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第五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十法、八法是世尊对交流、解说般舟三昧的一些基础要求。此法本中,世尊已具体、清晰地罗列了如何实践这个法则,如何具足成就这个法则,乃至说如何与他人交流的基础要求亦涉足到。在此,我们来看看十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当思惟彼无相想。

  “先思维彼无相想”,这是第一首要。在一切法的缘起中,若不以法无自性作为缘起,那么此人修外道知见,此人行外道法,不能于世尊菩提教言中证菩提分。为什么?这是我们学习佛法与外道知见的一个根本差别,比如在边见中、对立见中,是不会思维无相的,一思维就会产生断灭、顽空此类邪见。此“无相想”,实是无染想、无著想,亦是无自性想之善巧。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因为了无诸相可得,无对法可生,慢心不可得,卑贱之心亦会丢失,平等心智自然纯熟,于是见佛不难,如净水照物,自然是不难。但末世之中,多于骄慢,蔽塞人心啊。

  贤护。除慢高已。心意泰然。

  何以故?平等安泰,心自明了。骄慢邪见蔽杀有情,很快就把人的道德、善根杀掉了,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菩萨们比较令人遗憾的就是丢失了现下对自、对他的尊重,丢失了如实的恭敬、远离戏论的恭敬。有的人把尊重当成一个戏论,当成一个不实之物了,这就丢失了当下的珍宝,即当下所有依正二报的广大利益。若恭敬心中如实地尊重、平等地守护,现下就为珍宝!这是一剂防腐的药啊,不恭敬就是腐朽,而这味药能使腐朽之物化作珍宝,不离刹那,不离当体。诸位善知识,我们与人交往、与人共住、与人同参、与人施教,乃至向人求教,若不以恭敬真诚之心,此人不得成就,这是珍宝所在。

  远离众相。

  即所谓清净平等的心智,这是大摩尼宝存放之处。清净平等,能促生一切功德。

  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

  在与人宣说此三昧时,若有人相、我相、众生相,若有骄慢,此法难以交流。以前我接触过许多没有学习这个法则,以及对这个法有疑惑的人,因为见一些走过般舟的人的骄慢心、自大心之后,而生起疑悔,当然也有的是此类众生自身的骄慢、嫉妒心产生的自我障碍。当这两种问题成熟的时候,就产生谤法、疑法,乃至说遇法而不愿意行、不愿意了知的这样一个恶性后果。因此,我们观众相无相、远离骄慢、心生真诚平等,这样与人交流三昧是有意义的,别人就会感觉到亲切、可爱、真实,相应故;若以骄慢心与人交流这个法则,实是伤害世间、欺辱世间、欺辱他类有情,因为大家本具诸佛同等的功德,只是说在起用方面有异,你何以骄慢呢?这是宣说此三昧时十分重要,也是首要的一个条件。

  记得第一届般舟法会将要召开之时,许多人问我设供的问题,我说现前的一切大众都有资格供养诸佛、赞叹此法则,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接受这个供养,如果说假我这个人的因缘来接住这个供养回施给三宝、回施给法则,我是愿意的,作这样一个使者、仆人,我作得,但若是说供养我,则要不得。后来就做了一个供养法会,大家以种种物质的供养、礼赞的供养、念诵的供养来赞叹此法则的住世与传播,来赞叹诸佛世尊的慈悲与威德,我们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应受人供养的东西。若我们当中有亲证三昧,三摩波地如实安住的人,我一定极力推荐大家去供养他,何以故呢?缘此成就者,即得善巧,即很容易契入三昧。

  在这个法则中,为什么我们不敢迈大步子呢?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此时代人的善根福德不具、法缘不具,若是轻易地广泛传播,就会给人带来谤法、疑法的恶性机制。所以,现在以这种一日一夜的行持为主,这样逐步相续、成熟,能令人的身心有所依止,于法则有所依止,有进趣的善巧,这样会利益很多人、天,乃至说世间不可思议的有情。若我们有浮躁的、不相应的、贡高的东西,即有言不符实的法则,那就会危害这个法,遮这个法,甚至毁灭这个法本的住世。所以,对于此法,若不依经教、不依历代成就善知识所传播的法则,我们是很难把它如实地传播下来的,亏得我们有这样的经典来依止、来了解应如何交流。

  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

  诸法性本空、无有尘染、无有一法可成,与这样的心智不相应者,是为诤心。若人证得无诤三昧,于一切世间皆作包容,平等守护,何以故?心智无挂碍故、无对待故。阿弥陀佛因地是以无诤三昧作根本守护,归结其三个根本誓愿之根,就是无诤,就是所谓空、无染、无著、平等一味。此三昧不离一切有情的当体,你说:“我运用的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染著种种颠倒知见,这跟三昧有什么关系呢”?当体即是,就是你识不得,你错认自己现前的业相,实不知此业相实无所得,是幻缘所生,若用智慧门来观察,是如梦如幻,现前成熟,缘灭就灭,了无所得啊;若用本质来视,其幻缘生起,即是三昧生起。

  抉择此处者甚稀少!那怎么办呢?就先以无诤来感动此类有情。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誓愿中,是以无诤作为清净相守,或说为清净缘起的,顺性发起广大善巧誓愿,欲度脱一切众生,成就菩提,或说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此“乐”,是法性之信顺者因真实相应故,而得的广大安乐与不可思议之智;而若不相应,则产生种种摩擦、对待、伤害,所以说逆性则多诸伤害,这些伤害实在是无益的。诸佛如来不过是法性寂灭海中的庄严相、真实相、威德相、具足相,令人期盼、向往,如此而已。而我们凡夫羸劣的、卑贱的、让人痛苦的相,实在不过是琐碎的、扭曲的、变异的、迷失的相,但还是不离寂灭海,未有离法性。所以,未有刹那因缘,未有一有情能离法性真如海啊。这是真实不虚的。阿弥陀佛亲证这样一个无诤的心智,所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决定一切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何以故?心智如是,威德如是,本质如是,愿力如是,摄众生穷于未来孜孜不舍如是啊。因为其自性发心真实相应,真实成就,无所畏惧,乃至未来际面对无量的众生,无所畏惧,对于再顽愚的有情,也是无所畏惧,令其度脱,所以作广大清净教言狮子吼,威伏一切世间有情,现大威德,穷于金刚际,彻度无间相,予一切众生得究竟利益。这个利益,是世尊守护此根本誓愿所引发的一切凡圣不可思议的利益,若思议,你很难相应,因为无以契合。

  “即谤于空。名为诤也”,以前接触到阿弥陀佛因地三个愿的时候,我说怎么世间人宣传的阿弥陀佛教言与这三个誓愿都是违背的呢?举一个誓愿,不说誓愿的具体内容,只说其表相,阿弥陀佛立的一个誓愿是广习一切法、利一切众,其三昧耶誓愿的名字不是这样,但内容是这样,即要习一切法则,不论是佛法,还是外道,要利一切众,不论是蜎飞蠕动,乃至愚痴有情,乃至谤灭佛法者,阿弥陀佛世尊皆以威德力摄护,即无畏威德力,无对待威德力,无诤威德力,顺用法性、彻底了知一切诸相非相之威德力。所以谤疑者,亦不得谤疑之真实之业,何以故?阿弥陀佛彻底摧毁了这种虚假、变幻无常的相,他在一切众生无量寿、无量光心智这个根本法则上抉择了。若不以一个根本法则来抉择,那九界众生还是九界,何以故?大家安立在自己的业相中,不能自拔,以为业为实,以为业为真,以为业为守护。这样怎么能饶益十方呢?善导大师也讲“专复专”,但这个“专复专”的后面是指一法深入之方便,非是谤他法、疑他法,非是不利他类有情,非是排斥他类有情!绝对不是这样的,而只是说初学、欲得此利益者,应“专复专”。那些利益现前者、随顺佛誓愿者,是“专复专”之功德现前者,他们就不会说排斥哪一类、向往哪一类、守护哪一类,若有亲有疏,怎么与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得以相应呢?所以,无诤甚为重要。在净土法门的修行中,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用心的方法,就把净土法门变成一种等死的法门、趋死的法门,或者说是狭隘的、卑劣的法门,因此许多人不愿意习这个法,再谈般舟三昧,就更感觉“那是圣人的事”了。而我们从这个经典看,世尊自始至终宣化的都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应爱乐此法、求证此法、广宣此法、读诵经教、亲证利益,处处如是宣化,没有哪段文字说这是哪一类的圣人才能行的法。

  我们是不应与别人诤,本来世间是无诤的,本来世间是无对待的,出世入世中,对待法是凡夫所择取,如果我们择取这个“诤”,那就会堕入凡夫类心智,就会在凡夫业缘中流转。我们不能妄认为谁凡谁圣,凡圣无位啊,你说:“我这无明迷失、愚痴颠倒业是不是凡呢”?是,但你不能强执这个业,这个位也不能说是属于你的,只是这种业相相续,而业相无我啊。善知识们,我们认识不到业相无我的时候,就会认为名字我、无常我、业相我、烦恼我、习气我、男女我、色身我,这些“我”都会坏掉的,都是在无我法中表露的一种因缘相罢了,若认此为我,那真是错认了一个法则,流转无穷啊。

  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如果与人诤论,则很难交流这个法则。别人赞也好、谤也好,再恶劣的说法,我们也不能去有对待,何以故?事相无我,你何以染著呢?法则是无人相、无我相的,我们顺应法则,就可以成就,但若顺应人、我,则背道而驰,举个例子,比如长江两岸有许多池水、湖水,此湖水可能说彼湖水“非长江水”,而彼水说此水“也非长江水”,因此,如果我们要说一个法则的时候,就说这个法则,大家随顺这个法则、归到这个法则里面,就会被此法载负,得到利益,而法则之外的话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我们说以人我是非,就会蒙蔽一个法…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