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啊,你怎麼能見呢?所以心不自見,佛立現前,明得自心,知自心淨故,得見諸佛。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長行後面是偈頌,這是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典的常規格式。偈頌是以比較簡潔的語言重宣此義,令我等心智明亮。
汝等當住佛法中 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進除睡蓋 叁月不坐唯經行
現在國內的許多般舟行法中,有的是有拜、有坐的,冠以“般舟”之名,但它是一種變形的般舟行法。如果依經教來說,應是“常立叁昧”,即常經行不懈,勿坐勿臥,這是般舟叁昧行法的一個具體要求。
有人說,不讓坐一坐挺殘酷的,可以讓他休息休息啊。過去在般舟行法道中有吊帶,可以拽著站叁、五分鍾,所謂不是休息的休息,因爲不能暗示自己休息,可以暫停一下。有時,一個暗示心,就會産生休息的結果,就會長時間地昏沈與迷失。所以,身體到極致的時候,可以在轉身處吊一下,緩沖一下身體的脫虛,但是不能暗示休息。
這個行法就是以不休息爲准則,恰恰我們人類在休息這個問題上是不敢逾越的。休息,是我們的思議對待心智中産生的對勞苦的調整,也就是對待的調整過程;無休息,是一個不造作的、安分的、本分的狀態。所以,在般舟行法交流中,談的最多的就是休息與煩惱所造成的東西,一個是所謂的煩惱,即因爲餓了、累了、困了這種不能自製而造成的苦惱,再一個就是所謂的休息的暗示,比如對自己說:“哎呀,別人不在了,我休息一下”,這實在是自欺欺他。這個“欺”,就是說你影響了自己般舟行法的真實利益,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個利益,你浪費了自己的時光。但我們凡夫心智中一般難以抉擇,一到不休息這個對方,會心生畏懼,因爲長時間的勤苦造作與休息是一個對待,所以要此人不休息,甚難。但實際上,往往我們真正抉擇一個事情的時候,是可以沒有休息這個知見的。休息是一種知見啊,是一種對待知見的自我蒙蔽,也是常人思維心智中産生的平衡自我心理的方法罷了,它是不實的,因爲一切法無有自性,那休息法中何以有自性呢?
食時廣說而施他 宣揚諸佛無比法
我們在如法行持中,所謂如法,就是在自己舉心動念的每一時刻,乃至飲食之時,亦莫荒廢于法則。現在即使在課間十分鍾休息中,很多人都要放逸一下,如何放逸呢?散壞自己學佛的維系、學法的維系,馬上就閑談去了,談不相幹的話,東長西短馬上就出來了。就這十分鍾的時間都要見縫插針,投身于世俗,投身于雜緣,那況且我們下去呢?以前我遇到一些出家師父,或居士,修法期間,逮著時間就睡,我問爲什麼要這樣睡呢?他說沒有休息過來啊。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在睡覺上了,但能不能休息過來呢?不過是一種心理的暗示與平衡罷了,若這樣真能休息過來,那我們睡他一萬年!但這樣真是有意義嗎?諸位善知識啊,不能自欺啊。
不求名聞及利養 無所著故得此禅
“不求名聞及利養”,在般舟行法中,名聞利養是極大危害之心啊,在此處墮落、受傷害的情況還是比較容易産生的,因爲什麼呢?此法猛利、有渲染力,稍不注意,慢心、驕心生起,就會危害自他;但若是利他之心,非爲利養者,則身心調柔,具足悲智。
“無所著故得此禅”,這個法的利益實在是寂滅心智中流出來的光明與善巧。
莫生嫉妒及瞋恚 當思解脫諸欲心
樂此叁昧求住者 勤念無懈爾乃得
金色百福莊嚴相 端正圓滿若華榮
這是比喻世尊之相。
世間樂見光明體 常睹諸佛在現前
念佛相好,是爲觀相修持的方便。以前我隨一些善知識學過這樣的方法,很容易見佛相,很容易,極爲容易!但許多修法者卻認爲極難,不知道爲什麼?是概念上的問題?還是知見上的問題?還是因緣上的問題呢?比如欲觀如來相,你磕一百零八個頭,其相就會現前的,只要你是恭敬地、始終一如地、相續地來禮拜。不相信我們可以下去做一個試驗,對著比較如法的、莊嚴的像,你如實地去禮拜、贊美,也就是說在禮拜之時,心中是出贊美之語的,乃至口說亦可,拜阿彌陀佛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可,拜藥師佛、念藥師佛,拜什麼佛、念什麼佛,只要你貫穿于始終,若四十九遍、二十一遍,乃至七遍,若精勤者、守護者,亦令得見。此“得見”,若觀不觀,即以得見啊。
見佛不難,就同我們見其他物是一樣的,事物皆因心而現,其他的容易得見,爲什麼見佛就不容易得見呢?我們心中有懼怕,心中有距離,心中有不相續啊。大家下去真是可以試驗的,找一個你最歡喜的佛像,在一個單一的環境中,相續地一百零八拜,你認真地去禮拜他、贊美他、供養他,可以去做的。我遇到很多人說:“哎呀,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了,一次佛都沒有見”,你一點兒鼓勵心都沒有,一點兒相續心都沒有,一點兒贊美心都沒有!怎麼能得見得用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不贊我,也不謗我,我若見佛的妙相、見佛的功德加持處,絕對是不惜任何東西來供養的,我最窮的時候,真是把能穿的衣服都脫下來供養了,這個地方不是虛假之說,絕對沒有任何的遲疑!這不是善根不善根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樣喜悅的、向往的、守護、供養的心智呢?若沒這個心智,你怎麼見佛呢?如果你見佛還要掂量掂量:我供養你合算不合算?我拜你合算不合算?你怎麼能見佛呢?
見佛不難,唯心所現,心虔誠者、相續者,一定得見的。這不是什麼高明話,如前面宣化的文字,心不可自見,所以如來是我心啊,何以故呢?心作心是。那我們爲什麼能見衆生相,不能見佛相呢?實際哪一個衆生相不是佛相呢?我們見的所有相與佛相又有何異呢?唯心所現,沒有一點差別!但我們能見衆生相,爲什麼不能見佛相呢?能見種種雜穢相、染著相、顛倒相,爲什麼不能見佛相呢?諸位善知識,一定要鼓勵自己啊,在此處做一個法則實踐。你若不實踐,多聽他人講,總不相應!
以前有一次我說,今天晚上我念觀世音菩薩,若不得見,我就跳樓了。就是逼自己一把,爲什麼呢?我現在惡報成熟了,不見觀世音菩薩消除不了這個業緣,要麼去死掉,要麼就見觀音。就這樣一口氣念了兩個小時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就垂機現相了。不是說我什麼,就是用法猛利,如果你心智中沒有那種渴望,怎麼能相見呢?我說的例子不是一個法則,是你一定要鼓勵自己啊,不要有後路!你若有後路,怎麼能相見呢?你有後路,你相見的就是自己現前的雜緣、雜業。現在學佛人的後路太多了,不僅是一條後路,可能有八百條後路吧。那是不能相見的。于法不生決定啊。給大家說這些,不是鼓勵大家象我那樣做的,是給大家作一個案例,實在是無實質意義的,我也沒有自誇的願望,那也沒有意義,因爲人人做人人做得到的,人做人者是的,法則是平等的、真實的。
往古諸佛及將來 現在一切人中勝
汝等一心恭敬禮 亦常專念修供養
禮拜、供養,甚爲重要!此供養不是說嘴說,是從心地生起的向往與意樂!有人說,我這個人貪財吝啬,想見佛,行不行呢?一定是不行的!你有所保留啊,即業相保留,那你常見自己的業相,不見諸佛清淨妙色身相、具德身相。經常聽一些菩薩說,哎呀,別人說見佛、見菩薩什麼的,我這天天拜佛、念佛,怎麼就不見呢?首先就是沒有恭敬心。這句話本身就沒有恭敬心!因爲什麼呢?你若真正付出了這種恭敬,根本不說這樣的話,你會尊重自己的心,若見、不見,恭敬心已經是實了,恭敬心是沒有對待的付出啊,你怎麼會考究這個回報呢?所以,喪失恭敬心,多被功利所蒙蔽。
汝若供養彼諸佛 應以華香及塗香
慧施美食起淨心 證此叁昧殊非難
世尊在這裏告訴我們:非是難事。因爲你虔誠地、調柔地、相續地贊美、供養、觀察、隨順,在此之時,不見諸佛,佛已知見,何以故呢?心智調柔、恭敬、供養故,心智自得調柔利益啊,雖未見佛,見佛利益已令現前!你不假求回報就行了。有人說,我在這個禮拜、贊歎、贊美之外,有欲求見佛這個心,行不行呢?那就一提起來就放下,就如實地供養、贊歎、隨順,這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磕了兩個頭就說,佛!你怎麼不現前啊?你這是給誰講啊?講什麼條件啊?拿些花瓣往那兒一扔,還是別人買給你的,你認爲自己就能見佛啦?你有一分真正的真誠心嗎?什麼叫真誠?無對待心智中生起。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講,若念佛人,見、不見者,鹹知佛恩。不見佛,也是佛恩,見佛,亦是佛恩,此處是爲恭敬心、真實心、相續心啊。你若沒有這樣的心,象做買賣一樣時時刻刻計算得失,你怎麼能見佛?染汙心自我蒙蔽啊。
諸佛塔前作衆樂 螺鼓钲铎諸妙音
歡喜踴躍難稱量 必當成就此叁昧
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真正意樂供養嗎?功課都不願意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說,趕緊念完吧;贊佛磕幾個頭就感覺累了、累了,不要磕了,那你怎麼能見佛呢?你贊的是自己的身心安樂吧?你贊佛嗎?你養育的是自己的感知吧?你是願意見佛嗎?你真是不顧生命地去見佛嗎?不顧自己的業緣去見佛嗎?
我遇到的一些善知識修佛法,真是勇猛者啊,見佛對他們真是沒有難事的。切莫懈怠與放逸啊,更不要不相續。我們漢地人習法有個大毛病就是不相續,例如殿前修法,下去不修法;下去修法,到殿堂裏就不修了;晚上很勤奮,白天到殿堂裏就睡覺;下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上殿了就沒有人,這樣的修行能見佛嗎?是在修自我、自大罷了,怎麼能見佛呢?佛在何處啊?何以相續啊?所以,在修法中,我們一定要善于認知、善于觀察。
現在在般舟行法中出現的違緣就在此處,心裏想的是:“我要修法!道場我不管”!道場是幹什麼的?對道場,你付出一點愛惜,他付出一點愛惜,那在這個地方修法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愛惜這個道場,卻要在這兒修法,你怎麼修法呢?你此心就沒法修法。此心是什麼心呢?綠色?綠色是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把虔誠心、恭敬心拿得出來,然後再做大家的事、道場的事、自己的事,那都在修行!若沒有恭敬心、虔誠心,你自己在下面修,培養我慢,在上面修,行放逸懈怠,怎麼能成就呢?虛假的承事,怎麼能成就呢?諸位善知識啊,此處要認得真、識得真、用得真啊!
勸造尊像無比身 彩畫莊嚴具足相
金色光大無瑕垢 證此叁昧良非難
各各常念修法施 清持禁戒及多聞
精勤勇猛除懈怠 得此叁昧終不久
現在在我們漢地,修法的相續與勇猛真是困難。往往說自己想得這個利益、那個利益,卻就是舍不下自己那些身心世界與感知,很多人就是爲了安逸而修法、爲了名譽而修法,那怎麼能得到諸佛不可思議的廣大善巧與功德,即無我的善巧與功德、悲智的善巧與功德呢?不論修法、學習,做什麼就是爲了這個“我”字啊,改頭換面沒有離開“我”,那你怎麼能成就呢?
不應他所懷毒心 亦舍世間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 叁昧豈遠在現前
于法師所常隨喜 尊重恭敬等如來
莫生輕慢與悭貪 喜心供養除嫉妒
無量諸佛共稱揚 汝但勤求自當得
這不是他人之事啊,我們數自家的珍寶,就是精勤于法。若爲法捐軀者,我們這個色身有意義,若不然這個身就是在造業啊。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業,如《普賢行願品》所講,若是有形色,法界難容[2],世間難容,難道還不夠多嗎?
世尊鄭重演說斯 爲修如是妙法故
所以,世尊鄭重地給我們宣化這樣難得難聞的法則,以令我等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易得!說如實之教,令衆生得以運用,所以,于難聞之法中得以聽聞,于難得之法得以易得之效益,實是諸佛出世之本懷啊。
“爲修如是妙法故”,世尊鄭重地宣說此教化,究其目的還是勸修于現緣有情,那我們這個學習,亦複如是,別無他意,若不然我們學來學去,勤苦上下,大家浪費時光,實在是于己于他皆無益啊,那就應該忏悔的。
[1]指的是在恒陽庵做建築的工人。
[2]見《普賢行願品》:“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叁昧行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