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P6

  ..续本文上一页有情所依附而作相似的传播,即不依经教妄自发明,或者不依传承妄自发明,或者不依法系的传播妄自发明,误导有情,令许多有情迷失,因此,我们不论学什么法则,一定要有一个经典出处,一定要一个教言出处或传承出处,以及过去历代祖师修证的出处,看经典是怎么说的?历代祖师是怎么说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与其相应不相应?这都是一些基本的安全参数,即判断你是不是以四谛法、四法印、三法印来印契自心,以实相印来印契法则的,若不这样,就不安全。如果我们实践佛法的法则,却反而走弯路,甚至堕入外道知见或外道修证之中,那就是遇佛法而不得解脱,被相似法则所害,实在太可惜了。诸位善知识在此处应善思维、善观察。

  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

  萨遮那摩如来座下有一比丘名为和轮,于佛灭后,广宣“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类经教。“是三昧经”者,可以是意译、直译之经典,乃至各种宣化“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样甚深教化的经典,都可以称作“是三昧经”。

  我们看到,《般舟三昧经》的译法有一卷的,有三卷的,有五卷的,内容相同,为什么卷数不同呢?因翻译者有好简者,有喜繁者,有直译者,有意译者。古来以久译经是有许多方法的,如罗什大师善于意译,多是以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表达了经教的意义,其教义不丢失,而玄奘法师忠实直译,无增无减。我们从《阿弥陀经》中就能看到旧译与新译的差别,旧译多崇尚意译,以令我们喜简的汉人多以读诵,后来玄奘法师以为此有不当处,比如《阿弥陀经》中释迦文佛讲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十方诸佛一时现大神变,以种种威德摄化十方有情,令其出离生死,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在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六方如来,故玄奘法师等后译的善知识们以为有不妥当,就再次去印度求得梵本,欲以直译,实际就是不增减地把原来的句子翻译过来。

  在我们汉传佛教中,有早期所译的经典,也有中后期所译的经典,即旧译、新译二说,在藏地,也有旧译派、新译派。往往旧译的经典经过一个时代的沉淀,就会有一些弊病表现出来,比如一些意译就会产生争议,令有情对所依止教言有迷惑,或不相应,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善知识重新去印度请回梵本,重新翻译,以令大家除去疑惑,生决定依止。经典清净的来源与如实的宣化,是我等习法依止的很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读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也读过《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流通得十分普遍了,同《金刚经》、《心经》一样几乎家喻户晓,但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传播得就甚少了。我们以前在国内也到处提倡这部经典,但很难真正被广泛流通与接受。但是在经典的对比中,我们就会看到直译的殊胜之处,因为它能如实地与凡夫有情宣化佛陀的教言,而意译中多有诸译经知识的善巧表现,比如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地方,问题就闹大了,成了一个历史的公案,那么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就说,舍利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一夜,若二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思维[3]。“系念思维”,就是说你若能思维一日、二日、三日……,与我们现在读的《般舟三昧经》中的“如是思维”一样,而与“一心不乱”对比,其背后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蕅益大师所提出来的“理一心、事一心”二法中,事一心还方便得见,也就是说还好修证,而理一心实难亲证啊。那么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乱,这就好说了,凡夫有情是做得到的,比如设置坛城、绕佛礼赞,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相续供养,就得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与要求一心不乱若一日或七日,其差异太大了!也就是说,所译法本之异,令修行者所依法则的感知会差异很大。玄奘法师的直译本能为无量有情广开成就涅槃之路,而如果按照“理一心、事一心”的要求,一日、七日不乱,或者七日、一日证不乱,这对凡夫因缘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就闭塞了许多有情的善缘与成就的机会。

  法本的依止、经典的依止,甚为重要。我们读到的这部《般舟三昧经》,也是一个法则的依止,从思维品、观察品、正念品,乃至到后面的授记品、嘱累品中,世尊处处于四众弟子广开涅槃路,作广大善根回施与授记,欲令一切有缘进趣菩提,无有退转,无有畏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因为以前在净土宗,争论最多的就是“一心不乱”公案,另外还有往生公案、别时意公案、难行易行、自力他力公案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量现代人所注解的往生极乐世界的要求就是一心不乱,不论是从理或事上,很多人都斩钉截铁地这样说,但这与如来说不相应,如来不作如是说。如我们在此经典中所看到的,乃至有人向往闻诵此经,若欲闻未闻者已得成就未来时见一佛、多佛、千佛,乃至成就菩提。为什么世尊开这样的信心大道呢?就是善说安慰、真实安慰、如实安慰、究竟安慰、不舍安慰,对于一切善根成熟者、不成熟者、遇缘者、不遇缘者,给予了一个若是向往则咸能成就菩提,若有发心则咸能成就佛德这样的广大进趣之路,就是金光大道啊。

  但我们在国内看到一些菩萨们写的文字,说的不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在其处,“咸能往生”是不成立的,按有些善知识的看法,真是万中无一、二。甚至有的人为了达到“万中无一、二”的立说,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去否定阿弥陀佛甚深广大无碍的智慧、善巧与愿力,诋毁诸佛如来法性亲证之功德,即亲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样的大功德根本所在,而令一切众生迷失自心。什么叫自心?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一切众生真实心中所照见,为诸佛所亲证。于是无量有情迷失于虚伪的教言上,无所依从,这不是佛法,佛法是与一切众生作安慰,作真实利益回施者。

  安慰、利益世间,令众生成就菩提、出离生死苦海,与一切众生作广大真实因缘,这十分重要。末世多有恶知识遮蔽众生出离生死之路啊,妄自立意,以说高明,说众生不可揣摩、不可依从、不可思维、不可观察、不可实践的法则,令众生迷失,那不是佛法,不是世尊悲心中所生出的无碍光明,也不是菩萨善施安慰之施教。我们在这个时代,对这些问题要善于认识清晰。

  我于尔时为大国王。

  释迦牟尼世尊于贤护宣化其因地,说其在至诚如来灭度后、和轮比丘转此三昧经*轮之时,是为国王。

  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

  这个“一心”是精勤思维、不舍思维、相续思维、恭敬思维、求法不倦的一种心理表达。假如我们于一法生起了决定的爱乐与随顺,然后相续地思维、观察,也会在梦中得闻妙法音,乃至得见妙相庄严。相续性十分重要,就如烧水一样,一壶水,不管你用煤气也好、电也好、柴也好,乃至牛粪也好来烧它,只要一鼓作气烧开了,那它自名是开水,哪怕是凉开水,也是开过了,这壶水就可以饮用了。我们修行一个法则、思维一个法则、解决一个问题,亦复如是,古人讲“趁热打铁”,我们在遇到一个法则的时候,应能深入实践,将其纯熟起来,不要拖延,不要失念,不要丢失这个机会,这是真正闻法生喜、闻法正行、闻法得利益的一个相续相。

  “一心专求”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人于法成就者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把水烧到二十度就不烧了,把火撤了,又忙其他事情去了,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把水烧开的机会少,也就是说一次做完一件事情的机会特别少,因为杂缘炽盛、妄想炽盛、心智变异、多疑多惑、福德不成熟、助缘不强、究竟法益守护者稀少、如实宣化者稀少,所以多令众生迷失,于一法而不能究竟抉择、如实亲证,结果就半途而废,或是相似理解。很多人一旦“理解”了,就不去行持了,所以我们末法时代解教者多,依教奉行者少,亲证者少之又少,如世尊的授记,这是一个斗争坚固、是非坚固、难化难度脱的一个时代,是无力修持的时代。许多人说自己还是很精勤,很愿意修持的,那就一心专求、一心修持就对了。

  末世善知识提倡专修者多,但是真正自身专修者少,若是真正既提倡又能一门实践者,少之又少,如印光法师,后人称其“三百年来独出此一人”,这个“独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涉足一法,深入细致,究竟彻了,不假方便,于一法深入,而知一切法。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师父,似乎对三藏十二部无不通达,似乎教言机制无不了解,甚至对各个善知识皆知,对各个道场遍跑,但是没有真正证实一个法则、真正具行一个利益、真正抉择于自己的生死困惑、烦恼困惑。我们只有孜孜不倦地把这些东西处理得干干净净了,于此处抉择无疑了,方能罢手,方能休息啊。大家应各个鼓励自己,起码成就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望、这样的知见。

  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一再鼓励,若一本尊成就,百本尊、千本尊自得方便。在我们汉地也是这样鼓励的,若一门深入,于此法门证得真实利益,那门门得通。现在就怕大家是相似“都通”,处处通,处处是障碍,犹如一个虫子到玻璃房中,四面透明,但是各个地方都出不去,只能碰壁啊。在相似解中,危害了许多有情,所以,若是没有传承,把书放下来,反是你的解脱,如《圆觉经》中讲,末世人欲求多闻,反生多障啊[4]。实际上,若是在一法中能深入,真正证得停心,乃至加行位、资粮位、见道位,真正地修证到位,那是了不起;若是依果地教,彻底放下自我之我执、法执,随顺如来的愿望,随顺如来的果地知见,真正地安心、歇心,依从佛愿为修持善巧、观察善巧,“佛眼相看、慈心相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