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则,于法则之外浪费自己的生命,而我们随顺一个法则,就会逾越这种人我之诤,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都有是非变化之相、凡圣变化之相,这与总体的法则机制可能相应,也可能不相应。若相应了,我们就在随顺法则;若不相应了,我们就在法则之外,迷茫于自己的业相之中。我们不可以用别人的业相,或自己的业相去迷惑自己、迷惑他人,那才是佛法中所说的可怜悯者,对其应该疏导他们回到佛法之法流中,进趣于诸佛智愿海中,而彻底得到解脱,无有毁灭,无有干枯。例如我们到武汉一带可以看到,长江两边有特别多的池塘湖泊,你能说它是长江水,或不是长江水?疏通到长江里面,就是长江水;疏通不到了,就是池塘水。我们每个众生的业相就象一个池塘水,或一个盆子水,污浊水、净水、工业废水、家庭废水,什么样的水都有,但若是把它投到长江里,它都可以流到大海去,这是决定的。你说怕自己这点水污染大海,大海毕竟极为宽广,是能消融你那一点儿污浊的,对此我们要放心,不要怕自己能玷污大海,我们也没有这个本事的。有人怕他人的污水会玷污大海,你也不要怕,它毕竟要归海的,大海心智广大故,无所遮盖故,容纳一切故,你怕什么呢?所以,我们不要怕顽愚的有情、罪恶的有情、颠倒的有情,如同把水导引到河流去则必然会归海一样,我们把他引导到这个法则中,就能消融他的业相,对此放心就对了。如果一定还要说这样的人如何不行,其实也不要说别人,你自己也差不多,很多人以为别人不怎么样,实际自己也不怎么样,若不然怎么生活在这同一时代?怎么不生活在佛在世的时代?你说你乘愿再来,那更应该悲悯有情。我们应审视,此无诤甚为重要。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

  世尊一步一步地来导引我们了解此三昧的成就法则及成就相,乃至与他人交流的法则。细腻、体贴者,莫过于世尊啊,真对我等有大恩德,实是我等法身慧命之父母、道德养育之父母啊!

  应当具足成就十法。然后为他解斯三昧。

  你说:“我现在还不具足十法,能不能给人解释呢”?世尊说,你欲给人解释的时候,先把这十个功德、十种法看一看,学一学,这是假他言而证自身于佛法法则的利益,所以一切不离法则啊。

  我刚接触比丘戒的时候,把《四分律藏》读了一遍,出了一身汗,因为就有一个感觉——世尊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啊,释迦牟尼世尊,乃至说拘留逊世尊、拘那含摩尼世尊、迦叶世尊,贤劫四佛未离开过我们,贤劫以前的世尊也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以种种身相、种种音、种种法则,不断地施教于人。你若读一读藏经,尤其是出家人要读一读,十分有意义,你就会感觉这太平常、太真实、太亲近了。以前感觉离世尊在世的那些阿罗汉太遥远了,两千多年的时空距离太大了,但一读优波离尊者的《八十颂》,就感觉到十分亲切,任何距离都没有了,即使用我们的凡庸之心,都没有距离感,况且你还是发心勇猛、清净持戒、善根深厚的有情呢?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深入经典,能多读的还真要多读一读,念佛的好好念佛,行般舟的好好行,经教还是要读的。

  以前我刚住山的时候,有一个畏惧,这个吃饭问题怎么办啊?后来经常遇到出家师父问我,你住山吃饭怎么办?我说我不知道,这不是我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是谁的事情?我说有人管。谁管?佛!谁管?菩萨!谁管?护法!谁护法啊?人天护法啊,那是他们的誓愿。你若真做佛事的时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我以前住过很多很偏的地方,绝对没有饿着的事情,除非你不学佛了;也没有遇到什么违缘,除非你制造违缘了。

  我们现在这样的聚会,若没有行法基础,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个法会,我一直说这个殿堂不大不小刚好,大不得,小不得,大了,也开不下去,小了,开不下去,有龙天护法嘛,对不对?若没有护持,我们真是一天也住不进来。若不是四个月的安居,有诸佛菩萨的护念与照顾,我们坐不下来的,你看看有多少外缘侵扰啊,我们无始以来的成熟恶缘之中,真是热恼,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一百八十个人都牵动着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你拽过去了,也不知会被拽到什么地方。但因为安居这个愿望清晰,佛菩萨的加持清晰,我们就轻松地坐下来了,避免了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侵害,这算一个最大的身体感知吧?我们不用扇子、电扇、空调什么哗哗地吹,最起码说是避避暑吧?这个福德是有的,对不对?将来这个道场要建成五百人的规模,如果五百人避避暑,是多大的规模啊?不用空调,省了多少电啊?为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啊?那如果一千人?一千五百人?三千人呢?即使是避避暑,也是福报。

  何等为十。所谓一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

  恭敬心,还是放在头一条。我遇到一个事情,现在还记忆犹新,有一个法师去给别人指导般舟行法,本来是很好一个家庭道场,大家走得很好,有的人拿出来房子,有的人提供饮食,大家全力以赴地为行般舟而维持着这个家庭道场,可这个法师去了,鼻孔一朝天,一来就说,啊,给你们开个会,然后一、二、三……,别人一看,这么骄慢,算了,我们不行这个般舟了,什么破般舟,我们不走了!房子的主人先说,你们要走般舟,需要有房费,一个月多少多少;接着供养饮食的菩萨说,哎呀,你们谁走般舟谁就自己带饭菜吧;然后护关的人说,哎呀,我还得工作,照顾不了你们了。OK,这个道场就结束了,这个法师的指导就“圆满”了。什么圆满了呢?骄慢。后来有几个居士跟我说,某某法师怎么这么骄慢呢?我说,人不自知啊。可能是自己眼很高,很轻易地看到别人有很多不如法,鼻孔一朝天,把人一说,结果很好的行法道场,已经很多人走过的道场,就这样解散了。

  所以,我们与人交流,要真诚、要尊重,如我给恒阳庵提的三点——尊者、包容、交流,如果这三点做得到,这个道场就健康了,就有意义;如果不交流,不尊重,也不包容,那就维护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愿意知道尊重、包容的内涵,不愿意知道交流的基础。世尊是个知恩必报者,成道后在那棵给他做伴的菩提树下站了七日,注目菩提树,一生感激心,说,凡我弟子,当礼敬此树,何以故?因为此树与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不退增上缘啊。而这周边的树,都是我们成就道业的增上缘啊,我们能不能向它们七日礼敬呢?

  世尊在此段文字中给我们讲解了如何与他人解说此三昧?应当具足什么样的法则来与人解释?如果我们在这个三昧法中不愿与人解释,那我们心中有一个什么样的障碍呢?实际上在解说的时候,我们能走出自我意识的障碍、自我的局限,若能依法来解释,自然随顺佛陀的教言,自他二利就能如实地现前。

  我慢会遮菩提心智的成熟,因为恭敬心是一切法之本,也是菩提心智的根本,若没有恭敬心,菩提心无以纯熟,而若没有菩提心,那一切法何以成就呢?所以,恭敬心是一切法之行法、求法、证法之首要。菩提心是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离不开的,而恭敬心是菩提心最外层的表现,如果没有这个包装、这层表现,菩提心是不完善、不真实的。在我们汉传佛教的习法中,大家对恭敬心的熏陶、训练,或说这种自我体验就相对少一些。恭敬心并不是说要有一种委屈的恭敬表现,最主要是从内心引发出来的对法则的如实的尊重、如实的守护、如实的传达,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中,实际也是围绕着一个恭敬。恭敬心是一切众生基本之需求,不论是贫是富,是凡是圣,是出家在家,学佛不学佛,相互尊重是最基础的一个教育机制,我们对此认识不够的话,后面九种法是很难相应的。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

  我们常说“上报四重恩”,师长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三宝恩、出家还有檀那施主之恩……,这些恩,的确遍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时刻,养育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依正二报中处处时时都充实地表现着这些恩德的具体内容。如出家人的衣食,乃至所有用品皆来自于施主恩,而师长恩、佛恩、三宝恩表现在教育、养育我们的法身慧命的机制上。对于在家菩萨们,这四重恩亦复清晰地存在着。

  行般舟一法,若心不知恩,则常会生种种不相应的心理状态,因为感恩心是一种十分调柔、谦顺的心理,知恩报恩是佛教的一个首要课题,是佛法延续的一个必要守护。许多人说自己学佛没有动力、修行上没有动力;也有不少学佛人、出家人三五年后就十分消沉于法则的实践及守护,为什么?就是没有知恩报恩心,如果真正了解了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那我们想证三昧之愿望是会十分迫切、十分真实地延续的。

  三者。心无倚著。亦无嫉妒。

  不攀缘于高下,专行一法,深入实践,以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亲证,所以说“心无倚著”。现在的习法可能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即相互地攀比。世俗人攀比,有情可原,佛法中的攀比往往会自赞谤他,或者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或者妒忌,或者增上慢心,或是攀缘之心,种种这样的心都会生起来,那我们那个踏实、如实修持的机会就会丢失在自己的现缘之中了。

  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

  我们的障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烦恼障、业障,还有报障。报障是随身俱来的,业障是在延续过程中不断增强或减弱的,烦恼障亦复如是。大家还比较常说的两种障是所知障与烦恼障。不论三障说或二障说,其中,烦恼障令我们寂静的心智不得安乐,所知障令我们无上的菩提心智不能随顺成就。在我们汉传佛教这块热土上,所知障往往比烦恼障更为炽盛,因为涉猎的书籍、法门,或者人缘甚为复杂,没有筛选,泥沙俱下,因此遮障了许多习法…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