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
我們繼續來用文字印契心地,切莫作他用。經典,的確是洗滌我們心中黑暗的大光明藏,是洗滌我們心中毒素的甘露,也的確是我們最好、最直接的心地印契法則,是指導我們人生健康、完善、進趣完善、成就完善、安住完善的一個最恰當、最得力的法則。經典,是我們心地中湧出的一種最智慧、最慈悲、最善巧的言說,是從每一個衆生最善巧、最慈悲、最嚴謹的那個心智中流出來的美妙音聲,非是他說,不過是佛來宣化,諸大菩薩善知識把它聚集出來,我們再來用它引導、印契自心,如此地心心相應,如此地燈燈相傳,絕對無有絲毫增減,它是真實的、真實不可思議的,的確能饒益世間有情。若如實來洗滌心垢,點燃智慧之燈,運用慈悲方便,照亮世間,那我們學習經典的人也就如佛、菩薩、智者一樣地安住于這個世間;若不如實,我們就是以愚癡的知見、愚癡的業,相續的業流去沈淪于無窮的生死海中,不能自拔。
我們學習的目的,也就是印契自心,直出生死,不假方便!生死本不可得,衆生的妄自造作,建立生死虛妄業及業相續故,令我們沈淪,無有出離。我們現在用這個法則、經典、教言來真實地、不增減地印契、認識自心,那也就是直出生死!此處沒有什麼畏懼。往往畏懼就是分別心的蒙蔽,或者是執著的蒙蔽,如蒙蔽于高低、大小、善惡、是非、凡聖,以及“我”以前的所有行爲作業,從而背上沈重的曆史包袱,蒙蔽上深厚的無始以來的染習,自己難以自拔,如同陷進沼澤地一樣。那我們如何走出呢?就需要借助經教,尤其是在佛前佛後之時,下一世尊尚未誕生應世,上一世尊已經取滅,但有遺教影響我等。我們如何來尊重此遺教呢?師師相承地遺教、不增減地遺教,這樣能令我們導歸心智,而遠離外道知見的毒害,或者說不正知見的毒害。如實地知自心,非是他法,非有他來,亦無來去。善惡沒有來去,凡聖法則亦無來去,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擇用即現前,心作心即是,此處莫作他緣,法則的確就這麼簡單、明快!佛法是無多指的,故意把佛法搞得很深奧、很玄妙、很遙遠,是不相應的事情,但若把佛法搞得很卑劣、輕賤,也是不相應的。所以,我們用這種莊重、認真的形式,來激勵自心的尊重與尊重的守護,也就是法則與法則的印契。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
此科判是爲了令大家認識這段文字的要點所在,所謂綱舉目張,這個“目”能令我們清晰得見文字的實際內容。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此叁昧者。當應于彼說法師所。生諸佛想。
諸佛功德具施一人,實是善巧觀察,亦是透過,或借助師之因緣,回歸到諸佛清淨圓滿教化的根本上來,這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啓發與教育,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引導。此引導是依法不依人的,何以故呢?世尊在此處說得十分清晰,“應于彼說法師所。生諸佛想”,諸佛者,具悲,具智,具方便,以令一切衆生入佛知見,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諸佛唯一的正因。
我們都知道,在一切外道教言的守護中,皆是有一個上帝,有一個什麼主,有一個創造人類的大力者,佛教不如是宣化,佛教說“一切衆生皆能成佛”,或者“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說衆生本來是佛,衆生迷茫故,所以建立種種法則,以導引我們真正抉擇這個正知見。《圓覺經》中宣化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于是就有菩薩就問啊,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那諸佛如來何以再生倒見,淪墮衆生呢?這是我們一切衆生所疑惑之處,爲諸佛所親證。對于所有功德在諸佛處不增,在凡夫處不減,這樣所謂的“佛性”,或說這樣的法則,我們就多産生疑惑,所謂疑惑者,是我們無始以來分別執著妄想心所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分別執著造就的善惡法則所帶來的感知差別、業報差別,所産生的所謂“事實業相”,即我們大家現在能看得到、感知得到的業相,結果會令有情沈淪、背負自心。
于師所生諸佛想,對此我們要認定諸佛何以出世,何以施教,何以利生?所以《法華經》中,世尊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這是一錘定音,確定諸佛出世之真實的目的是爲利世間故,爲饒益有情故,爲令衆生回入一切諸佛本位故。這裏會令衆生生叁種疑惑,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令衆生生疑惑,說“諸佛如來唯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大家還會疑惑,生疑惑之時,恰好學習佛法。
起尊重心。勿生憍慢。
一切凡夫心中,皆認爲自身所作諸業是如實的、自己所見是如實的、自己的感知是如實的,即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自己的作業是正確的,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夫心。諸佛菩薩心中,無一法可成,無一法可立,利益世間而無爲、無染、無著!如觀世音菩薩大悲的願望,若以什麼身得度,此菩薩即應現什麼身,此中無對錯善惡宣化,但爲令衆生得以度脫,成就菩提。我們平時很多出家在家學佛者的舉心動念是什麼呢?第一感覺就是“我正確”,第二感覺是“別人錯”,第叁感覺就是“要說服別人”!把我的“正確知見”告訴別人,這是跟佛法了不相幹!我們可以下面去觀察一下,皆是以自力征服他人,實在是無意義的!諸佛菩薩出世,皆爲導引衆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善知識們啊,我們要善于對比自己與諸佛菩薩無有差別的差別!此“無有差別的差別”,是不是我們自己強執造就出來的?
所以,“起尊重心,勿生驕慢”,此驕慢就是因爲你“正確”才出現的,你認爲自己十分正確,才十分驕慢!認爲自己十分福德,你十分驕慢!許多不學佛的在家人跟我說,現在學佛的人看不得,太驕慢!的確讓人感到驕慢,也就是說以自己所學指責于他人,認爲他人沒有習法,認爲他人沒有善根,認爲他人迷失,結果就是驕慢語,不是利于他人之語。佛說攝衆生之“四攝”——同事、愛語、布施、饒益。同事,不說別人的好壞;愛語,是關心、利益對方的;布施,需要無畏者,布施以無畏,需要財者,布施以財,需要法則,予以法則,令其安樂,進趣菩提道業;然後就是真實饒益的功德。因此對于區別是以世俗心學佛,還是以利益他人學佛,“四攝法”是一個比較好交流的鏡子。
大家在議論某事時,調柔者笑一笑,不說以是非,而自己有點“修證”、有點“法則”的人就開始說自己說的很正確啊、那樣要有諸多功德啊,結果是勤勞的人作不好,慢心就生起來了,惹不得,碰不得,看不得,說不得啊。你對他不恭敬,不供養,不禮拜,他就受不了了,爲什麼會出現這種驕慢呢?這就是沒有一個師師相承的調柔的緣起。這個緣起,就是現下的心,我們要舍去自己無始以來善惡的包袱、貧賤、高低的包袱、凡聖、如法不如法的包袱,那都是你的所知障帶來的沈重啊!它會壓迫你,也會壓迫其他有緣有情,你善觀察。
諸位善知識,我們學佛是爲了運用法則,的確是爲了解除自己心靈的痛苦,解除自己心靈的障礙,使自己身心真正健康起來,而不是標明“我正確”。立個標簽、刷個名牌,你就是名牌了嗎?就有意義了嗎?這實在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往往不能給自己帶來安樂,亦令他人困惑痛苦,這就與佛法背道而馳。可能是因緣問題,我經常會聽二者、叁者的爭論,很少人說:“這個問題我處理得不得當,我忏悔。大家只要能學佛,我一定忏悔”,很少能聽到這樣忏悔的語言,基本上都是:“我對”!對在一、二、叁、四、五、六、七……再多的,能說出十幾條“我的正確”,“他錯”!錯在一、二、叁、四、五、六、七……再舉,可以舉出十幾條“他的錯誤”。這樣的佛法交流,背道而馳!這樣如同兩陣攻戰一樣,對壘建立了,與佛法毫不相應!這樣如同在尊佛法中練拳頭一樣,看誰的拳頭硬,看誰能戰勝于對方,那這個緣起是不相應的!人爲了戰勝對方,就會舉對方許多過去、過去、過去所謂的過失,舉自己許多過去、過去、過去的善法因緣、正知見、作爲,乃至說福德因緣。爲什麼會産生這樣背道而馳的學習佛法的狀態呢?對于這一點,出家在家的善知識們,都應該認真地來調柔自己的現緣心智,也即是說你現前這一念究竟緣的是什麼?你現在這一個舉心,你自己是緣的什麼?切莫先觀察人,切要如實地知自己當下、當前一念,這樣你可以得一個解除過去沈重的清淨緣起,就是現下緣起,這樣你會有一個學習佛法的切入機會!
這裏的“欲得成就此叁昧者。于彼說法師所。生諸佛想。起尊重心”,不是說開始起的是尊重心,以後就不尊重了。有諸多菩薩的修法就是:第一次見你是尊重心,第二次熟悉了就不需要尊重了,第叁次呢,那就感覺差不多了,第四次就可以教育人了。那這就丟失了自己現下的清淨心、調柔心。尊重,並一定是禮拜、供養,並不是這個形式,實在是心地如實的光明、愛樂,是的確令對方、令現緣有情得以安樂的慈悲心、智慧心,是照耀著現世有情的無染無著無垢的本心,令其識得本心,莫失自心,可能才是真正的恭敬。當然,禮拜的形式啊、交流的形式啊、坐的次第啊,實在不是人爲的安排,是業相所集。以前有菩薩這樣問我,大家爲什麼要供養、禮敬此人,而不供養、禮敬彼人,或者說不隨順彼人呢?我說這只是業力所致、現緣所致,非是人強製安排,若強製安排,則很累,它只是大家順理成章的一種現緣所表達,實在是不太重要的。假如我們現在這裏面,不管出家在家的菩薩,實在認爲自己的知見能饒益世間有情,真正的光明難以遮蓋,這樣的善知識,諸佛菩薩不把你推出來,龍天護法也把你推出來!龍天護法不把你推出來,現前大衆也會把你推出來!何以故呢?世間需求故。我們能看得到這個世間的需要:這世間的人迷茫,心智無有安樂處,沒有法則的清晰的依怙,沒有利他的方便,沒有自利的抉擇,大家需要法則!
所以,此“勿生驕慢,起尊重心”,實是現下、現緣中應起之心。…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