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就如我們每天都要來作這個禮請儀軌,幹什麼呢?天天這樣唱什麼贊子、什麼諸佛海會佛菩薩,爲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每次我們都要象第一次一樣,恭敬頂戴自己的現緣,認識自心!

  乃至無有诤競違逆不順心故。

  承事師長,在叁乘教言中都很重要。師長者,不爲某人某物啊,他是一個標志,例如有人說,我就對這個佛像生起了恭敬、承事之想,那你現在可以給它端水、獻花與飲食,乃至美妙的音聲、念誦。實際這不是形式,許多真言都是贊頌的偈子,很美妙的,內容十分磅礴、厚重,它們都是很中肯的話,或是贊美諸佛世尊、供養諸佛世尊的最深遠、最周全之詞,或是一些誓願,或是對一些誓願的贊美、對一些誓願所回施功德的贊美,如果翻譯出來,真是十分美妙,內容十分奇特!但它屬“五不翻”之一,因多義故,翻譯出來,令衆生疑慮啊,所以不敢翻譯。如果你對一個像生起了尊重、承事、如見諸佛想,這像亦會開口說話!如果人真正極致到一種狀態的時候,什麼都會說話,人心誠,頑石都會點頭的,況且我們對佛像呢?況且我們在假彼容以求真容呢?

  所以,此處對人的尊敬,其中人不過是一種表達罷了,不過人的表達有幾種方便,比如同氣,即大家的氣息相同,都是人類啊;又如感知相同,在六法中,眼、耳、鼻、舌、身、意,大家進趣的速度相同,因此容易同步相解,容易感知相應,所以,若有知識能遠離愛憎、如法守護、不增減于佛法、不減損于世尊的教言、能依法依經依傳承力回施給現緣有情,是應該尊重的,不管是誰,這不在于名字何。

  我們漢地比較缺乏師長教育這一塊機製。以前我師父在的時候,依止師父學戒律,那就是小心翼翼的!師父經常會呵責你,你做得對或錯,都是一樣地呵責,令人心目中在師長這一處無所挂礙,但是供養,但是恭敬,但是平等一味的守護!你沒有對錯評價的機會,沒有分辯的機會,若一有分辯的機會,此人不爲恭敬者!這樣你怎麼能恭敬呢?孝順從哪兒提起來呢?什麼是孝順?即師長怎麼說都對,這樣就能泯除你的是非對待心,給你一個完整的師長住世的意義。你說:“這是不是奪人心智呢?這樣令人不善分辨”,不是!假如我們真正地生起恭敬心、平等心、孝順心,你自己去體驗,你就會得到,或說深入、契入到一個很廣大、如實、清淨的天地,你會契入一個智慧的、十分廣袤的新的世界!不用去他方世界,你的心靈已經真正契入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感知,或說認識。是否如是?善知識們需要分辨。

  然後于此勝叁昧中。精勤修學。方能克證。

  現在,習法者實在是多,因爲向法者也多,就象我這樣一個沒有修證的、佛法利益和善根都不成熟的形式出家人,到許多地方,大家都會來問一些問題,雖然只能相似解決一些問題,而大家就很需要,那麼更需要的是真正的修證者。在座的大部分人,從現實功德、福德來說,都是比我強千萬倍的,只是說大家沒有真正地引發出來,沒有恰當地運用它,沒有恰當地成熟它,也就是還埋沒在自己的所謂是非、凡聖、善惡、得失心智中,一旦你不被埋沒了,我感覺到許多善知識的善根、福德因緣真是比我強千萬倍的。那爲什麼我們會錯位呢?只是因緣。

  你不要用善惡、是非來蒙蔽自心時,你心智的光明一定會生得出來,也會浮現于世間,照耀世間,利益有情,沒有畏懼的!這個地方,不是用驕慢、邪見能做出來的,因爲驕慢、邪見很快就會把自己致苦了,很快就會把自己累著了、傷著了。大概在十年前左右,我們一起走出來的出家師父,當然不能說好壞,一個一個的,講法啊、不講法啊,住持寺廟、不住持寺廟啊,學戒、不學戒啊,念佛、不念佛啊……種種因緣,回頭一看,實在是觸目驚心,法則、知見差一絲,概念、作爲就差一點,許多的善知識真是被蒙昧了,許多善巧、法則的成熟者被淹沒了,的確其中許多是很有善巧的人,結果就背著自己的執著,背著善惡是非這個包袱。

  許多菩薩學佛,的確就是一天收點垃圾、一天收點垃圾,有自己的垃圾,有別人的垃圾——自己的垃圾,就是好東西,裝起來了;別人的垃圾,即壞東西。背一個“別人的壞東西”的垃圾包袱,背一個“自己的好東西”的垃圾包袱,也就是一邊在收集自己的好,一邊在收集別人的壞。這兩個垃圾包袱背在自己的左右肩上,十分沈重地在走著,這是一幅漫畫啊,有的人已經被壓跨了,有的人已經基本上被壓跨了,有的人在趨向于壓跨,有的人在積攢被壓垮的資糧。人爲什麼會這樣不相應、愚癡呢?就是因爲“我的好東西”越積越多,這是一個珍寶的包袱、珍寶的牢獄,再一個就是別人罪惡、別人過失的包袱,一天一天地在積攢,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真是“兢兢業業”!何以故呢?沒有悲智二法!若有智慧,不染著于自己的所謂好的包袱,因爲畢無一法可得故,所以勤習一切法無染著,但回施衆生,即所謂欲度衆生故、欲利益世間有情故而習一切法則,這樣是沒有一個包袱可以背的,因爲不計較衆生故,于一切衆生現緣罪惡、過失無挂無礙,何以故?但生憐憫心故、饒益心故,何以計較呢?所以,垃圾包袱也就卸下來了。這兩個包袱,若能卸下來,你就一身輕快、具足方便!所以,智慧慈悲必得方便。這個方便,卸包袱者得以運用,背包袱者會方便漸失,會離大衆越來越遠,越來越孤獨,越來越難!一定要善于觀察,合理擇取。

  所以,“精勤修學”,是爲了見佛聞法、利益世間啊,對此一定要善于觀察。上面這個漫畫中所描繪的動作,的確是很多菩薩在勤苦地、不惜生命地實踐著的法則。我們的生命一天一天地損耗著,一天一天遮蓋不住地在損耗著,你,在做些什麼?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照耀世間”這一個智慧的亮點上來了嗎?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放在“悲憫衆生、拔濟衆生”的亮點上來了嗎?你真正把自己的生命運用在“不錯時機地安慰這個世間”的方便上來了嗎?若是沒有,我們真是還要依正見來學習佛法,所謂“精勤修學,方能克證”!

  賢護。若人于彼說法法師所。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違異心。诤競之心。故陵辱心。諸不淨心。乃至不生如諸佛想。如是菩薩。假令修行。終不能證。如是妙定。

  這裏講得很清楚,說如是此類菩薩是不能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善知識們啊,我們學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做事情的心地緣起一定要幹淨,一定要真實,一定要如實自知!

  若得證者。無有是處。

  世尊把我們的後路堵住了,把我們的幾百條岔路全部堵住了,就給你開了一條高速公路,讓你到這條路上去行走。現在我們的路太多,結果就是處于于法不能決定、于法將信將疑、于法似是而非、于法或可行或可不行的狀態。

  賢護。譬如清淨虛空。無諸雲翳。有明目人。于靜夜時仰觀空中。無量星宿。區別方所。形色各異。了了分明。

  這是舉一個例子,對于清淨虛空中,即沒有烏雲的虛空,眼目又很清淨的人,獨于夜時,觀于星宿,必然是了了分明的。

  如是賢護。菩薩摩诃薩。思惟觀彼法性虛空。以想成故。見諸如來。其事若此。

  這是一個類比的觀察方法。有清淨的天空,以及好的眼目,這時來觀諸天象,種種星座,種種星相,你是了了然、分分明的,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思維觀彼法性虛空”,我們的心地就是個法性虛空,心地蕩然無有一物,那就是清淨的虛空,這時你細細地觀察,那麼點點星星,星星點點,就清清亮亮,你就會認得清晰,就會心智安樂的,所以“見諸如來。其事若此”。這是類比之說,我們心中是否真正無一物可染,無一物可著呢?諸位善知識,善觀察!你心中是不是有自己珍寶的垃圾、珍寶的烏雲呢?是不是有他人過失的烏雲塵垢呢?是不是有觀自己珍寶的這個眼翳蒙蔽著自己的眼睛呢?是不是有看他人過失的眼翳蒙蔽著自己的清淨眼目呢?我們實在是應該認真地去觀察。

  然彼菩薩觀東方時。多見諸佛。多見百佛。多見千佛。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

  這個“自然現前”,就如世尊在前面舉的這個例子一樣,眼目好,虛空清淨,二法相應,這時觀于星相,決定是了了分明,同樣,當我們法性心智無一物可挂,無一物可染,那麼你這時就是心想則事成,欲觀如來,決定得見。

  這個類比法實在是很有意義,因爲世尊若不用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感知到的現象來比喻,我們很難去隨順此法則、融入此法則、成就實踐此法則。對于“思惟觀彼法性虛空。以想成故。見諸如來”,世尊用喻說作了一個解釋,那麼對于見千佛、萬佛、億佛,乃至百千萬億佛呢?亦複如是,自然現前,不假作意。如我們在虛空看到的種種星座,非是我們想念而出,諸佛如來所修的報德的真實,照耀著十方世界,也非是我們心中想象所建立。因法性清淨故,此想象可立;法性思維不淨故,此想象不成立,就如烏雲遮住天空一樣,我們一舉目,不管眼睛再好,欲見種種星座,也見不到。我們可以去做這樣的思維觀察,也可以實際地去觀察太陽,大日輪這麼明亮,烏雲遮蓋之時,我們亦不見日輪之光,況且點點滴滴的星月之光呢?

  所以,我們在思維“彼法性虛空”之時,于思觀這個過程,一旦心智無有一物可挂,無有愛憎,無有善惡,無有是非,如是則可以心想事成。成什麼呢?得見諸佛之心願。的確,若蕩除一切心垢,顯明清白,覺了法性,此時可以“心作心是”,心作見佛時,一定見佛,這是你心地的安排,心作見何事何物,一定生起啊。現在世間有情何以相互違背、相互輕慢呢?皆是心中生起這種相互輕慢、相互疑惑的種子的成熟,因他人而照見罷了。我們對法性虛空的認知,亦複如是,所以見百佛、千佛、百千萬佛,乃至千萬億佛,亦複如是,不假作意,也就是你不需要用力,自然現前。

  而彼菩薩既…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