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叁昧行品第二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叁昧行品第二

  這一品涉足到叁昧行法的基礎。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摩诃薩言。

  在菩薩名字後面加“摩诃薩”,以其發起廣大的利益,覺悟廣大有緣故。

  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具行四法。則能得是現前叁昧。

  即具足四法之行,則能得是現前叁昧。

  何等爲四。一者不壞信心。

  信心決定不壞,是所謂信忍之成就,于法無疑,抉擇隨順,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壞信心,在一切法中是爲前導,所以“信爲功德母”,在聲聞乘教言中,決定信者就是須陀洹果,何以故?得法眼鏡啊,照了覺知世間真實之相,所以生真實信。我們在此隨順不壞之信心,立誓抉擇,必見諸佛,無退無墮。

  二者不破精進。

  于諸法則,勤苦守持,位至究竟,遠離懈怠與放逸。現在行法者中,懈怠者多,放逸者多,破精進之機者多。我們是不是真正地運用每一時、每一刻來勤苦地、深入地實踐法則呢?

  所謂放逸,就是令心智在雜緣中散壞,于法則中無力深入。因爲每一個有情中,自他二種雜緣都是很熾盛的,若是未停心之前,修法稍行放逸即壞精進,而若是無慚無愧,放逸必然啊。

  叁者智慧殊勝。

  無依無托,無染無著,無造無作,如是心中,行于諸法。

  四者近善知識。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近善知識”,以除自他疑惑,除法則疑惑。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能成就現前叁昧。何等爲四。一者乃至于剎那時無衆生想。

  例如我們來到道場,或出家,睜眼一看,哎呀,這麼多是、這麼多非,那這就是衆生想啊。所謂雜染衆生,以色身香味觸法所接觸之時,皆是衆生所幻現,所以衆生者,心染著故,事事染著,處處染著,于是衆生相生起,心智煩惱,多有疲厭,因爲被所謂的煩惱雜緣所蒙蔽,人就會生起塵勞相。若有衆生想,應該怎麼來修持呢?“南無阿彌陀佛”廣泛回施,鹹入本位,即鹹得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光明圓滿普照,無有不照者,于是一切衆生差別皆已遮,所謂遮,就是不見衆生相,但念佛之無礙力。

  二者于叁月內不暫睡眠。

  現在許多菩薩在一日一夜、一日二夜、或七日七夜地行法,“不暫睡眠”的知見與心智變得十分重要,並不是說你睡與不睡,是你不能造作這樣的心念。過去睡的因緣已經成熟,你不得不睡,不得不困,但現在呢,不能再造作這樣的業與業相續,這個地方就是不可思議的修持,不可思議的佛法的實踐。因爲過去的業你是無以取代的,無以遮蔽的,如我們的依報環境、我們現在的色身,乃至福德因緣的差異一樣,已經異果成熟,在此因緣中,不要再造作睡與睡眠,不要在睡眠的因緣上去強化它,要透視它的本質。以前大雄師在般舟中說:“昏沈在暗處”,實際就是有一個順緣的觀察,各回本位,不再造作了,昏沈來了,也就是昏沈,他不再去強執它,也不再去排斥它,也不再去隨順它,這樣如理審觀,久久地人就會真正走出昏沈,但你如果說:“我培養昏沈”,那就不是一個味道了,什麼叫培養呢?即昏沈來了就縱容它。如果昏沈真正來了,不用力,不隨其力,不作用于力,就是不拒不迎啊,這是用功的恰到好處的地方。

  叁者叁月經行唯除便利。

  般舟行法,比較長時的要求是叁月,叁月中唯是經行,他法摒舍,除非便利之時作別舉。

  四者若于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若有飲食,若有作業,皆與法則相應,所以莫貪于諸味。經常會聽到走般舟的人說:“哎呀,還是餓喲”,下來就好吃一頓,這樣的行法現世就有阻礙,自己設礙。

  “不求名利無望報心”,有人走般舟,爲了走出來相貌好啊、氣色好啊,行法中這一餐就多多吃,吃些有營養的,什麼這個補、那個補啊,補來補去幹什麼呢?爲了走般舟出來讓人看著好看啊、精神啊、莊嚴啊,貪圖于虛假的名利,丟失自心之清淨,于法不能相應。現在這樣的人是挺多,走般舟前准備了很多營養品,想在般舟道裏面好好打氣,出來光彩一番,那是不相應的。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何等爲四。一者勸他見佛。

  不要小看這一點。勸人得煩惱者,往往會說你看這個人是、那個人非,這是勸人見煩惱;而令人知一切法畢無所得,因緣而生,無有實質,令人見佛,若智慧法身佛,若報身佛,皆有方便。莫汙染于他心,莫毀滅于自心,令人見佛者,無染無著。

  二者教人聽法。

  勸人聽法,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與不可思議的果報善巧。壞人法緣,滅人法眼,障人出離之機,實在是可憐!我們有時候會比較心疼的是:出家在家的學佛機會,不成熟的時候人還會渴望,而成熟的時候卻往往會輕慢。這個輕慢,就是輕慢自己的當下因緣。當下最爲珍貴啊!欲在他處求法,欲在他處求勝緣,實是心智羸劣,發心不明。諸位善知識應該善觀察。

  叁者心無嫉妒。

  嫉妒是什麼?對此大家都比較容易了解,即不喜他勝,不喜他尊,不喜他之勝樂,不喜他之功德。這是末世之罪惡啊。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普及性的罪惡,就是常無隨喜心,常與妒忌爲伴,心智狹隘羸劣,無助喜之心,因此這樣的人應常修隨喜心、贊歎心、供養心、恭敬心,能免除此嫉妒的心。嫉妒,無外乎是狹隘,不欲他勝;無外乎是遠離恭敬,心智不恭敬,心生驕慢;無外乎是少于隨喜,多見他人之過。人一嫉妒起來,說話是很難聽的,很沒味道的,很狹隘的,就象烏雲遮日一樣,避心之光明啊。

  四者勸他發菩提心。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尤爲重要!若自身于菩提心無有愛樂,勸他人發菩提心之時,亦生菩提心之熏染、熏習、向往與守護,乃至說成就,所以勸發菩提心,甚爲重要。若勸自發,若勸他發,勸發者甚爲重要!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成就叁昧。何等爲四。一者造佛形像。勸行供養。

  例如我們在學習《賢護經》這短暫的幾天裏,大家不斷地在佛像莊嚴上做了一些作爲,雖然不是什麼大事情,但它很起作用。你不相信,下去可以畫一畫像、憶一憶佛像,在佛像這個因緣上多作隨喜、供養、贊歎的心,當然,還是用令你喜的像是最好的。哪個像能令人喜呢?有的人,很粗布的像能令其歡喜;有的人,很精致的像能令其歡喜;有的是很莊嚴威德的像;有的是很珍貴的像能令其歡喜;不管種種相,莫不喚醒我們心靈的喜悅與智慧。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如《地藏經》中講造地藏王像有什麼樣的功德,能滅五無間罪等等,造其他一切佛像亦複如是,因爲造像必用心,由心而造像啊,所謂緣佛成佛,我們造佛像,那就心中有佛,無佛何以造像呢?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

  “勸行供養”,造像幹什麼呢?以令世間有情供養諸像,令衆生培植福德,或者說如實知自心,成就佛法利益。

  二者書寫是經。令他讀誦。

  現在我們這個經本印出來了,剛從沈陽帶到保安寺,然後拿回來兩叁本的時候,大家看著很歡喜,但現在多了,我看這個書被到處扔,也沒有人看。一多了,雖然是經書,是無上法寶,也不以爲寶了!因爲我們這次學習的過程中,都是隨地而坐,一者比較自然,再者也比較寬松一些,但大家進出的時候最好不要跨到經典上,繞一繞比較好一些,那是有意義的事情,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否則對我們自身有輕法之過失。

  叁者慢法衆生。教令發心。

  慢法者,就是于法不生喜。昨天有幾個工人皈依,我給他們說:“你們掙的這個錢,可以花盡,但要是能來皈依學佛,結個佛法的因緣,實在是比掙多少錢都有意義啊!給道場蓋房子勞動,爲叁寶做點事,你們的福德因緣是有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叁皈依啊,因爲有叁皈依的因緣故,就可以真實地入如來家,真正地可以學佛的”。恒陽庵的女衆不知自身有多大的感召力,影響了許多工人學佛,我們不管工人的好壞,比如性格啊、吃什麼、用什麼,不要管他,但他能來皈依,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真是不可思議啊!感動了許多這樣的工人來學佛,這有不可思議的利益,什麼不可思議的利益呢?勸未信者令生信啊,不可思議!于慢法者、不知法者,令其生信,諸位善知識,這比起建道場來,如果一個道場沒有人來習法,這個道場有什麼意義呢?建一萬間房子,沒有法則,沒有佛法的實踐,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實踐,又有什麼意義呢?而有一個人來皈依,就是隨順的道場啊,就是修法機製的成熟。所以“慢法衆生。教令發心”,這都是我們平時欲習“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習法者應該熏修的具體法則,這後四法是十分可行的,造像、供養,書寫、讀誦,對慢法衆生令發菩提心,乃至後面的第四條“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四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誰來護持?哪個地方有正法?你一念菩提心智的守護,延續于道場,此道場就有正法,你就在守護正法!我們昧失了菩提心,守護幾間房子,守護幾句你好我好,那沒有正法,沒有正法可得!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地守護自己的菩提心智,延續于道場,延續于周邊有情呢?這樣你才真正是正法的守護者,令正法久住啊。誰來久住?佛法何以久住?住在何處?用在何處?現前一念抉擇此菩提心,無畏無懼啊。

  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這是種種輔助般舟叁昧現前的法則,世尊從四個四法來宣化所具足的條件,此條件不是條件,但是受用所在!很多人說,怎麼念佛不證叁昧呢?你滿腦子就是妄想,虛假的作爲怎麼能證叁昧呢?心智染著,一遇事就染于是、染于非,染于善、染于惡,怎麼能見于諸佛呢?諸佛是自心清淨之德…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叁昧行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