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現前叁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清淨緣起、圓滿緣起、真實緣起。

  五者。深信不壞。系念思惟。

  在佛法中說的“不壞”不是常見,是“四信”所守護,即在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中,以信其真實功德故。此真實者,是指能如實地饒益世間。對于佛、法、僧、戒饒益世間的真實功德所在,深信不疑,常系念思維、如實觀察,這是“不壞”之深信。若我們學佛,不論出家在家,離開這種對叁寶、對戒法的深信與觀察,則會墮入非佛教徒的心理或生命狀態。此第五點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是十分需要不斷串習的。

  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

  般舟行法在恒陽庵的確做到了一定的相續性,大家對法則知見的認識也在相續地不斷深入,現在通過學習經典,可能會使我們更加細膩、真實抉擇。對經典的學習,不僅是我們現在人不太重視,從祖師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以來,對經文的實踐、守護就是我們漢傳佛教一個較大的弱項。現在我們如果依這個法本,依佛陀的直接教言來不增減地實踐,那就會得大方便。

  能信得及佛語,那是大福報啊。但在漢傳佛教中,我們對經典教言機製的認識往往會打折扣,我們信人語,信善知識語,而對佛語直接取用的反而甚少,如《圓覺經》這樣的總持陀羅尼教言、如來藏性教言,基本是口訣性的,是無以理解的,若強行理解,反而不得其用,何以故呢?凡夫心智中的理解,就是用我們可思議的思維去處理了一次,使其變成自己識心的汙染,是一種變形的對佛語的意識,而如果我們依教言去實踐,不斷地消除我執、我見,隨順佛陀的教言,就容易深入法界的真實之相,或者說容易親證法則的真實利益,這真需要我們去不斷地實踐。

  般舟一法,別無什麼技巧,就是讓我們在本無生滅中、本無染著中、本無痛癢中、本無失念中、本無煩惱不煩惱中、本無昏沈無昏沈中,去消除昏沈,消除煩惱,消除痛癢,消除饑寒。這個“消除”,實在是觀察業相自然延續,方法是很簡單的,“叁字訣”中,“立一念,斷諸想”後面的諸多“勿念”,就是不加了知,不滯不隨,順應誓願,清晰觀察,不黏不著,不執不懼,如此而已,行起來是十分簡單方便的,若是真正去實踐,這個法則是不難的。

  今天下來到恒陽庵,大家問我是不是休息一下,我就休息了一會兒,但感覺到人一旦貴其身時,道業就退失。不論是大家的勸說,還是自己的意識,一旦認爲自己的色身需要休息、需要珍惜的時候,就已經變成道業的減退了,這在法則上,每個人可能都是一樣的。

  恒陽庵這一日一夜的行法,乃至有一些人能走七日八夜、叁天叁夜,不管怎麼延續,一日一夜是大綱。最近我感到還是希望大家在這一日一夜、一日兩夜中能如實地按照儀軌來行持。因爲之前也有傷痕累累,一個法則走出來,就會有披荊斬棘者,即先行者,中間有多少艱辛呢?可能行者是知道的。我也參與過一些行法的護持,也知道一些道場實踐法則的內容,也遇到一些出家人、居士在這個法上相應或不相應的地方,不相應就會有諸多苦難或對法的疑慮,相應處就會生起喜悅,乃至生命的改觀、意識的改觀。這個法畢竟是有意義的,不論是以何因緣,一旦行過這個法,就會與佛法結一個不退轉的因緣,這是真實不虛的,只是說我們在現世中因如法或不如法而表現出利益的貼切或不貼切、現前或不現前,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了,但就與有情作廣泛的因緣,即念佛的因緣上來看,從究竟的利益上講,從根本的大利上講,是實在不可思議的福德,所以此法謗不得、疑不得,也贊不得,是行得、守護得,我們如實地傳播它,這樣能廣利世間有情。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

  這是對出家人而說,實際還是一個讓我們去除驕慢的法則。在僧法中,常行乞食,是放棄驕慢、放棄“我”尊貴的一種最重要的守護與實踐。在我們漢傳佛教中,托缽乞食是一個一直未被廣泛推廣的僧法,雖然從古至今也有行者在陸陸續續延續此法,但多不是日常生活,只是某個因緣下大家去托一下缽,是象征性的、禮儀性的,或者是警世性的。我們對此如何來守護、審觀呢?實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除貢高慢心、去除貪圖安逸的心,這樣是有意義的,在家居士也應該注意這一點。

  世尊講過一部《璎珞經》,並在許多經典中都特別提到佛菩薩所佩的璎珞,它是一種莊嚴表法,就是指要常生慚愧啊,于自己所行生不足想,所以就會有增上的進取心;對衆生及佛陀有慚愧心,那麼就有自我的勉勵。行般舟一法的要求也是如此。在一些走般舟的地方,因爲對行法人的飲食或其他方面過份照顧,也形成了走般舟人對他人供養的不尊重等負面作用,有時候我們因衣食的充分、環境的安逸會丟失行法的真正利益,即叁昧的親證。

  許多人問我,你現在談的淨土法門怎麼與以前談的不相應呢?實際不是,我們親證叁昧與阿彌陀佛的願望是不矛盾的。若我們對隨順阿彌陀佛願望這一點上放心,再來行般舟,不是一個矛盾的事情,親證叁昧也不是一個矛盾的事情,我們在現緣中向往這個法則的住世與傳播,與阿彌陀佛廣利世間有情、令佛法住世安慰一切有情的大願也是不相違背的。有時我們的二種邊見心智,即有無啊、是非啊等等,這樣的知見隨時就會生起來,而無對待的知見、隨順的知見,還是需要不斷調整的,若能依中觀見,或說智慧見、無染著、無對待見,來觀察法,就甚爲方便。

  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

  這是菩薩所行的聖行功德,不論是聲聞乘、大乘、金剛乘,所有成就的基本依止都有“少欲知足,調伏諸根”等八法善巧,即八大人覺。八大人覺是在家、出家菩薩必行、應行的法則。少欲、知足是此八法中的前二法,寂靜爲第叁,其後有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這八法是菩薩當行。

  我們現在可以觀察到一個習法不相應的現象,比如在殿堂裏、功課中、念佛時、交流佛法時我們都很正規,一旦到平時中就容易放逸,不攝諸根,意志散漫,乃至有多諸習氣的縱欲或不知足,凡夫有情十分容易這樣,這對“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親證亦是障礙。在般舟道中行法,可以隔離開這些業習,可以照見自己的業習,但如果到日常生活中走般舟,是需要十分猛利的心智才可以行持的,所謂隨意叁昧的行持,時時收歸心意,但提名號,無染無著,于現緣的善惡是非中了無挂礙,對于煩惱不煩惱、業習不業習,不去回顧,直直地走去,這樣隨意叁昧就容易成就。實際念佛叁昧就含攝著這種隨意叁昧的修持,因爲易行故,隨時可念,隨時可修,不擇地點,不擇方法,所以持名念佛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修行方法,其功德與利益內涵唯佛與佛世尊能知能曉。此處的八大人覺的修法,或十法的修法,使我們能夠照見自己、覺醒自己,都是平常能用的法則。若我們只專于行般舟的那一刻,而一到平時日常生活中就不去關注,那想于法真正有所成就,實在是大難。

  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諸佛親證的法則,也是法性的真實表現,即一切法本不生、本不滅,無來無去,諸法寂滅,本無所得。在無生法忍的教言機製中,因爲一般凡夫無有涉獵,所以設置菩薩相似法忍,所謂一相一行相似忍中得安樂,如六祖大師《壇經》中宣化的就多是一相一行的菩薩法忍,即菩薩無生忍,是爲相似忍,即于一切善惡是非無染無著,無挂無礙,若人能善于守護,如是能不見世間之過,直趣清淨心源,即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無生法忍唯有諸佛親證,所以此處只有深信諸佛大功德相,此處是我向往,是我皈依,是我消歸之處,非我思議之處,這是一個方便。因爲我們在所知障中,多是以思議自我遮蔽,若把叁藏十二部都思議一遍,就都是障礙,是不能證果的。許多人就是在這個地方走了彎路,用自己的意識思維經典,而不是用經典隨文入觀,去掉自己所謂的辨識之心。思維已經是我們無始以來業相取舍的一個力所在,也就是說若我理解了、這個事情有意義了,我就取,沒有意義,我就舍、就排斥,對經典亦複如是取舍,這樣對無生法忍就會落入一個名字忍,還是把自己的心念放到裏面了,結果就形成所謂的“所知障”。所以在行法中,如五停心之後的善知識與我們一般人的心理狀態就有天地般的差別,因爲未停心之前,二邊語是必須說的,不是就非,不這樣就那樣,沒有一個我所不造作、安樂平和、放下勞慮的清淨心。對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善思維、觀察,在念佛中證得相似停心,也得方便。

  十者。常念誰所有是叁昧。即于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叁昧。

  常存念誰證得了此叁昧,世尊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我弟子中摩诃迦葉親證此叁昧。迦葉尊者就在我們上方的華首門中,我們朝他禮敬就對了,十分方便。你說那是個石頭,誰知道裏面有什麼,若這樣疑慮,那我們還可以疑慮佛法,也可以疑慮文字。實際說信、疑是心智所依、心智所生,所依所生中會産生方便,一個是疑,一個是無疑,無疑者是智者所行,疑者是凡夫所行,同是一個心念,大家善觀察。

  賢護。是爲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種法已。應當修習如是叁昧。亦令他人受持讀誦。如是行者。當得八事。何等爲八。

  以上十法,我們在與人交流時應該思維、觀察,這樣就有交流善巧,接下來說“如是行者。當得八事”,即有八事會顯現出來。諸位善知識,我們學習的時間來學習,下去還希望大家常思維、常存念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法則。

  一者。畢竟清淨。于諸禁戒無毀犯故。

  本質上來說,一切衆生無持戒亦無犯戒,無戒可持,無戒可犯,因爲俗谛現前因緣故,本位法中各有法則,各有禁戒,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的身份與所應守護,出家、在家、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近住戒、在家五戒、十戒、菩薩戒等等,本位法中各有守護。而“畢竟清…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現前叁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