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現前叁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則,于法則之外浪費自己的生命,而我們隨順一個法則,就會逾越這種人我之诤,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都有是非變化之相、凡聖變化之相,這與總體的法則機製可能相應,也可能不相應。若相應了,我們就在隨順法則;若不相應了,我們就在法則之外,迷茫于自己的業相之中。我們不可以用別人的業相,或自己的業相去迷惑自己、迷惑他人,那才是佛法中所說的可憐憫者,對其應該疏導他們回到佛法之法流中,進趣于諸佛智願海中,而徹底得到解脫,無有毀滅,無有幹枯。例如我們到武漢一帶可以看到,長江兩邊有特別多的池塘湖泊,你能說它是長江水,或不是長江水?疏通到長江裏面,就是長江水;疏通不到了,就是池塘水。我們每個衆生的業相就象一個池塘水,或一個盆子水,汙濁水、淨水、工業廢水、家庭廢水,什麼樣的水都有,但若是把它投到長江裏,它都可以流到大海去,這是決定的。你說怕自己這點水汙染大海,大海畢竟極爲寬廣,是能消融你那一點兒汙濁的,對此我們要放心,不要怕自己能玷汙大海,我們也沒有這個本事的。有人怕他人的汙水會玷汙大海,你也不要怕,它畢竟要歸海的,大海心智廣大故,無所遮蓋故,容納一切故,你怕什麼呢?所以,我們不要怕頑愚的有情、罪惡的有情、顛倒的有情,如同把水導引到河流去則必然會歸海一樣,我們把他引導到這個法則中,就能消融他的業相,對此放心就對了。如果一定還要說這樣的人如何不行,其實也不要說別人,你自己也差不多,很多人以爲別人不怎麼樣,實際自己也不怎麼樣,若不然怎麼生活在這同一時代?怎麼不生活在佛在世的時代?你說你乘願再來,那更應該悲憫有情。我們應審視,此無诤甚爲重要。

  賢護。有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學。爲他解釋此叁昧者。

  世尊一步一步地來導引我們了解此叁昧的成就法則及成就相,乃至與他人交流的法則。細膩、體貼者,莫過于世尊啊,真對我等有大恩德,實是我等法身慧命之父母、道德養育之父母啊!

  應當具足成就十法。然後爲他解斯叁昧。

  你說:“我現在還不具足十法,能不能給人解釋呢”?世尊說,你欲給人解釋的時候,先把這十個功德、十種法看一看,學一學,這是假他言而證自身于佛法法則的利益,所以一切不離法則啊。

  我剛接觸比丘戒的時候,把《四分律藏》讀了一遍,出了一身汗,因爲就有一個感覺——世尊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啊,釋迦牟尼世尊,乃至說拘留遜世尊、拘那含摩尼世尊、迦葉世尊,賢劫四佛未離開過我們,賢劫以前的世尊也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以種種身相、種種音、種種法則,不斷地施教于人。你若讀一讀藏經,尤其是出家人要讀一讀,十分有意義,你就會感覺這太平常、太真實、太親近了。以前感覺離世尊在世的那些阿羅漢太遙遠了,兩千多年的時空距離太大了,但一讀優波離尊者的《八十頌》,就感覺到十分親切,任何距離都沒有了,即使用我們的凡庸之心,都沒有距離感,況且你還是發心勇猛、清淨持戒、善根深厚的有情呢?所以還是希望大家深入經典,能多讀的還真要多讀一讀,念佛的好好念佛,行般舟的好好行,經教還是要讀的。

  以前我剛住山的時候,有一個畏懼,這個吃飯問題怎麼辦啊?後來經常遇到出家師父問我,你住山吃飯怎麼辦?我說我不知道,這不是我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是誰的事情?我說有人管。誰管?佛!誰管?菩薩!誰管?護法!誰護法啊?人天護法啊,那是他們的誓願。你若真做佛事的時候,無所顧忌,無所畏懼!我以前住過很多很偏的地方,絕對沒有餓著的事情,除非你不學佛了;也沒有遇到什麼違緣,除非你製造違緣了。

  我們現在這樣的聚會,若沒有行法基礎,也是不可能的。對于這個法會,我一直說這個殿堂不大不小剛好,大不得,小不得,大了,也開不下去,小了,開不下去,有龍天護法嘛,對不對?若沒有護持,我們真是一天也住不進來。若不是四個月的安居,有諸佛菩薩的護念與照顧,我們坐不下來的,你看看有多少外緣侵擾啊,我們無始以來的成熟惡緣之中,真是熱惱,這個事情、那個事情,一百八十個人都牽動著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你拽過去了,也不知會被拽到什麼地方。但因爲安居這個願望清晰,佛菩薩的加持清晰,我們就輕松地坐下來了,避免了一個夏天的炎熱的侵害,這算一個最大的身體感知吧?我們不用扇子、電扇、空調什麼嘩嘩地吹,最起碼說是避避暑吧?這個福德是有的,對不對?將來這個道場要建成五百人的規模,如果五百人避避暑,是多大的規模啊?不用空調,省了多少電啊?爲國家創造了多少財富啊?那如果一千人?一千五百人?叁千人呢?即使是避避暑,也是福報。

  何等爲十。所謂一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

  恭敬心,還是放在頭一條。我遇到一個事情,現在還記憶猶新,有一個法師去給別人指導般舟行法,本來是很好一個家庭道場,大家走得很好,有的人拿出來房子,有的人提供飲食,大家全力以赴地爲行般舟而維持著這個家庭道場,可這個法師去了,鼻孔一朝天,一來就說,啊,給你們開個會,然後一、二、叁……,別人一看,這麼驕慢,算了,我們不行這個般舟了,什麼破般舟,我們不走了!房子的主人先說,你們要走般舟,需要有房費,一個月多少多少;接著供養飲食的菩薩說,哎呀,你們誰走般舟誰就自己帶飯菜吧;然後護關的人說,哎呀,我還得工作,照顧不了你們了。OK,這個道場就結束了,這個法師的指導就“圓滿”了。什麼圓滿了呢?驕慢。後來有幾個居士跟我說,某某法師怎麼這麼驕慢呢?我說,人不自知啊。可能是自己眼很高,很輕易地看到別人有很多不如法,鼻孔一朝天,把人一說,結果很好的行法道場,已經很多人走過的道場,就這樣解散了。

  所以,我們與人交流,要真誠、要尊重,如我給恒陽庵提的叁點——尊者、包容、交流,如果這叁點做得到,這個道場就健康了,就有意義;如果不交流,不尊重,也不包容,那就維護不下去,爲什麼呢?因爲大家不願意知道尊重、包容的內涵,不願意知道交流的基礎。世尊是個知恩必報者,成道後在那棵給他做伴的菩提樹下站了七日,注目菩提樹,一生感激心,說,凡我弟子,當禮敬此樹,何以故?因爲此樹與我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作不退增上緣啊。而這周邊的樹,都是我們成就道業的增上緣啊,我們能不能向它們七日禮敬呢?

  世尊在此段文字中給我們講解了如何與他人解說此叁昧?應當具足什麼樣的法則來與人解釋?如果我們在這個叁昧法中不願與人解釋,那我們心中有一個什麼樣的障礙呢?實際上在解說的時候,我們能走出自我意識的障礙、自我的局限,若能依法來解釋,自然隨順佛陀的教言,自他二利就能如實地現前。

  我慢會遮菩提心智的成熟,因爲恭敬心是一切法之本,也是菩提心智的根本,若沒有恭敬心,菩提心無以純熟,而若沒有菩提心,那一切法何以成就呢?所以,恭敬心是一切法之行法、求法、證法之首要。菩提心是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離不開的,而恭敬心是菩提心最外層的表現,如果沒有這個包裝、這層表現,菩提心是不完善、不真實的。在我們漢傳佛教的習法中,大家對恭敬心的熏陶、訓練,或說這種自我體驗就相對少一些。恭敬心並不是說要有一種委屈的恭敬表現,最主要是從內心引發出來的對法則的如實的尊重、如實的守護、如實的傳達,這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們中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中,實際也是圍繞著一個恭敬。恭敬心是一切衆生基本之需求,不論是貧是富,是凡是聖,是出家在家,學佛不學佛,相互尊重是最基礎的一個教育機製,我們對此認識不夠的話,後面九種法是很難相應的。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

  我們常說“上報四重恩”,師長恩、父母恩、國土恩,衆生恩、叁寶恩、出家還有檀那施主之恩……,這些恩,的確遍及在我們生活的每一時刻,養育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依正二報中處處時時都充實地表現著這些恩德的具體內容。如出家人的衣食,乃至所有用品皆來自于施主恩,而師長恩、佛恩、叁寶恩表現在教育、養育我們的法身慧命的機製上。對于在家菩薩們,這四重恩亦複清晰地存在著。

  行般舟一法,若心不知恩,則常會生種種不相應的心理狀態,因爲感恩心是一種十分調柔、謙順的心理,知恩報恩是佛教的一個首要課題,是佛法延續的一個必要守護。許多人說自己學佛沒有動力、修行上沒有動力;也有不少學佛人、出家人叁五年後就十分消沈于法則的實踐及守護,爲什麼?就是沒有知恩報恩心,如果真正了解了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那我們想證叁昧之願望是會十分迫切、十分真實地延續的。

  叁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

  不攀緣于高下,專行一法,深入實踐,以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親證,所以說“心無倚著”。現在的習法可能普遍存在一個大問題,就是朝叁暮四的心理狀態,即相互地攀比。世俗人攀比,有情可原,佛法中的攀比往往會自贊謗他,或者産生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或者妒忌,或者增上慢心,或是攀緣之心,種種這樣的心都會生起來,那我們那個踏實、如實修持的機會就會丟失在自己的現緣之中了。

  四者。除斷疑惑。及諸障礙。

  我們的障礙一般表現在叁個方面:煩惱障、業障,還有報障。報障是隨身俱來的,業障是在延續過程中不斷增強或減弱的,煩惱障亦複如是。大家還比較常說的兩種障是所知障與煩惱障。不論叁障說或二障說,其中,煩惱障令我們寂靜的心智不得安樂,所知障令我們無上的菩提心智不能隨順成就。在我們漢傳佛教這塊熱土上,所知障往往比煩惱障更爲熾盛,因爲涉獵的書籍、法門,或者人緣甚爲複雜,沒有篩選,泥沙俱下,因此遮障了許多習法…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現前叁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