此法門證得真實利益,那門門得通。現在就怕大家是相似“都通”,處處通,處處是障礙,猶如一個蟲子到玻璃房中,四面透明,但是各個地方都出不去,只能碰壁啊。在相似解中,危害了許多有情,所以,若是沒有傳承,把書放下來,反是你的解脫,如《圓覺經》中講,末世人欲求多聞,反生多障啊[4]。實際上,若是在一法中能深入,真正證得停心,乃至加行位、資糧位、見道位,真正地修證到位,那是了不起;若是依果地教,徹底放下自我之我執、法執,隨順如來的願望,隨順如來的果地知見,真正地安心、歇心,依從佛願爲修持善巧、觀察善巧,“佛眼相看、慈心相向”,也不失爲一種方法。當然,…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