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

  这一品涉足到三昧行法的基础。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

  在菩萨名字后面加“摩诃萨”,以其发起广大的利益,觉悟广大有缘故。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行四法。则能得是现前三昧。

  即具足四法之行,则能得是现前三昧。

  何等为四。一者不坏信心。

  信心决定不坏,是所谓信忍之成就,于法无疑,抉择随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坏信心,在一切法中是为前导,所以“信为功德母”,在声闻乘教言中,决定信者就是须陀洹果,何以故?得法眼镜啊,照了觉知世间真实之相,所以生真实信。我们在此随顺不坏之信心,立誓抉择,必见诸佛,无退无堕。

  二者不破精进。

  于诸法则,勤苦守持,位至究竟,远离懈怠与放逸。现在行法者中,懈怠者多,放逸者多,破精进之机者多。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运用每一时、每一刻来勤苦地、深入地实践法则呢?

  所谓放逸,就是令心智在杂缘中散坏,于法则中无力深入。因为每一个有情中,自他二种杂缘都是很炽盛的,若是未停心之前,修法稍行放逸即坏精进,而若是无惭无愧,放逸必然啊。

  三者智慧殊胜。

  无依无托,无染无著,无造无作,如是心中,行于诸法。

  四者近善知识。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近善知识”,以除自他疑惑,除法则疑惑。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能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乃至于剎那时无众生想。

  例如我们来到道场,或出家,睁眼一看,哎呀,这么多是、这么多非,那这就是众生想啊。所谓杂染众生,以色身香味触法所接触之时,皆是众生所幻现,所以众生者,心染著故,事事染著,处处染著,于是众生相生起,心智烦恼,多有疲厌,因为被所谓的烦恼杂缘所蒙蔽,人就会生起尘劳相。若有众生想,应该怎么来修持呢?“南无阿弥陀佛”广泛回施,咸入本位,即咸得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光明圆满普照,无有不照者,于是一切众生差别皆已遮,所谓遮,就是不见众生相,但念佛之无碍力。

  二者于三月内不暂睡眠。

  现在许多菩萨在一日一夜、一日二夜、或七日七夜地行法,“不暂睡眠”的知见与心智变得十分重要,并不是说你睡与不睡,是你不能造作这样的心念。过去睡的因缘已经成熟,你不得不睡,不得不困,但现在呢,不能再造作这样的业与业相续,这个地方就是不可思议的修持,不可思议的佛法的实践。因为过去的业你是无以取代的,无以遮蔽的,如我们的依报环境、我们现在的色身,乃至福德因缘的差异一样,已经异果成熟,在此因缘中,不要再造作睡与睡眠,不要在睡眠的因缘上去强化它,要透视它的本质。以前大雄师在般舟中说:“昏沉在暗处”,实际就是有一个顺缘的观察,各回本位,不再造作了,昏沉来了,也就是昏沉,他不再去强执它,也不再去排斥它,也不再去随顺它,这样如理审观,久久地人就会真正走出昏沉,但你如果说:“我培养昏沉”,那就不是一个味道了,什么叫培养呢?即昏沉来了就纵容它。如果昏沉真正来了,不用力,不随其力,不作用于力,就是不拒不迎啊,这是用功的恰到好处的地方。

  三者三月经行唯除便利。

  般舟行法,比较长时的要求是三月,三月中唯是经行,他法摒舍,除非便利之时作别举。

  四者若于食时布施以法。不求名利无望报心。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若有饮食,若有作业,皆与法则相应,所以莫贪于诸味。经常会听到走般舟的人说:“哎呀,还是饿哟”,下来就好吃一顿,这样的行法现世就有阻碍,自己设碍。

  “不求名利无望报心”,有人走般舟,为了走出来相貌好啊、气色好啊,行法中这一餐就多多吃,吃些有营养的,什么这个补、那个补啊,补来补去干什么呢?为了走般舟出来让人看着好看啊、精神啊、庄严啊,贪图于虚假的名利,丢失自心之清净,于法不能相应。现在这样的人是挺多,走般舟前准备了很多营养品,想在般舟道里面好好打气,出来光彩一番,那是不相应的。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能具足行。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者劝他见佛。

  不要小看这一点。劝人得烦恼者,往往会说你看这个人是、那个人非,这是劝人见烦恼;而令人知一切法毕无所得,因缘而生,无有实质,令人见佛,若智慧法身佛,若报身佛,皆有方便。莫污染于他心,莫毁灭于自心,令人见佛者,无染无著。

  二者教人听法。

  劝人听法,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不可思议的果报善巧。坏人法缘,灭人法眼,障人出离之机,实在是可怜!我们有时候会比较心疼的是:出家在家的学佛机会,不成熟的时候人还会渴望,而成熟的时候却往往会轻慢。这个轻慢,就是轻慢自己的当下因缘。当下最为珍贵啊!欲在他处求法,欲在他处求胜缘,实是心智羸劣,发心不明。诸位善知识应该善观察。

  三者心无嫉妒。

  嫉妒是什么?对此大家都比较容易了解,即不喜他胜,不喜他尊,不喜他之胜乐,不喜他之功德。这是末世之罪恶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普及性的罪恶,就是常无随喜心,常与妒忌为伴,心智狭隘羸劣,无助喜之心,因此这样的人应常修随喜心、赞叹心、供养心、恭敬心,能免除此嫉妒的心。嫉妒,无外乎是狭隘,不欲他胜;无外乎是远离恭敬,心智不恭敬,心生骄慢;无外乎是少于随喜,多见他人之过。人一嫉妒起来,说话是很难听的,很没味道的,很狭隘的,就象乌云遮日一样,避心之光明啊。

  四者劝他发菩提心。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尤为重要!若自身于菩提心无有爱乐,劝他人发菩提心之时,亦生菩提心之熏染、熏习、向往与守护,乃至说成就,所以劝发菩提心,甚为重要。若劝自发,若劝他发,劝发者甚为重要!

  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成就三昧。何等为四。一者造佛形像。劝行供养。

  例如我们在学习《贤护经》这短暂的几天里,大家不断地在佛像庄严上做了一些作为,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它很起作用。你不相信,下去可以画一画像、忆一忆佛像,在佛像这个因缘上多作随喜、供养、赞叹的心,当然,还是用令你喜的像是最好的。哪个像能令人喜呢?有的人,很粗布的像能令其欢喜;有的人,很精致的像能令其欢喜;有的是很庄严威德的像;有的是很珍贵的像能令其欢喜;不管种种相,莫不唤醒我们心灵的喜悦与智慧。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议,如《地藏经》中讲造地藏王像有什么样的功德,能灭五无间罪等等,造其他一切佛像亦复如是,因为造像必用心,由心而造像啊,所谓缘佛成佛,我们造佛像,那就心中有佛,无佛何以造像呢?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议!

  “劝行供养”,造像干什么呢?以令世间有情供养诸像,令众生培植福德,或者说如实知自心,成就佛法利益。

  二者书写是经。令他读诵。

  现在我们这个经本印出来了,刚从沈阳带到保安寺,然后拿回来两三本的时候,大家看着很欢喜,但现在多了,我看这个书被到处扔,也没有人看。一多了,虽然是经书,是无上法宝,也不以为宝了!因为我们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随地而坐,一者比较自然,再者也比较宽松一些,但大家进出的时候最好不要跨到经典上,绕一绕比较好一些,那是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对我们自身有轻法之过失。

  三者慢法众生。教令发心。

  慢法者,就是于法不生喜。昨天有几个工人皈依,我给他们说:“你们挣的这个钱,可以花尽,但要是能来皈依学佛,结个佛法的因缘,实在是比挣多少钱都有意义啊!给道场盖房子劳动,为三宝做点事,你们的福德因缘是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三皈依啊,因为有三皈依的因缘故,就可以真实地入如来家,真正地可以学佛的”。恒阳庵的女众不知自身有多大的感召力,影响了许多工人学佛,我们不管工人的好坏,比如性格啊、吃什么、用什么,不要管他,但他能来皈依,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啊!感动了许多这样的工人来学佛,这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什么不可思议的利益呢?劝未信者令生信啊,不可思议!于慢法者、不知法者,令其生信,诸位善知识,这比起建道场来,如果一个道场没有人来习法,这个道场有什么意义呢?建一万间房子,没有法则,没有佛法的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而有一个人来皈依,就是随顺的道场啊,就是修法机制的成熟。所以“慢法众生。教令发心”,这都是我们平时欲习“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习法者应该熏修的具体法则,这后四法是十分可行的,造像、供养,书写、读诵,对慢法众生令发菩提心,乃至后面的第四条“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四者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谁来护持?哪个地方有正法?你一念菩提心智的守护,延续于道场,此道场就有正法,你就在守护正法!我们昧失了菩提心,守护几间房子,守护几句你好我好,那没有正法,没有正法可得!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守护自己的菩提心智,延续于道场,延续于周边有情呢?这样你才真正是正法的守护者,令正法久住啊。谁来久住?佛法何以久住?住在何处?用在何处?现前一念抉择此菩提心,无畏无惧啊。

  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

  这是种种辅助般舟三昧现前的法则,世尊从四个四法来宣化所具足的条件,此条件不是条件,但是受用所在!很多人说,怎么念佛不证三昧呢?你满脑子就是妄想,虚假的作为怎么能证三昧呢?心智染著,一遇事就染于是、染于非,染于善、染于恶,怎么能见于诸佛呢?诸佛是自心清净之德…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