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作如是观东方已。次观南方。及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见佛。所谓多见百佛。多见千佛。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皆现在前。

  这是对观察所举的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来思维,来观察。多有人说,我在走般舟中见到的是什么、什么。其实基本都是心地的种子。我遇到有菩萨走到第三天之后,就“到”藏地了,他说,哎呀,我现在到大草原上了。我告诉他,不要说,你自己悄悄地走就对了,这跟你的幻觉有关系。他说,真是在草原上,这么多牦牛、帐篷啊,牦牛在叫,还有红衣喇嘛,你看他们在开法会!我说,你闭口就对了,去如实地守护这个东西。还有的人说自己见到什么白菜、萝卜了,有的人见到面包了,有的人见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了,有的人会见到自己心灵的东西……各式各样的都有,为什么呢?心地的种子成熟了,跟别人实在是不相干啊,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思维观彼法性虚空”,你于此法性虚空没有入观,还未有善巧,这时就是自己种子的翻腾,是不能了了分明照见这个世间的,只能是照见自己心地的那一些种子。

  我经常遇到一些是非人啊,没事就来说,哎呀,张三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把他撵走啊?李四这个人过失太多了!陈二这个人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他在底下偷吃东西!王五这个人也有问题,你看看,他的确是够呛,他怎么能出家,怎么能学佛呢?这个居士怎么能住在这个地方呢?你看他做的什么事吧,他做的不是人事!……他翻这些东西,也就是背别人过失的包袱,行不行呢?可以背。但你若是会卸包袱了,卸到我这个地方了,我真替你庆慰!就怕卸到我这个地方后,你感觉到吃亏,又还会背走啊!也就是我们观法界性空的机制不成熟,一旦此处成熟了,往我这儿倒垃圾是很好的。以前有人来诉苦,我说:“行!我就是你一个无限大的垃圾桶,你倒就对了,随便倒,你有多少垃圾都可以尽情地来倒!但是不要带走!一定倒完以后,就不要留一丝东西了!你回去时干干净净就好!”但很多人,一袋垃圾会倒几十次,倒了他又掂走了,倒了又掂走了,我都感觉累啊,我说菩萨,你真是啊,你丢弃了多好呢!垃圾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它累你啊,它负背你啊!

  为什么说这个呢?就是我们现在“善观”的法则不足啊。所以,诸位学佛的善知识,一定要把这两个包袱卸掉!我读《无量寿经》原译本中世尊告阿逸多的一段文字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佛告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安住无疑,莫住珍宝成就牢狱。这是世尊对弥勒这样一身补处的菩萨讲的,讲什么呢?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如来所作应作已作,你放下你的菩萨的心地,回归到如来世尊的究竟安乐法则中来,你不要再造就什么了,随顺就对了!我是十分震惊的,因为是佛对阿逸多这位未来世尊所宣化,而我等不知是不是有很多珍宝垃圾呢?有很多珍宝的设置呢?太多了!今天在这儿学个长处,明天在那儿学个长处,一会儿在这儿学个技术,一会儿在那儿学个优势,我见世间的这些菩萨们,有自大的人是高的做不来,因为没人让他做高的,低的绝对不愿做,因为感到大材小用,所以一事无成,浪费终生!这样的人太多了。在僧众中,高明话学得越多的人,越不能做事,掂个水、做个小事就感觉到不合适了,因为认为自己是“大”人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满嘴都是大话,已经踏实不下来了,不能如实地如同初发心一样朴实、沉静地做一件事情了。

  我经常对比,过去对我师父这样讲,现在还是这样讲,我师父在临病倒的前一段时间,年纪很大,身体很不好了,但一天早晚两堂课是决定不会缺的,我一对比,就跟师父说:“师父,我的业障这么重啊,一想上课,就有问题,就有事情,怎么办呢”?的确很多次都是这样的,就在放光寺,我试过很多次了,一想上殿,就有事情让你必须得过去,不做不行。师父说:“业障啊,这是多生多劫没有修福报带来的业果啊”。以前跟我师父出家,师父对功课要求是十分严的,我听别人讲,当时佛协请他回来,也就是为了让他带一带国内的板鼓钟点和功课,当时国内的出家师父特别少,老和尚对规矩特别精通,于是当时佛协的赵老等人就邀请他回国。他对功课是十分认真的,往往其他人跟他学功课都十分认真,但我就比较放逸,从来不去认真学,也不去背,那时三个月不会背功课就签单的,出家人,既然出家,就是这样的,三个月必须把五堂功课学会,否则你就回家去,若不然你来这儿干什么的?我现在对僧众不敢这么要求,因为我也不会,以前我也没有这样做啊。但我们需不需要自己要求自己呢?因为这个因缘,以前我上功课还行,在比较简单的小庙子,或在一个大丛林中做执事,那很简单,但现在,杂缘一炽盛,想上个殿都难了,我经常在殿堂当中徘徊,上殿吧,一想刚才约的五分钟以后一个电话,不得不去,就感觉到很痛苦,心中也是有矛盾的。这是业相、业报的差异啊。

  另一方面,看到一些出家师父对功课的感知,我也做了一些对比。什么是福报因缘呢?我感到僧人做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福报了!我是个僧人,我来念诵,来学习自己的法则,这就是最大的福报了;若是居士,来恭敬三宝,来爱乐道场,也是最大的福报了。做自己的本分事已经够用了,何必无端地制造一些事情呢?阿逸多有珍宝牢狱,那我们现前的人有没有呢?心智中是不是真正地在如实思观“彼法性虚空”呢?思维思维这个问题,对比对比这个问题。所以,我感到我这一代与我师父那一代相比,就差十万八千里了,从道德、修持上,都有十分大的距离。我经常会思观这个事,有的是业报相逼啊,惭愧无用,也就是说很惭愧也没有用,怎么办?只能在自己的业报中忏悔,尽量地趣于自己比较爱乐的一种佛法法则上的守护,但很不容易,因为什么?业报成熟了,业力相逼啊,一般情况下我感到很难以逾越。为什么呢?因为若真正证得所谓“思维彼法性虚空”,那我们现缘的、当下的缘起是无亏无欠的,是清净抉择的,是没有任何遗憾的,这样的话你是可以从现下抉择了,不需要任何的包袱。比如我刚才说电话,什么电话不电话,爱上殿堂我就上殿去了,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牵挂,远离一切痛苦的抉择,人就简单了,那就是法性的晴空啊,不患得患失了,不背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缘的异果了,不背这个包袱了,不背这个珍宝牢狱了。它还是生命的鼓励、生命的支撑,你可以逾越它,怎么逾越呢?就在你现前这一念,若是不亏不欠的、清净具足的,以此缘起,来做事情,来观察现缘,就是所谓果地行法的“当下修”、“当下行”、“当下的抉择”。

  复次贤护。如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其世界中。诸菩萨等。生彼国者。于初一日。观察东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已。然后于第二日。观察南方。如是乃至十方。事皆若此。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该品重点落在见佛及见佛的方法,其中观星的比喻,能引导我们思维“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这是见诸佛世尊的清净缘起及心作心是的法则。为什么现在人在见佛中产生障碍呢?或说被两种“垃圾”,或“乌云”所蒙蔽呢?即所谓“自身之好”的乌云与“他人之坏”的乌云,这两种乌云,一种白障,一种黑障,他人的恶业就是黑障,蒙蔽自心;自身的善业、善缘,所谓“好”的东西,就是白障,亦蒙蔽自心,一样可以令人心智愚迷啊,因此在这二种障缘中,则不能见佛。若人有禅定功夫,就比较好审视这个事情,比如在一些禅定修法中,五种障是必然会现前的,黑障、黄障、白障……即五色障,次第而起,蒙蔽心智,使我们有目而不能觉察了知,也就是不能审观世间。有人会在禅定中观到境界时,突然出现黄障、白障、黑障,蒙蔽其境,实际就是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业的执着所造成的事实,一般抽烟的人若修诸多禅定,那个障就象黑幕一样,很容易就拉起来,是很厚的一个帐子。但如果我们真正地观察到法益的清净,所谓见佛就不假用功,皆现在前。

  这里写得十分清晰,主要就是思维、观察——思维诸佛现前三昧。我们学《般舟经》到现今为止,所看到的文字最主要就是引导我们思维、观察此三昧之力。我们看到,《观经》所说的“观”是观相,如佛的相好如何如何,极乐世界的地如何,宝幢如何,观音势至阿弥陀佛如何……,如是观相,而这里纯粹是“观想”彼国。思维观想,就用你现前这个凡夫心想、杂乱心想,去想极乐世界,去观察极乐世界,如《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世尊这样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并非告诉我们念佛忆佛不是用众生心,而用的还是我们现前这个心。这里的“想”,亦复如是,用众生心“想”极乐世界,思维彼国,思维阿弥陀佛,思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我们不要再去寻找一个另外的思想,就我们现前的思想,即可思维,即可观察!

  如是菩萨。于自土中。观察十方。多见诸佛。多见百佛。乃至多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也。

  “自土”,就在我们现下,我们现在是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的有情,我们不假方便,也不去他土,他土之佛也不来此土,只是各依神变善巧,放大光明,令心智清净得见,如此而已,如镜照物,镜中无来去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拿一个镜子来照,什么来什么现,但这个镜子里面实在是没有什么来去,只是如是显现而已,若无境相,但现虚空,若来种种影相,种种影相现,此镜不减不增,亦无作,含纳一切。心智如镜啊,照了觉知世间,佛教中有说“大圆满镜智”,就是这样一个智慧,此“智”是一切众生本具之智,称为俱生智,修不来的,毁不掉的,有的人用了,有的人没用,用了,就是把幕障拉开了,大圆满镜智表现出来了,就真…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