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叁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叁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無有生,以無自性空故,方能隨緣成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無有生,以無自體故,無有生相,既無有生,亦無有滅。

  要解釋這些理論很麻煩,這些理論都是高度的邏輯思考論辯,透過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體的道理,真正了解透徹、明心見性了,就見道了,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眼開明、豁然開朗。因爲理就是事,事也就是功夫。換言之,理就是學問;學問就是功夫,功夫也就是學問。

  現在繼續申訴理由。“何者”,什麼理由?

  “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無有生”,一個實在的東西就不能化生其他的東西,由于它是空靈的,不是死的,所以能化生一切。

  “以無自性空故”,因爲任何東西都無自性,這句話是嚴重的問題。唯識學經常提到“無自性”,一般研究佛學的就搞錯了!認爲禅宗或其他般若經典,講“自性”都是錯的。佛經講“無自性”,怎麼又有一個“自性”呢?這是中國文字古代翻譯辭彙不夠的毛病。“無自性”是說一切法沒有自己永恒存在的性能或性質。譬如毛巾無自性,它是由于因緣而生,當毛巾製成成品那一天,就是毀壞的開始,毛巾沒有固定的自性,不可能在幾萬億年以後還是毛巾,它一定要變去。所以說一切法本身沒有自性,沒有自己永遠存在的性質。“無自性”指的是這種無自性,與明心見性的“自性”——見性不見性的詞不相幹。可是後世許多著作把不相幹的關系,一看到“無自性”就扯到“見性”上了!如果要扯的話,光拿一個性字就有得扯呢!此即說明,研究佛學要有絕對智慧的頭腦,而且絕對要注重邏輯推理的清楚。當然,讀佛經更要非常淵博,叁藏十二部融通後,還要正思惟、去參透。

  空與有的奧秘

  所以說:“一切法以無自性空故,方能隨緣成諸幻有”,譬如毛巾因沒有固定的性質,才能隨緣,隨什麼緣?現在有人需要一條帶子救命,找不到帶子,用剪刀把毛巾裁成幾段結成帶子,這條毛巾不叫毛巾,而叫帶子,它隨緣成諸幻有,這條帶子是假借毛巾、剪刀、人工剪接等因緣變化而成。諸法如此,人也如此,爲什麼?無有生。當嬰兒一出娘胎“哇”一聲,大家高興地說好,男孩子,實際上好嗎?今天第一天生,換言之,今天就開始死亡,明天死一點,後天又死一點,如果活一百年,剛好死一百歲,最後由有歸到沒有,它無自性,不能永恒存在。

  我們這個生命存在,也是隨緣成諸幻有。我們一般人的緣是什麼?每天白米飯、面包、青菜、蘿蔔、牛肉、豆腐、魚加進去,然後新陳代謝,維系此生。有些人頭發變化一點花樣,嘴巴抹點口紅,再換些衣服,幻有成這麼一個人。把外緣一脫,像我,再把皮、肉一剝,就變成白骨,一副骷髅。一切法成諸幻有。

  那麼,照上面所說,一切法就空了嗎?本來沒有,何有空來?

  “一切法是空者,亦無有生”,空就是空的嘛,永遠不會變出個什麼來!我們到殡儀館天天看到哭哭啼啼地擡進去,再過兩天,婦産科醫院一個一個抱出來。空,就不會再生;卻又再生。“以無自體故,無有生相”,因爲它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體存在,萬有只是一種虛幻的現象而已!所以叫“無有生相”,生而不生,生了以後沒有了!開天辟地到現在,我們講五千年曆史太少了,不曉得幾百萬億年,生了多少人。它不存在。現在生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在這裏也在做客人,做了幾十年再見了!不過走得沒那麼痛快,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還舍不得再見,最後哦……幾聲歎息!拉倒!本來沒有,“無有生相”。

  “既無有生,亦無有滅”,一切本來無生,生而不生。所以死亡、滅,也是不滅,生生不已!中國文化從生生不已這一頭看,永遠看到它是生出來的。我常講,只有中國文化從生生不已的立場看生命,它永遠站在婦産科醫院門口看;其他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性文化,永遠站在殡儀館門口看,可憐啊!悲痛啊!完了啊!站在婦産科門口看,有什麼可憐!又出來一個,男的、女的,忙得很。這兩者所站立場不同,看法兩樣。實際上,從這兩頭看的都落邊見。形而上本體是中觀,既非生又非有,能生能有,反正就是亂忙一氣。那個本來無生也無有,比方像天空一樣,太陽落下叫夜晚,傷心人看到夜色非常悲哀,高興的人看到夜景很美。夜晚與白天,只是兩種不同的現象,與虛空不相幹。夜晚是虛空,白天也是虛空。

  如論偈雲,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滅,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滅,但隨心現,畢竟無生。

  後世悟道證道的大師著論說,“果”,果位,修行證果難,學佛修行要求證果,得到成果。比如念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後世叫淨土宗,實則念佛包括十方叁世諸佛。後世所講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現生活著有成果,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至于死後,起碼要能往生西方,其中階級很多。西方極樂世界九品九生。那麼,生西方就算得果位嗎?也算一個果,蘋果是果、芒果也是果、庵摩羅果也是果,西瓜是果、南瓜是果、冬瓜也是果。真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果,要八地以上不退轉,甚至阿彌陀佛也是果,最後花開見佛,自己與阿彌陀佛一樣成佛,證得大果。拿淨土宗來講,學佛要求成果,當然做人也求成果,例如讀書求學,畢業拿張文憑,辛苦多年不過一張紙,這個成果叫可惜憐哉!果也是虛空,但是虛空又是真的。果是不生不滅的,證到了不生不滅那個果,你就就了!學佛的目的如此。因爲果不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的存在不是那生生滅滅的現象,所以不生也不滅。

  “果不空,不生”,反面理論,佛法的果的本身就是空,因爲空,所以不生也不滅,所以叫“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因爲果本身的體就是空,這個空不是虛空的空,虛空也有形相,眼睛所見太空有形相。佛法所講形而上的空,無形相可得,不生也不滅。講了半天理論,最後怎麼辦?假使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我們跟他老人家說:老師啊!您說的理我都懂,那您叫我怎麼辦呢?說了半天都是您說的對,四面八方,我怎麼說怎麼不對,都給您駁完了,怎麼求證呢?

  業隨心現

  “但隨心現,畢竟無生”一切唯心,此即《楞嚴經》佛所提出幾句重要的話。研究科學、哲學或各種宗教的要注意!《楞嚴經》第四卷中間,講物質世界構成與精神世界關聯,也就是心物一元論的地方,有幾句話: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佛在《楞嚴經》所說的這幾句話,正好說明“但隨心現,畢竟無生”。這是佛法“唯心”的基本道理。這個“心”不是西方哲學所講唯心的心。西方哲學所翻譯的唯心,是把意識思想的心當成本體的心。佛法“畢竟唯心”,是本體形而上的那個東西。例如《楞嚴經》所言“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比方一個空空洞洞的房間,沒有任何人、物,每個進來的人都有不同的觀念。某人進來說可以放電影,某人進來說可以打跆拳,畫家一進來說可以擺兩張桌子畫畫,我們這一班人說,這地方好,可以打坐,有人說念佛好,各人不同,隨一切衆生的心。同樣一個空間,隨個人觀念、需要不同而有不同作用。等于一塊布,不做抹布做襯衫,頭痛的正好做包頭。一切東西隨衆生的心,這個心講的是現有意識的心,不是本體的心。“應”,感應,就是現代科學的話,電感交流。“知”,知道,每個人知識範圍的力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等于方才比方的這個房間,有人進來說太大了,隔成叁間就好了,一間當睡房,一間當書房,一間當客廳。有人說太小了,隔兩間就夠用了,我要擺一套什麼東西。每個人心量不同,認識有別,此謂“循業發現”。由于個人心念業力不同,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你看某人難看得很,有人看卻漂亮極了。到百貨公司一看就懂得佛法,買成衣的人東挑西挑,這一件不好,那一件不好,結果不好的都選走了。“循業發現”。等于鄉下人喜歡拜拜,買豬肉拜豬頭,肉攤最後只剩下一個臭豬頭,我小時候看到這個場面,跟老板熟,問老板豬頭賣得出去嗎?他說少爺你不要擔心,等一下就賣出去,我問怎麼呢?他說臭豬頭有爛鼻子的菩薩吃,他聞不到臭味的!哈,我那時聽了好好笑,臭豬頭有爛鼻子的菩薩吃,拿去拜拜,不曉得哪個菩薩的鼻子是爛的?這個道理簡單明了,就是“循業發現”。

  所以,有些青年男女同學說不結婚,要修道,我聽了只好笑!這叫沒有碰到冤家,碰到冤家自己都昏了頭,老師在後面叫回來打坐,他說等一等,過二十年再回來,好多朋友跟我講過,我告訴他,好吧,我會等你,因爲我想不死慢慢等,這就叫“循業發現”。

  大家注意這幾句話:“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在古書莊子只用一句話就把這幾句話的意思表達完了!、

  “萬竅怒號”。臺風本身沒有聲音,碰到東西才發出聲音,觸物大則音大,觸物小則音小,風本身無聲。不過有人說曠野有聲音,非也!因曠野有泥沙灰塵,積聚多即發出聲音,真空地帶沒有風當然沒有聲音。所以莊子說“萬竅怒號”,竅即有洞之處,這些聲音從哪裏來?“閑即自取”。大洞接受風力大,聲音大。小洞本身力量小,發出的聲音就小。莊子早悟此理,都是自己的搞的毛病。一切衆生煩惱哪裏來?大家打坐不是要去煩惱嗎?修道打坐最怕妄想煩惱,妄想是你去除得掉的嗎?妄想我給你,你去得掉,佛給你,你也去得掉,任何人給你妄想,你都去得掉,爲什麼妄想去不掉?因爲你自己找的,自找煩惱,自己給自己去掉,所以統統是“閑即自取”。聽到臺風來嚇死了!仿佛天地發脾氣,哪有個上帝、如來在發脾氣?都是“閑即自取”,此即《楞嚴經》所言“循業發現”,業力全是個人自己所造。

  接著他又引用《楞嚴經》。

  如首楞嚴經雲,佛言,善男子…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