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如是觀東方已。次觀南方。及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見佛。所謂多見百佛。多見千佛。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皆現在前。
這是對觀察所舉的一個例子,告訴我們可以這樣來思維,來觀察。多有人說,我在走般舟中見到的是什麼、什麼。其實基本都是心地的種子。我遇到有菩薩走到第叁天之後,就“到”藏地了,他說,哎呀,我現在到大草原上了。我告訴他,不要說,你自己悄悄地走就對了,這跟你的幻覺有關系。他說,真是在草原上,這麼多牦牛、帳篷啊,牦牛在叫,還有紅衣喇嘛,你看他們在開法會!我說,你閉口就對了,去如實地守護這個東西。還有的人說自己見到什麼白菜、蘿蔔了,有的人見到面包了,有的人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了,有的人會見到自己心靈的東西……各式各樣的都有,爲什麼呢?心地的種子成熟了,跟別人實在是不相幹啊,如前面所舉的例子一樣,“思維觀彼法性虛空”,你于此法性虛空沒有入觀,還未有善巧,這時就是自己種子的翻騰,是不能了了分明照見這個世間的,只能是照見自己心地的那一些種子。
我經常遇到一些是非人啊,沒事就來說,哎呀,張叁這個人是不是應該把他攆走啊?李四這個人過失太多了!陳二這個人有問題,什麼問題呢?他在底下偷吃東西!王五這個人也有問題,你看看,他的確是夠嗆,他怎麼能出家,怎麼能學佛呢?這個居士怎麼能住在這個地方呢?你看他做的什麼事吧,他做的不是人事!……他翻這些東西,也就是背別人過失的包袱,行不行呢?可以背。但你若是會卸包袱了,卸到我這個地方了,我真替你慶慰!就怕卸到我這個地方後,你感覺到吃虧,又還會背走啊!也就是我們觀法界性空的機製不成熟,一旦此處成熟了,往我這兒倒垃圾是很好的。以前有人來訴苦,我說:“行!我就是你一個無限大的垃圾桶,你倒就對了,隨便倒,你有多少垃圾都可以盡情地來倒!但是不要帶走!一定倒完以後,就不要留一絲東西了!你回去時幹幹淨淨就好!”但很多人,一袋垃圾會倒幾十次,倒了他又掂走了,倒了又掂走了,我都感覺累啊,我說菩薩,你真是啊,你丟棄了多好呢!垃圾又不是什麼好東西,它累你啊,它負背你啊!
爲什麼說這個呢?就是我們現在“善觀”的法則不足啊。所以,諸位學佛的善知識,一定要把這兩個包袱卸掉!我讀《無量壽經》原譯本中世尊告阿逸多的一段文字後,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佛告阿逸多,如來所作應作已作,汝等安住無疑,莫住珍寶成就牢獄。這是世尊對彌勒這樣一身補處的菩薩講的,講什麼呢?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如來所作應作已作,你放下你的菩薩的心地,回歸到如來世尊的究竟安樂法則中來,你不要再造就什麼了,隨順就對了!我是十分震驚的,因爲是佛對阿逸多這位未來世尊所宣化,而我等不知是不是有很多珍寶垃圾呢?有很多珍寶的設置呢?太多了!今天在這兒學個長處,明天在那兒學個長處,一會兒在這兒學個技術,一會兒在那兒學個優勢,我見世間的這些菩薩們,有自大的人是高的做不來,因爲沒人讓他做高的,低的絕對不願做,因爲感到大材小用,所以一事無成,浪費終生!這樣的人太多了。在僧衆中,高明話學得越多的人,越不能做事,掂個水、做個小事就感覺到不合適了,因爲認爲自己是“大”人物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滿嘴都是大話,已經踏實不下來了,不能如實地如同初發心一樣樸實、沈靜地做一件事情了。
我經常對比,過去對我師父這樣講,現在還是這樣講,我師父在臨病倒的前一段時間,年紀很大,身體很不好了,但一天早晚兩堂課是決定不會缺的,我一對比,就跟師父說:“師父,我的業障這麼重啊,一想上課,就有問題,就有事情,怎麼辦呢”?的確很多次都是這樣的,就在放光寺,我試過很多次了,一想上殿,就有事情讓你必須得過去,不做不行。師父說:“業障啊,這是多生多劫沒有修福報帶來的業果啊”。以前跟我師父出家,師父對功課要求是十分嚴的,我聽別人講,當時佛協請他回來,也就是爲了讓他帶一帶國內的板鼓鍾點和功課,當時國內的出家師父特別少,老和尚對規矩特別精通,于是當時佛協的趙老等人就邀請他回國。他對功課是十分認真的,往往其他人跟他學功課都十分認真,但我就比較放逸,從來不去認真學,也不去背,那時叁個月不會背功課就簽單的,出家人,既然出家,就是這樣的,叁個月必須把五堂功課學會,否則你就回家去,若不然你來這兒幹什麼的?我現在對僧衆不敢這麼要求,因爲我也不會,以前我也沒有這樣做啊。但我們需不需要自己要求自己呢?因爲這個因緣,以前我上功課還行,在比較簡單的小廟子,或在一個大叢林中做執事,那很簡單,但現在,雜緣一熾盛,想上個殿都難了,我經常在殿堂當中徘徊,上殿吧,一想剛才約的五分鍾以後一個電話,不得不去,就感覺到很痛苦,心中也是有矛盾的。這是業相、業報的差異啊。
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出家師父對功課的感知,我也做了一些對比。什麼是福報因緣呢?我感到僧人做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福報了!我是個僧人,我來念誦,來學習自己的法則,這就是最大的福報了;若是居士,來恭敬叁寶,來愛樂道場,也是最大的福報了。做自己的本分事已經夠用了,何必無端地製造一些事情呢?阿逸多有珍寶牢獄,那我們現前的人有沒有呢?心智中是不是真正地在如實思觀“彼法性虛空”呢?思維思維這個問題,對比對比這個問題。所以,我感到我這一代與我師父那一代相比,就差十萬八千裏了,從道德、修持上,都有十分大的距離。我經常會思觀這個事,有的是業報相逼啊,慚愧無用,也就是說很慚愧也沒有用,怎麼辦?只能在自己的業報中忏悔,盡量地趣于自己比較愛樂的一種佛法法則上的守護,但很不容易,因爲什麼?業報成熟了,業力相逼啊,一般情況下我感到很難以逾越。爲什麼呢?因爲若真正證得所謂“思維彼法性虛空”,那我們現緣的、當下的緣起是無虧無欠的,是清淨抉擇的,是沒有任何遺憾的,這樣的話你是可以從現下抉擇了,不需要任何的包袱。比如我剛才說電話,什麼電話不電話,愛上殿堂我就上殿去了,沒有什麼問題,不需要牽挂,遠離一切痛苦的抉擇,人就簡單了,那就是法性的晴空啊,不患得患失了,不背上自己無始以來的業緣的異果了,不背這個包袱了,不背這個珍寶牢獄了。它還是生命的鼓勵、生命的支撐,你可以逾越它,怎麼逾越呢?就在你現前這一念,若是不虧不欠的、清淨具足的,以此緣起,來做事情,來觀察現緣,就是所謂果地行法的“當下修”、“當下行”、“當下的抉擇”。
複次賢護。如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其世界中。諸菩薩等。生彼國者。于初一日。觀察東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已。然後于第二日。觀察南方。如是乃至十方。事皆若此。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诃薩。成就菩薩思惟諸佛現前叁昧。
該品重點落在見佛及見佛的方法,其中觀星的比喻,能引導我們思維“觀彼法性虛空。以想成故”,這是見諸佛世尊的清淨緣起及心作心是的法則。爲什麼現在人在見佛中産生障礙呢?或說被兩種“垃圾”,或“烏雲”所蒙蔽呢?即所謂“自身之好”的烏雲與“他人之壞”的烏雲,這兩種烏雲,一種白障,一種黑障,他人的惡業就是黑障,蒙蔽自心;自身的善業、善緣,所謂“好”的東西,就是白障,亦蒙蔽自心,一樣可以令人心智愚迷啊,因此在這二種障緣中,則不能見佛。若人有禅定功夫,就比較好審視這個事情,比如在一些禅定修法中,五種障是必然會現前的,黑障、黃障、白障……即五色障,次第而起,蒙蔽心智,使我們有目而不能覺察了知,也就是不能審觀世間。有人會在禅定中觀到境界時,突然出現黃障、白障、黑障,蒙蔽其境,實際就是自己無始以來的業、業的執著所造成的事實,一般抽煙的人若修諸多禅定,那個障就象黑幕一樣,很容易就拉起來,是很厚的一個帳子。但如果我們真正地觀察到法益的清淨,所謂見佛就不假用功,皆現在前。
這裏寫得十分清晰,主要就是思維、觀察——思維諸佛現前叁昧。我們學《般舟經》到現今爲止,所看到的文字最主要就是引導我們思維、觀察此叁昧之力。我們看到,《觀經》所說的“觀”是觀相,如佛的相好如何如何,極樂世界的地如何,寶幢如何,觀音勢至阿彌陀佛如何……,如是觀相,而這裏純粹是“觀想”彼國。思維觀想,就用你現前這個凡夫心想、雜亂心想,去想極樂世界,去觀察極樂世界,如《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世尊這樣講:“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並非告訴我們念佛憶佛不是用衆生心,而用的還是我們現前這個心。這裏的“想”,亦複如是,用衆生心“想”極樂世界,思維彼國,思維阿彌陀佛,思維“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我們不要再去尋找一個另外的思想,就我們現前的思想,即可思維,即可觀察!
如是菩薩。于自土中。觀察十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也。
“自土”,就在我們現下,我們現在是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的有情,我們不假方便,也不去他土,他土之佛也不來此土,只是各依神變善巧,放大光明,令心智清淨得見,如此而已,如鏡照物,鏡中無來去者。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拿一個鏡子來照,什麼來什麼現,但這個鏡子裏面實在是沒有什麼來去,只是如是顯現而已,若無境相,但現虛空,若來種種影相,種種影相現,此鏡不減不增,亦無作,含納一切。心智如鏡啊,照了覺知世間,佛教中有說“大圓滿鏡智”,就是這樣一個智慧,此“智”是一切衆生本具之智,稱爲俱生智,修不來的,毀不掉的,有的人用了,有的人沒用,用了,就是把幕障拉開了,大圓滿鏡智表現出來了,就真…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