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如我们每天都要来作这个礼请仪轨,干什么呢?天天这样唱什么赞子、什么诸佛海会佛菩萨,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每次我们都要象第一次一样,恭敬顶戴自己的现缘,认识自心!
乃至无有诤竞违逆不顺心故。
承事师长,在三乘教言中都很重要。师长者,不为某人某物啊,他是一个标志,例如有人说,我就对这个佛像生起了恭敬、承事之想,那你现在可以给它端水、献花与饮食,乃至美妙的音声、念诵。实际这不是形式,许多真言都是赞颂的偈子,很美妙的,内容十分磅礴、厚重,它们都是很中肯的话,或是赞美诸佛世尊、供养诸佛世尊的最深远、最周全之词,或是一些誓愿,或是对一些誓愿的赞美、对一些誓愿所回施功德的赞美,如果翻译出来,真是十分美妙,内容十分奇特!但它属“五不翻”之一,因多义故,翻译出来,令众生疑虑啊,所以不敢翻译。如果你对一个像生起了尊重、承事、如见诸佛想,这像亦会开口说话!如果人真正极致到一种状态的时候,什么都会说话,人心诚,顽石都会点头的,况且我们对佛像呢?况且我们在假彼容以求真容呢?
所以,此处对人的尊敬,其中人不过是一种表达罢了,不过人的表达有几种方便,比如同气,即大家的气息相同,都是人类啊;又如感知相同,在六法中,眼、耳、鼻、舌、身、意,大家进趣的速度相同,因此容易同步相解,容易感知相应,所以,若有知识能远离爱憎、如法守护、不增减于佛法、不减损于世尊的教言、能依法依经依传承力回施给现缘有情,是应该尊重的,不管是谁,这不在于名字何。
我们汉地比较缺乏师长教育这一块机制。以前我师父在的时候,依止师父学戒律,那就是小心翼翼的!师父经常会呵责你,你做得对或错,都是一样地呵责,令人心目中在师长这一处无所挂碍,但是供养,但是恭敬,但是平等一味的守护!你没有对错评价的机会,没有分辩的机会,若一有分辩的机会,此人不为恭敬者!这样你怎么能恭敬呢?孝顺从哪儿提起来呢?什么是孝顺?即师长怎么说都对,这样就能泯除你的是非对待心,给你一个完整的师长住世的意义。你说:“这是不是夺人心智呢?这样令人不善分辨”,不是!假如我们真正地生起恭敬心、平等心、孝顺心,你自己去体验,你就会得到,或说深入、契入到一个很广大、如实、清净的天地,你会契入一个智慧的、十分广袤的新的世界!不用去他方世界,你的心灵已经真正契入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感知,或说认识。是否如是?善知识们需要分辨。
然后于此胜三昧中。精勤修学。方能克证。
现在,习法者实在是多,因为向法者也多,就象我这样一个没有修证的、佛法利益和善根都不成熟的形式出家人,到许多地方,大家都会来问一些问题,虽然只能相似解决一些问题,而大家就很需要,那么更需要的是真正的修证者。在座的大部分人,从现实功德、福德来说,都是比我强千万倍的,只是说大家没有真正地引发出来,没有恰当地运用它,没有恰当地成熟它,也就是还埋没在自己的所谓是非、凡圣、善恶、得失心智中,一旦你不被埋没了,我感觉到许多善知识的善根、福德因缘真是比我强千万倍的。那为什么我们会错位呢?只是因缘。
你不要用善恶、是非来蒙蔽自心时,你心智的光明一定会生得出来,也会浮现于世间,照耀世间,利益有情,没有畏惧的!这个地方,不是用骄慢、邪见能做出来的,因为骄慢、邪见很快就会把自己致苦了,很快就会把自己累着了、伤着了。大概在十年前左右,我们一起走出来的出家师父,当然不能说好坏,一个一个的,讲法啊、不讲法啊,住持寺庙、不住持寺庙啊,学戒、不学戒啊,念佛、不念佛啊……种种因缘,回头一看,实在是触目惊心,法则、知见差一丝,概念、作为就差一点,许多的善知识真是被蒙昧了,许多善巧、法则的成熟者被淹没了,的确其中许多是很有善巧的人,结果就背着自己的执着,背着善恶是非这个包袱。
许多菩萨学佛,的确就是一天收点垃圾、一天收点垃圾,有自己的垃圾,有别人的垃圾——自己的垃圾,就是好东西,装起来了;别人的垃圾,即坏东西。背一个“别人的坏东西”的垃圾包袱,背一个“自己的好东西”的垃圾包袱,也就是一边在收集自己的好,一边在收集别人的坏。这两个垃圾包袱背在自己的左右肩上,十分沉重地在走着,这是一幅漫画啊,有的人已经被压跨了,有的人已经基本上被压跨了,有的人在趋向于压跨,有的人在积攒被压垮的资粮。人为什么会这样不相应、愚痴呢?就是因为“我的好东西”越积越多,这是一个珍宝的包袱、珍宝的牢狱,再一个就是别人罪恶、别人过失的包袱,一天一天地在积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兢兢业业”!何以故呢?没有悲智二法!若有智慧,不染著于自己的所谓好的包袱,因为毕无一法可得故,所以勤习一切法无染著,但回施众生,即所谓欲度众生故、欲利益世间有情故而习一切法则,这样是没有一个包袱可以背的,因为不计较众生故,于一切众生现缘罪恶、过失无挂无碍,何以故?但生怜悯心故、饶益心故,何以计较呢?所以,垃圾包袱也就卸下来了。这两个包袱,若能卸下来,你就一身轻快、具足方便!所以,智慧慈悲必得方便。这个方便,卸包袱者得以运用,背包袱者会方便渐失,会离大众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难!一定要善于观察,合理择取。
所以,“精勤修学”,是为了见佛闻法、利益世间啊,对此一定要善于观察。上面这个漫画中所描绘的动作,的确是很多菩萨在勤苦地、不惜生命地实践着的法则。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地损耗着,一天一天遮盖不住地在损耗着,你,在做些什么?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照耀世间”这一个智慧的亮点上来了吗?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悲悯众生、拔济众生”的亮点上来了吗?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运用在“不错时机地安慰这个世间”的方便上来了吗?若是没有,我们真是还要依正见来学习佛法,所谓“精勤修学,方能克证”!
贤护。若人于彼说法法师所。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违异心。诤竞之心。故陵辱心。诸不净心。乃至不生如诸佛想。如是菩萨。假令修行。终不能证。如是妙定。
这里讲得很清楚,说如是此类菩萨是不能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善知识们啊,我们学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做事情的心地缘起一定要干净,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如实自知!
若得证者。无有是处。
世尊把我们的后路堵住了,把我们的几百条岔路全部堵住了,就给你开了一条高速公路,让你到这条路上去行走。现在我们的路太多,结果就是处于于法不能决定、于法将信将疑、于法似是而非、于法或可行或可不行的状态。
贤护。譬如清净虚空。无诸云翳。有明目人。于静夜时仰观空中。无量星宿。区别方所。形色各异。了了分明。
这是举一个例子,对于清净虚空中,即没有乌云的虚空,眼目又很清净的人,独于夜时,观于星宿,必然是了了分明的。
如是贤护。菩萨摩诃萨。思惟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见诸如来。其事若此。
这是一个类比的观察方法。有清净的天空,以及好的眼目,这时来观诸天象,种种星座,种种星相,你是了了然、分分明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思维观彼法性虚空”,我们的心地就是个法性虚空,心地荡然无有一物,那就是清净的虚空,这时你细细地观察,那么点点星星,星星点点,就清清亮亮,你就会认得清晰,就会心智安乐的,所以“见诸如来。其事若此”。这是类比之说,我们心中是否真正无一物可染,无一物可著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你心中是不是有自己珍宝的垃圾、珍宝的乌云呢?是不是有他人过失的乌云尘垢呢?是不是有观自己珍宝的这个眼翳蒙蔽着自己的眼睛呢?是不是有看他人过失的眼翳蒙蔽着自己的清净眼目呢?我们实在是应该认真地去观察。
然彼菩萨观东方时。多见诸佛。多见百佛。多见千佛。多见百千佛。多见亿佛。多见亿百千佛。多见亿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现前。
这个“自然现前”,就如世尊在前面举的这个例子一样,眼目好,虚空清净,二法相应,这时观于星相,决定是了了分明,同样,当我们法性心智无一物可挂,无一物可染,那么你这时就是心想则事成,欲观如来,决定得见。
这个类比法实在是很有意义,因为世尊若不用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感知到的现象来比喻,我们很难去随顺此法则、融入此法则、成就实践此法则。对于“思惟观彼法性虚空。以想成故。见诸如来”,世尊用喻说作了一个解释,那么对于见千佛、万佛、亿佛,乃至百千万亿佛呢?亦复如是,自然现前,不假作意。如我们在虚空看到的种种星座,非是我们想念而出,诸佛如来所修的报德的真实,照耀着十方世界,也非是我们心中想象所建立。因法性清净故,此想象可立;法性思维不净故,此想象不成立,就如乌云遮住天空一样,我们一举目,不管眼睛再好,欲见种种星座,也见不到。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的思维观察,也可以实际地去观察太阳,大日轮这么明亮,乌云遮盖之时,我们亦不见日轮之光,况且点点滴滴的星月之光呢?
所以,我们在思维“彼法性虚空”之时,于思观这个过程,一旦心智无有一物可挂,无有爱憎,无有善恶,无有是非,如是则可以心想事成。成什么呢?得见诸佛之心愿。的确,若荡除一切心垢,显明清白,觉了法性,此时可以“心作心是”,心作见佛时,一定见佛,这是你心地的安排,心作见何事何物,一定生起啊。现在世间有情何以相互违背、相互轻慢呢?皆是心中生起这种相互轻慢、相互疑惑的种子的成熟,因他人而照见罢了。我们对法性虚空的认知,亦复如是,所以见百佛、千佛、百千万佛,乃至千万亿佛,亦复如是,不假作意,也就是你不需要用力,自然现前。
而彼菩萨既…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佛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