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二十幾個,或叁十幾個,而一年前還不是這樣,這是一個緣起法,因爲有她們這一群人在在集體地實踐般舟,一日一夜循環實踐的機製是很感人的,一年半平實、真實地延續下來了,大家對這樣一個孜孜不倦地、恒常地、集體守護一個法則的道場,都很感動,或者很向往,許多人在她們這種行爲的加持、感動下,也在實踐般舟法則。放光寺的住衆,還有其他道場都提出來過能否學習《般舟叁昧經》,但因爲各方面因緣不成熟,一直也沒有學習,此次恒陽庵的住衆提出爲了這個新殿堂的使用,乃至道場行法的需求,來學習《般舟叁昧經》,衆緣和合,所以我們來到這裏學習。以上也是我們來到此處學習《大方等大集賢護經》的緣起和目的,在此也給大家作一個彙報。
大集
我們看看“大集”二字。在藏經中有“大集部”,這部分經典是世尊在色界、欲界廣泛對大菩薩宣化的大乘了義教言,聚集在一起稱爲《大集經》。我們現在來學習此經,實際也是在諸佛如來的加持下,我們大菩薩的機遇,即大覺悟的機遇、用功的機遇成熟了,因爲菩薩,菩提薩埵者,就是遇法勇猛、清淨實踐者。現在人放逸,遇法多不能行,遇法多不生尊重,失之交臂,在輪回業流中不能自拔,實在是令諸佛所悲憫啊。
“大集”還有另一說法,是指佛在大衆中所說,所謂大衆者,不單是對大菩薩,而是對九界有情廣泛之說,亦稱“大集”。
我們現在接觸、學習此《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爲《般舟經》在中國傳播很廣,但是真正學習、實踐此經典的人,雖然現在漸漸多起來,但與《阿彌陀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許多經典對比而言,了解者還是甚少的。而我們有這樣的機遇來了解、認知它,實在是我們宿世與般舟一法有甚深因緣,若沒有這樣的因緣,若一劫、兩劫、叁劫、四劫欲聞此法,也不可能有成熟的機遇。對于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學習到般舟行法,世尊在此經典中有廣大平等的宣化,我們後面會講到。
經
“經”字,爲貫穿意、相續意,猶如途徑,令衆生可以遵循。我們學習此經典,也是仰仗叁寶的加持、釋迦佛的加持、賢護菩薩的啓發,而能深入經藏,來了解般舟,了解般舟叁昧,了解般舟叁昧的因地修法及果地修法,了解般舟叁昧真實成就的內容、來源及所需條件。若是沒有這些了解,說般舟,不得叁昧;說叁昧,不能與般舟相應;說般舟叁昧,與我們自身不能相聯系,這樣的話,再好的法則對我們來說又有何益呢?所以,學習對我們來說反而變得十分重要。不論是從外地趕來,還是原來住在這裏的菩薩們,我們有機會來學習、認知這個法則,而且又是在佛歡喜日這個特定的日子開始學《般舟叁昧經》,也即《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一個機遇實在是在叁寶、諸佛菩薩的威神福德加持、回施下,以及在我們自己的善根成熟的機製下和合共成的。我們看到,這個道場的住衆用了很大的心思,買了許多鮮花,來代表這個法一定會結出不可思議的結果,如花一樣來芬芳世間、淨化世間、莊嚴世間,我們對《般舟叁昧經》的學習,亦複如是,肯定有一個很好的、清淨的緣起。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隋”,即隋朝。
“天竺”,即印度。古人稱五天竺、五印度,分南、北、東、西、中五印度,我們現在所在的大理這塊土地,元朝以前還是大理國,即南昭國,其版圖很大,大概同我們中國現在的版圖差不多,其南到越南、北到四川康藏、西到印度,按記載也曾是印度的摩揭陀國。
“叁藏”,此處指叁藏法師。叁藏包括經藏、律藏、論藏。在中國,古來以久可稱叁藏法師的很少,大家熟悉的唐叁藏法師,即唐玄奘法師,是一位偉大的、不可思議的曆史性人物,也是一個世界性人物,在印度,其名字比我們中國其他所有人的名字都要響亮,幾乎無人不知,現在很多印度古迹的挖掘都是依靠唐叁藏《大唐西域記》一書作爲考證藍本的。
“阇那崛多及笈多”,是印度人的名字,我們知道,印度人有兩大語系——梵語系和巴利語系,與我們中國人語言結構中的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巴利語,只有語言,沒有巴利文,巴利語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呢?有用英文記錄下來的,有用版納的傣文記錄下來的,有用泰國的泰文記錄下來的,用許多國家地區文字記載下來的巴利語的讀法,稱爲“巴利語系”。“阇那崛多及笈多”這個名字很長,我們一般不翻譯,若譯過來,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德志”,此人爲刹利種,家有兄弟五人,崛多最小,幼年出家,是善于遊化的叁藏法師,按記載,其出發來中國時初有十人相伴,久曆艱辛,六人損折,僅余四人,初至長安,到草堂寺,現在在西安還有草堂寺,它也是羅什大師最早譯經之處。隋文帝對崛多叁藏比較優待,請其翻譯佛經。過去這些叁藏法師到中國來,都是帝王家所請,而建立譯經場,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個譯本,也是在文帝皇權的加持下、允許下,才翻譯出來的。崛多叁藏一生翻譯了叁十部經,一百七十六卷,我們現在學習的《大集賢護經》五卷屬于其中。他在開皇二十年入寂,活了七十八歲。
[1]恒陽庵:爲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的下院,現名華首放光寺淨土院,位處雞足山海拔2400米左右。恒陽庵爲般舟道場,住衆輪流一日一夜般舟行法,常年守護,相續不斷。(截止此次講經時間——2006年8月,道場住衆已相續行法一年半未間斷。)
[2]放光寺:全稱雲南雞足山華首放光寺,位處雞足山海拔2700米左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目錄 緣起 經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