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地觀察到法界之“法性虛空”,蕩然無有一點雲翳能將其遮蔽,因此我們就能觀察世間了。
複次賢護。如諸如來成就佛眼。如是見已。于一切處。悉如是知。悉如是見。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诃薩。亦既成就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已。自然滿彼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
這裏提到六波羅蜜,翻譯過來即大家比較熟悉的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波羅蜜,強翻譯就是彼岸,就是安穩處所、真實處所,六波羅蜜即是通過禅定到彼岸,通過智慧到彼岸等意。有時翻譯實在是很無力的,因爲此語不達彼意啊,不能圓滿地表達其意,往往是介紹前,丟了後,介紹後,又丟了前,說上丟下,總是要丟失。
六種波羅蜜,實在安住處所、自在方便處所的一種修持,是彼岸守護之修持。如何修持呢?即當下就是利益。例如,布施者即得布施之利益,佛頌偈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布施,後必得安樂”,這是如實語,是世尊對不擅言說表達、不擅偈贊之有情說的四句話,使其在他人布施時,可以說這四句偈贊,作爲對布施的一個贊歎。而持戒呢?精進呢?忍辱呢?也會得到安樂,就如對布施說“後必得安樂”,那麼持戒一樣“後必得安樂”,忍辱、精進,一樣是“後必得安樂”,此六波羅蜜行持,必然得到安樂,此安樂是真實不虛的。對六波羅蜜的種種利益,應如實宣化,佛在經典中專門有所宣,說了許多美妙的言辭、真實的功德、如實的教言,令人守護六波羅蜜的修持。
“自然滿彼”六波羅蜜,我們能見諸佛,就是善根成熟,對于持六波羅蜜所得到的功德,我們都能在“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中真正地印契、相應地得到。此“得到”無所得,以無得處清淨安住故而得;此“得”者,利益衆生,一身輕安,無所牽挂,不是世間以爲有所得之“得”,即以爲“我”怎麼樣了,那樣是負重者,是執著有情。執著有情多墮邪見,我們是知道的,也看得到,就如前面所比喻的珍寶垃圾包袱,負重著“我”的好東西,比如說“我”持戒,“我”精進,“我”禅定等等。
以前我這種毛病就特別重,如果我一上殿,看到別人不上殿,就不行了,就會找別人麻煩,即使現在這個毛病還是很大的,看不得這好好的學佛人,初發心,就象剛剛到學校裏,爲什麼不去學習呢?因爲他跟老師比去了,但是老師已經畢業了,已經教了很多畢業生了,你還跟他比,說:“他不學,我就不學”,那就走錯路了!現在許多剛到寺院的人,剃了頭了,搭上衣了,就幹什麼呢?就跟師父比了。我現在到殿堂一看,都是跟我學的,說:“你不上課,我們也不上課”。但就如我們剛剛進入小學,那就是需要學習的,要作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四年級、五年級的功課,而你非要跟小學老師學其不上課了,那行嗎?這樣你就學不到任何文化,真是贻誤自己啊!
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安居的過程中,我們怎麼盡自己的本分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分事,比如你是初學者,就一定要遵循自己初學者的因緣,是個沙彌,就老老實實做沙彌的功課,做自己的五堂功課,學習自己的戒律;是比丘,就好好學習自己的比丘戒律。這是本分啊!你若要去比,那就太煩惱了。剛剛出家,不學功課,不學戒律,不學法器,不學寺院的規矩,就拿自己過去那老一套,還都是成年人出家,在南傳,都是小孩子出家,成年出家本來就有很多過失,知見已定、業習已定、習慣已定,本身就很難逾越了,不用大力、強緣,我們根本改變不了自己了,結果出家枉受其苦,不相應故。實在是這樣的!因爲這是安居的功課,我在這裏說得重點,大家原諒,但有一點,你要警覺。
我經常思維這個事情,爲什麼這個沙彌不上殿呢?爲什麼這個剛剛出家的出家師父不學習功課呢?出家師父中有大寮的,有唯那,有知客,也有當家,如果大家都跟一個人比的時候,全部就錯亂了,沙彌不做沙彌的事,跟比丘比去了;比丘不做自己的本分事,跟沙彌比去了,他睡覺,我也睡覺;他放逸,我也放逸;他不學,我也不學……行了,這樣學習佛法,那我們就是不安本分啊,各個相壞!所以看到我們現在這個出家啊,我心中實在是十分不好受。那居士呢,當然有居士的本分事,比如尊重叁寶啊,守護自己的法則啊,實踐自己的法則啊,除去自己的煩惱知見啊,都是有自己特定因緣的。
所以我感到,大家都應該注意自己的本分事,我若做不到,我應該忏悔;大家做不到自己的本分事,亦應忏悔,不要相互侵奪。否則我們來到寺廟做什麼呢?寺廟的優勢是什麼呢?在家的優勢是什麼呢?出家的優勢是什麼呢?沙彌的優勢是什麼呢?你若是爲挂這個名號來了,那實在可惜,也對不起自己啊,只是包裝這個外衣,沒有用啊,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最多多了二斤份量罷了。我第一次搭這個衣的時候,大概是受戒的七個月後,在念搭衣偈子時,真是感覺自己入地叁尺,沈下去了,難以支撐,不能荷負啊,不能承擔搭衣這個壓力。而現在,大家都是急于“進趣”啊,要這個名!我們可以考試考試,你是不是真正合格的形同沙彌、沙彌、比丘?你有什麼內涵?又如居士到寺院裏,就要看這個寺院有什麼優勢,那我們居士借助這個優勢運用了什麼樣的法則?成熟了什麼樣的善根?我感到這些都需要思維觀察,這裏沒有絲毫的指責,這是每個人自己的本分事啊。
蕅益大師有句話一直在沖擊著我,在其《靈峰宗論》中,蕅益大師說,多有人法則未習,慢幢先立!什麼叫“慢幢”呢?目中無人了,自己已經站立起來了,說話已經變腔調了,面目已經變了,過去是個世俗人,現在已經成“佛”了!什麼佛呢?自己給自己認定的一個慢心罷了!對此,出家人應該注意出家人的,居士應該注意居士的,這是一個特別普遍的現象。因爲現在是安居的時間,大家對此來審視審視,如果沒有這樣的事情,那就當修持忍辱了。但是,我們能不能真正地思維思維呢?作爲一個出家人,你是沙彌,盡到沙彌的義務了,真正行持到沙彌了,再進趣比丘;你是比丘了,真正把比丘的事做好了,大家一定會讓你做其他事情,你不用著急!有一天,我在寺院裏走,上面走了一圈,下面走了一圈,我就思維,現在這個寺廟,建它還有必要沒必要?別人說建這個房子、那個房子的,要再招更多的人嗎?那我們現在的人有沒有法益呢?實質的利益不能真正地把握得住,建它有什麼意義?我自己問自己,我們建這個寺廟幹什麼?因爲我以前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廟子,走一個廟是空的,走一個廟是空的,就忍受不了!因爲本來是道場啊,現在都是鬼房子了,空屋嘛,人不住鬼住啊。那我們這兒是不是一個道場呢?大家的道業在什麼地方呢?是不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智中真正生起尊重了呢?還是急于功利地想馬上改變自己的身份,迅速成就個什麼東西呢?真正是不是如實地踏下身心來了呢?我感到大家都需要如實地扪心自問,問他人沒有用!現在寺廟還是多得很啊,如果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不習法,而只是習一個表面現象,在這兒改換一下身份,這不需要的,身份隨時都可以改變。我們要很認真地這樣觀察自己的道業、道業的成熟,看自己是不是對自己負責任?先莫管其他的,信施來之不易,就看我們這個殿堂的使用是不是認真的?我們的道業是不是認真的?我們現在吃的、用的,還有環境,的的確確都不能說壞,但我們的道業的進趣是不是如實的呢?對此,不論我們從忍辱上觀察也好,從般若上觀察也好,從戒律上觀察也好,不觀察不行。
因爲說到六波羅蜜,這裏對住衆作一個提醒,希望我們珍惜自己的因緣。有一個沙彌從外地來,我問他住的寺廟怎麼樣,他說,現在是安居,等安完居,可能該走的也就走了,該來的就來了。我說,是這樣,寺廟就是這樣的,緣集則集,緣散則散。安居是在諸佛菩薩的加被下,使大家能夠共同學習、實踐一個法則,能夠條理地、系統地、有階梯性地把它學習下來,一旦安居結束了,各人就忙各人的,有的是忙業力去了,有的忙法則去了,凝聚力馬上就沒有了。現在在叁寶、諸佛菩薩的加被下,我們有這個凝聚的力量,如果不是這樣,早不知道大家到天南海北什麼地方去了,更不要提學習不學習。所以,在安居的學習時間,我十分珍惜這個機會,實際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機會,我們都應該珍惜,只是說它所表現的不一樣。
提到六波羅蜜,雖然跟大家說得重一些、生澀一些,但希望大家以智慧的眼來觀察這個事情,以諸佛智慧的教言來洗滌這個生澀。不要生澀,因爲生澀可能是業力所現,我們實在是要逾越業力與因果的纏縛,來尊重因果、利益業力有情!實在應該這樣!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猶如靜夜除雲霧 有明眼者仰觀空
一定要看到這是觀佛、見佛的一個法則性的教言。
見彼衆星過百千 晝念明了亦無失
晚上我們看到滿天的星,白天必然也能回憶起來,你會說,昨天晚上的星星真亮啊!昨天的天太晴了!何以故呢?你的憶念中、思維中,是可以相續的。
菩薩如是得定已 多見無量億千佛
前面四句偈子是給我們作了一個見佛的比喻,這裏是若已得如是定,多見無量億千佛,你若相應,那就會起到這樣的作用。
複于起斯叁昧後 還爲大衆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淨故 無有障礙見世間
“如我佛眼清淨故。無有障礙見世間”,我們都知道,般舟叁昧的行法,“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個功德成就了,未得天眼,而得見諸世間,未得神足,即不需飛去他方,未離此土,而得見諸佛,得見他土之莊嚴!
是諸佛子菩薩門 出此叁昧最勝觀
以無相想思如來 而見十方諸等覺
“以無相想思如來。而見十方諸等覺”,這裏的“無相”思、想,十分重要!所謂法界盡虛空,所謂法性盡虛空,若不如是思維,你那個心作心不是啊,不能成立“心作心是”,因爲虛妄所執蒙蔽故,即你的所執已經把你蒙蔽起來了。
破除惱毒及諸想 汝聽菩薩妙功德
若聽彼法清涼心 能入空寂無畏處
“若聽彼法清涼心。能入空寂無畏處”,一切凡夫在空寂、無知處,會生大怖畏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各個建立淨妙國土,令衆生進趣,遠離怖畏。若我們沒有這個莊嚴、清淨、無盡妙用的國度,直趣于空寂,就會生畏懼的。
空寂爲心自在之極啊,你沒有這個基礎,一到空寂、無知處,就生怖畏了,什麼樣的怖畏呢?斷滅的怖畏、無知的怖畏、無所得的怖畏、無所對待的怖畏、無所抓尋的怖畏,一時都湧起來了。所以,諸佛如來所建殊勝功德,乃至種種受用,欲令衆生安樂進趣這種“空寂無畏”善巧。現在我們不要說在空寂處得無畏,就是在實有處——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這種莊嚴、殊勝、具足受用的國土中,許多人對這種願望都還顯得不清晰。這是一種相續過渡的法則。你可以審視自己的心理,若不抓撓個東西,你心中是不是真正地安樂、明亮、無所畏懼?若是真正在這個空寂處能安樂、無所畏懼,此人得法眼善巧;若透視法性,能得現下自在!此自在力,唯有佛親證,唯有菩薩善覺之、善運用之!這一段文字,是十分有份量的。
如我當今說斯法 爲令衆生證菩提
如彼安樂諸菩薩 多見無量佛世尊
菩薩如是入思惟 亦見百千多調禦
如此比丘唯阿難 一聞我說悉能受
菩薩如是得叁昧 聽一切法能總持
“菩薩如是得叁昧。聽一切法能總持”,總持者,陀羅尼之譯名。總持法門,翻譯成“總持”二字,有點太白,說“陀羅尼門”,大家就感到具足許多內容,所以一般“陀羅尼”都不翻譯,此處爲了詞句對應,就把它翻譯成“總持”了。
成就信慚具叁昧 悉舍一切世語言
“世間語”是什麼語呢?是非語、善惡語、凡聖語……一切對待語所生處,就是世間語。“世間”者,以對待而安立。人若說以澄淨語、慈悲語、饒益語、調柔語,多是消除對待,令衆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張嘴在說是非的時候,一定想想自己是不是世俗之人?世俗之心?學佛者說世間之語,即是非語,說以人我是非,想幹什麼呢?這樣的心不是修行者的心。但如果說:“我要處理問題,我可以不可以提出來呢”?這是可以的。比如說“問難所滯”,有問題滯約在這個地方了,應該說,此“說”是消除是非方便,而不是說是非了,那就不是世間語,是善巧語、調柔語、令衆生消除對待疑惑之語。
現在的學佛者,出家、在家的,多說世俗語、世間語、顛倒語、對待語、鬥爭語、“我”強語……爲什麼呢?因爲不相應故。我們讀讀諸佛世尊的願望,如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調柔語、真實語、利益語、智慧語,沒有任何的世俗之語!我們看看文殊菩薩的願,看看觀世音菩薩的願,看看釋迦佛的五百大願,再讀一讀藥師佛世尊的願,如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令衆生得大光明身,這是其願望所在,成就菩提是其唯一的願望,其他都是借助分。
常以慈心慧他說 要當到斯寂靜地
于自身得失之處寂靜無染,于他但得利益回施,這是佛教與其他法則不共之處。我們都知道許多其他宗教的教言也都是利他的,也都是博愛的,但佛教有個什麼呢?——寂靜于自身、空淨于自身,利益他爲方便,唯有回施,這是究竟、自在、解脫的威德所在。善知識們啊,如果我們習法不依經教,而依自己在家的習慣,那只是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慣的延續罷了,不論再怎麼灌上佛的名字,灌上佛的稱號,灌上佛法,灌上出家、在家的形象,其內容還是世俗,就是一個以“我”爲中心,落到我執、法執中。我們出不了這二種執,那與佛法甚遠,實不相幹!現在世間對我們學佛人的評價,比如現在居士對出家人的評價、不學佛的人對學佛的人的評價,不是十分公道,但我們也應該檢討自身,這個“不公道”最根本的來源,是源于我們學佛者、出家者自身的利他之心不足!所以,諸位善知識,真應該喚醒自心啊。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