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地观察到法界之“法性虚空”,荡然无有一点云翳能将其遮蔽,因此我们就能观察世间了。
复次贤护。如诸如来成就佛眼。如是见已。于一切处。悉如是知。悉如是见。如是贤护。若菩萨摩诃萨。亦既成就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已。自然满彼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满彼一切菩萨诸功德等。
这里提到六波罗蜜,翻译过来即大家比较熟悉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波罗蜜,强翻译就是彼岸,就是安稳处所、真实处所,六波罗蜜即是通过禅定到彼岸,通过智慧到彼岸等意。有时翻译实在是很无力的,因为此语不达彼意啊,不能圆满地表达其意,往往是介绍前,丢了后,介绍后,又丢了前,说上丢下,总是要丢失。
六种波罗蜜,实在安住处所、自在方便处所的一种修持,是彼岸守护之修持。如何修持呢?即当下就是利益。例如,布施者即得布施之利益,佛颂偈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这是如实语,是世尊对不擅言说表达、不擅偈赞之有情说的四句话,使其在他人布施时,可以说这四句偈赞,作为对布施的一个赞叹。而持戒呢?精进呢?忍辱呢?也会得到安乐,就如对布施说“后必得安乐”,那么持戒一样“后必得安乐”,忍辱、精进,一样是“后必得安乐”,此六波罗蜜行持,必然得到安乐,此安乐是真实不虚的。对六波罗蜜的种种利益,应如实宣化,佛在经典中专门有所宣,说了许多美妙的言辞、真实的功德、如实的教言,令人守护六波罗蜜的修持。
“自然满彼”六波罗蜜,我们能见诸佛,就是善根成熟,对于持六波罗蜜所得到的功德,我们都能在“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中真正地印契、相应地得到。此“得到”无所得,以无得处清净安住故而得;此“得”者,利益众生,一身轻安,无所牵挂,不是世间以为有所得之“得”,即以为“我”怎么样了,那样是负重者,是执着有情。执着有情多堕邪见,我们是知道的,也看得到,就如前面所比喻的珍宝垃圾包袱,负重着“我”的好东西,比如说“我”持戒,“我”精进,“我”禅定等等。
以前我这种毛病就特别重,如果我一上殿,看到别人不上殿,就不行了,就会找别人麻烦,即使现在这个毛病还是很大的,看不得这好好的学佛人,初发心,就象刚刚到学校里,为什么不去学习呢?因为他跟老师比去了,但是老师已经毕业了,已经教了很多毕业生了,你还跟他比,说:“他不学,我就不学”,那就走错路了!现在许多刚到寺院的人,剃了头了,搭上衣了,就干什么呢?就跟师父比了。我现在到殿堂一看,都是跟我学的,说:“你不上课,我们也不上课”。但就如我们刚刚进入小学,那就是需要学习的,要作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功课,而你非要跟小学老师学其不上课了,那行吗?这样你就学不到任何文化,真是贻误自己啊!
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安居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尽自己的本分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事,比如你是初学者,就一定要遵循自己初学者的因缘,是个沙弥,就老老实实做沙弥的功课,做自己的五堂功课,学习自己的戒律;是比丘,就好好学习自己的比丘戒律。这是本分啊!你若要去比,那就太烦恼了。刚刚出家,不学功课,不学戒律,不学法器,不学寺院的规矩,就拿自己过去那老一套,还都是成年人出家,在南传,都是小孩子出家,成年出家本来就有很多过失,知见已定、业习已定、习惯已定,本身就很难逾越了,不用大力、强缘,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自己了,结果出家枉受其苦,不相应故。实在是这样的!因为这是安居的功课,我在这里说得重点,大家原谅,但有一点,你要警觉。
我经常思维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个沙弥不上殿呢?为什么这个刚刚出家的出家师父不学习功课呢?出家师父中有大寮的,有唯那,有知客,也有当家,如果大家都跟一个人比的时候,全部就错乱了,沙弥不做沙弥的事,跟比丘比去了;比丘不做自己的本分事,跟沙弥比去了,他睡觉,我也睡觉;他放逸,我也放逸;他不学,我也不学……行了,这样学习佛法,那我们就是不安本分啊,各个相坏!所以看到我们现在这个出家啊,我心中实在是十分不好受。那居士呢,当然有居士的本分事,比如尊重三宝啊,守护自己的法则啊,实践自己的法则啊,除去自己的烦恼知见啊,都是有自己特定因缘的。
所以我感到,大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本分事,我若做不到,我应该忏悔;大家做不到自己的本分事,亦应忏悔,不要相互侵夺。否则我们来到寺庙做什么呢?寺庙的优势是什么呢?在家的优势是什么呢?出家的优势是什么呢?沙弥的优势是什么呢?你若是为挂这个名号来了,那实在可惜,也对不起自己啊,只是包装这个外衣,没有用啊,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最多多了二斤份量罢了。我第一次搭这个衣的时候,大概是受戒的七个月后,在念搭衣偈子时,真是感觉自己入地三尺,沉下去了,难以支撑,不能荷负啊,不能承担搭衣这个压力。而现在,大家都是急于“进趣”啊,要这个名!我们可以考试考试,你是不是真正合格的形同沙弥、沙弥、比丘?你有什么内涵?又如居士到寺院里,就要看这个寺院有什么优势,那我们居士借助这个优势运用了什么样的法则?成熟了什么样的善根?我感到这些都需要思维观察,这里没有丝毫的指责,这是每个人自己的本分事啊。
蕅益大师有句话一直在冲击着我,在其《灵峰宗论》中,蕅益大师说,多有人法则未习,慢幢先立!什么叫“慢幢”呢?目中无人了,自己已经站立起来了,说话已经变腔调了,面目已经变了,过去是个世俗人,现在已经成“佛”了!什么佛呢?自己给自己认定的一个慢心罢了!对此,出家人应该注意出家人的,居士应该注意居士的,这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因为现在是安居的时间,大家对此来审视审视,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那就当修持忍辱了。但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思维思维呢?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是沙弥,尽到沙弥的义务了,真正行持到沙弥了,再进趣比丘;你是比丘了,真正把比丘的事做好了,大家一定会让你做其他事情,你不用着急!有一天,我在寺院里走,上面走了一圈,下面走了一圈,我就思维,现在这个寺庙,建它还有必要没必要?别人说建这个房子、那个房子的,要再招更多的人吗?那我们现在的人有没有法益呢?实质的利益不能真正地把握得住,建它有什么意义?我自己问自己,我们建这个寺庙干什么?因为我以前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庙子,走一个庙是空的,走一个庙是空的,就忍受不了!因为本来是道场啊,现在都是鬼房子了,空屋嘛,人不住鬼住啊。那我们这儿是不是一个道场呢?大家的道业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中真正生起尊重了呢?还是急于功利地想马上改变自己的身份,迅速成就个什么东西呢?真正是不是如实地踏下身心来了呢?我感到大家都需要如实地扪心自问,问他人没有用!现在寺庙还是多得很啊,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真正地不习法,而只是习一个表面现象,在这儿改换一下身份,这不需要的,身份随时都可以改变。我们要很认真地这样观察自己的道业、道业的成熟,看自己是不是对自己负责任?先莫管其他的,信施来之不易,就看我们这个殿堂的使用是不是认真的?我们的道业是不是认真的?我们现在吃的、用的,还有环境,的的确确都不能说坏,但我们的道业的进趣是不是如实的呢?对此,不论我们从忍辱上观察也好,从般若上观察也好,从戒律上观察也好,不观察不行。
因为说到六波罗蜜,这里对住众作一个提醒,希望我们珍惜自己的因缘。有一个沙弥从外地来,我问他住的寺庙怎么样,他说,现在是安居,等安完居,可能该走的也就走了,该来的就来了。我说,是这样,寺庙就是这样的,缘集则集,缘散则散。安居是在诸佛菩萨的加被下,使大家能够共同学习、实践一个法则,能够条理地、系统地、有阶梯性地把它学习下来,一旦安居结束了,各人就忙各人的,有的是忙业力去了,有的忙法则去了,凝聚力马上就没有了。现在在三宝、诸佛菩萨的加被下,我们有这个凝聚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早不知道大家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去了,更不要提学习不学习。所以,在安居的学习时间,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实际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机会,我们都应该珍惜,只是说它所表现的不一样。
提到六波罗蜜,虽然跟大家说得重一些、生涩一些,但希望大家以智慧的眼来观察这个事情,以诸佛智慧的教言来洗涤这个生涩。不要生涩,因为生涩可能是业力所现,我们实在是要逾越业力与因果的缠缚,来尊重因果、利益业力有情!实在应该这样!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犹如静夜除云雾 有明眼者仰观空
一定要看到这是观佛、见佛的一个法则性的教言。
见彼众星过百千 昼念明了亦无失
晚上我们看到满天的星,白天必然也能回忆起来,你会说,昨天晚上的星星真亮啊!昨天的天太晴了!何以故呢?你的忆念中、思维中,是可以相续的。
菩萨如是得定已 多见无量亿千佛
前面四句偈子是给我们作了一个见佛的比喻,这里是若已得如是定,多见无量亿千佛,你若相应,那就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复于起斯三昧后 还为大众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净故 无有障碍见世间
“如我佛眼清净故。无有障碍见世间”,我们都知道,般舟三昧的行法,“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个功德成就了,未得天眼,而得见诸世间,未得神足,即不需飞去他方,未离此土,而得见诸佛,得见他土之庄严!
是诸佛子菩萨门 出此三昧最胜观
以无相想思如来 而见十方诸等觉
“以无相想思如来。而见十方诸等觉”,这里的“无相”思、想,十分重要!所谓法界尽虚空,所谓法性尽虚空,若不如是思维,你那个心作心不是啊,不能成立“心作心是”,因为虚妄所执蒙蔽故,即你的所执已经把你蒙蔽起来了。
破除恼毒及诸想 汝听菩萨妙功德
若听彼法清凉心 能入空寂无畏处
“若听彼法清凉心。能入空寂无畏处”,一切凡夫在空寂、无知处,会生大怖畏的,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各个建立净妙国土,令众生进趣,远离怖畏。若我们没有这个庄严、清净、无尽妙用的国度,直趣于空寂,就会生畏惧的。
空寂为心自在之极啊,你没有这个基础,一到空寂、无知处,就生怖畏了,什么样的怖畏呢?断灭的怖畏、无知的怖畏、无所得的怖畏、无所对待的怖畏、无所抓寻的怖畏,一时都涌起来了。所以,诸佛如来所建殊胜功德,乃至种种受用,欲令众生安乐进趣这种“空寂无畏”善巧。现在我们不要说在空寂处得无畏,就是在实有处——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种庄严、殊胜、具足受用的国土中,许多人对这种愿望都还显得不清晰。这是一种相续过渡的法则。你可以审视自己的心理,若不抓挠个东西,你心中是不是真正地安乐、明亮、无所畏惧?若是真正在这个空寂处能安乐、无所畏惧,此人得法眼善巧;若透视法性,能得现下自在!此自在力,唯有佛亲证,唯有菩萨善觉之、善运用之!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
如我当今说斯法 为令众生证菩提
如彼安乐诸菩萨 多见无量佛世尊
菩萨如是入思惟 亦见百千多调御
如此比丘唯阿难 一闻我说悉能受
菩萨如是得三昧 听一切法能总持
“菩萨如是得三昧。听一切法能总持”,总持者,陀罗尼之译名。总持法门,翻译成“总持”二字,有点太白,说“陀罗尼门”,大家就感到具足许多内容,所以一般“陀罗尼”都不翻译,此处为了词句对应,就把它翻译成“总持”了。
成就信惭具三昧 悉舍一切世语言
“世间语”是什么语呢?是非语、善恶语、凡圣语……一切对待语所生处,就是世间语。“世间”者,以对待而安立。人若说以澄净语、慈悲语、饶益语、调柔语,多是消除对待,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张嘴在说是非的时候,一定想想自己是不是世俗之人?世俗之心?学佛者说世间之语,即是非语,说以人我是非,想干什么呢?这样的心不是修行者的心。但如果说:“我要处理问题,我可以不可以提出来呢”?这是可以的。比如说“问难所滞”,有问题滞约在这个地方了,应该说,此“说”是消除是非方便,而不是说是非了,那就不是世间语,是善巧语、调柔语、令众生消除对待疑惑之语。
现在的学佛者,出家、在家的,多说世俗语、世间语、颠倒语、对待语、斗争语、“我”强语……为什么呢?因为不相应故。我们读读诸佛世尊的愿望,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调柔语、真实语、利益语、智慧语,没有任何的世俗之语!我们看看文殊菩萨的愿,看看观世音菩萨的愿,看看释迦佛的五百大愿,再读一读药师佛世尊的愿,如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尽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令众生得大光明身,这是其愿望所在,成就菩提是其唯一的愿望,其他都是借助分。
常以慈心慧他说 要当到斯寂静地
于自身得失之处寂静无染,于他但得利益回施,这是佛教与其他法则不共之处。我们都知道许多其他宗教的教言也都是利他的,也都是博爱的,但佛教有个什么呢?——寂静于自身、空净于自身,利益他为方便,唯有回施,这是究竟、自在、解脱的威德所在。善知识们啊,如果我们习法不依经教,而依自己在家的习惯,那只是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惯的延续罢了,不论再怎么灌上佛的名字,灌上佛的称号,灌上佛法,灌上出家、在家的形象,其内容还是世俗,就是一个以“我”为中心,落到我执、法执中。我们出不了这二种执,那与佛法甚远,实不相干!现在世间对我们学佛人的评价,比如现在居士对出家人的评价、不学佛的人对学佛的人的评价,不是十分公道,但我们也应该检讨自身,这个“不公道”最根本的来源,是源于我们学佛者、出家者自身的利他之心不足!所以,诸位善知识,真应该唤醒自心啊。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