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顴骨啊、琉璃地啊,這種種念,是應念就起來了。這個時間給他做一個特定的設置。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

  前面這個念是憶念、想念、觀念這種念法,我們說《觀無量壽經》這個文字是很清晰的,它有十六觀,稱爲《十六觀經》。定散二善法令人修持,令人深入,現前消除無量生死重罪,令見彌陀,這是憶佛、念佛、觀佛、見佛、證念佛叁昧的善巧。像我們現在持名念佛,這是持名念佛,證念佛叁昧的善巧。像經行念佛是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念佛叁昧。但它種種的念佛叁昧,這是觀念叁昧。

  剛才他們在一起學習,說羅什大師提出來叁種見佛的定力與成就:持戒的定力、大功德的定力、佛力不可思議帶來的所謂定力,這種叁昧力。那麼這個地方的叁昧力是以觀念而成就的。這個地方可不是叁昧力的修持了,因爲臨命終時苦苦相逼,還有什麼叁昧可談呢?但是稱佛名了。

  有人被魅,好比說被鬼魅所魅,就是睜開眼也活動不了,喊也喊不出來,這個時間要是有人能用攝的方便就能使人活動開了,就被魅住了,象這就被苦業魅住了。我們平時就會被我們的感知,就是見聞覺知所魅住、被自己的妄想所魅住、被自己的自我知見所魅住,不能念佛了。

  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觀經》是南無無量壽佛嗎?應該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過去這些善知識可能是在講法時就比較隨意吧,來提示這個法則。因爲看善導大師過去這些善知識,很多的引用經文也都是隨口就說,我以前養成這樣的壞毛病,這樣在文字的傳播中就會造成誤解。

  他這個寫的有的。爲稱說阿彌陀佛,下品下生,汝若不能念佛,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他這個南無無量壽佛,是跟經典不相符的,那麼這個是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名故。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稱佛名故。版本不一樣嗎?(不一樣。)那麼這個版本不是,這個版本是“南無無量壽佛”,它這個版本不一樣,不知道它那個版本印刷的依止的是什麼,這個版本也沒有寫來源,應該是近代人擇取印的,這個地方稱無量壽佛。因爲《觀無量壽經》稱的是阿彌陀佛,肯定是有人把它調整了。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

  這有個問題,過去稱爲十念往生,這個爭論在淨土法門中是一個特別大的一個爭論,這個爭論不見得是一個壞事情,可能令我們對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或者說是實踐,象這個地方分明寫是臨命終時,就是惡緣成熟之時。

  我們到印度的時間,我這個不是地獄火,但是地獄火現前了,就是自己的惡業現前了。特別苦,痛苦,頭炸了,身體難受,就念佛。那時候念佛就感覺是唯一的辦法,太痛苦了,那時候所謂的太痛苦就是身心無所依止,就必須用念佛。要不念佛就感覺自己真從車上跳下去了,很痛苦很痛苦的。那時間我就想到這個事情了,我說根本到時間想不起來不念佛了,因爲不念佛下邊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

  因爲好比說我們修證過念佛,在這地方放下身心,放下痛苦的一個依止,你放下過,就是你在這個地方能得到安慰休息,你就不會畏懼。所以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念,根本沒有時間不念佛,因爲太痛苦了。不念那個痛苦馬上就表現出來,就是那個痛苦就會成爲你感受的主體,就很痛苦,一念佛就過去了。他這個至心令聲不絕的,因爲是苦逼,你一勸他,他這樣念,他不會間斷的,他不會不自稱的。但我們平時念佛是沒有這種業報成熟的苦逼,你想真誠念佛的機會很少。

  人行般舟會真誠點,因爲太苦了,腳也疼,腿也疼,胯也疼,頭也疼,眼睛也睜不開啊。這時候他要是不念佛,他就沒有所依從,這時候也不想著見佛不見佛了,也不想著證叁昧不證叁昧了,就是要念佛。幹什麼呢?不受這個罪了,不受這個苦了,實際這個跟臨命終時相比,沒有太大的差別。我以前就是這種行法,這種感觸還是有的,你全做臨命終時了,因爲那苦是太苦了。很多年青健康或者說自己善根比較深厚的人,少受苦痛的人,他這個地方體驗不到的。

  所以古來善知識講病、病苦是良師益導,是我們助道勝緣,就是有點苦有時候不見得是壞事。所以有時候行法之苦,是成就道業之助緣,是良師益導。要不然我們荒廢在那個相似的——還輕松還安樂之中,但是沒有真正地根本上解決我們的苦、輪回、輪回的業,所以還貪圖叁界之安逸。那許多有情在這個叁界的安逸中,哪怕他有一刻安逸他就安逸這一刻,果報成熟他也不管它的,成熟了再說。那我們要是真正的平時就把這個所謂苦、苦的歸依、苦的消融、苦的透視認識到,那你對苦也就沒有什麼畏懼了。那麼你平時也就真心念佛,就是厭患叁界,真誠念佛,就未證叁昧,畢竟見佛。何以故?你不舍諸佛故,你知道萬法唯心故,你知道叁界虛僞故,你自然會舍離這種叁界的貪戀與糾纏。

  在我們學習淨土這個法門中,厭患叁界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育,那你再回頭看一看,貪染這個世界,眷戀這個世界,培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機製的這個學佛者偏多。所以說沒有厭離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就不要談了。所以舉心動念情緒之中,舉心動念貪嗔癡慢疑之中,舉心動念未離對這個世界的這種眷愛之中,沒有出離這個。

  這個地方舉這個例子我感覺諸位菩薩可以實踐實踐。說這個臨命終時這個十念,這個臨命終時到底怎麼來評判它?怎麼來實踐它,希望各位善知識有一個透視與實踐。

  分明講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爲你至誠故,因爲苦逼故,因爲有善緣引導故,他能這樣地稱念南無無量壽佛名。那麼這個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迅速得見阿彌陀佛清淨光明照耀之極樂,見得金蓮,能得到化火焰爲青蓮。那我們平時有沒有這樣中肯與至誠的心呢?

  所以《觀經》講若人發叁種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深心、回向心、至誠發願心——叁種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那發心即得住不退轉,這是誠實言。

  那我們念佛是用的什麼心呢?所以這個寫的臨命終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于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他不管是什麼樣一個下品下生,他畢竟出離輪回,但這出離輪回有一個大的量,十二大劫蓮花方開。這真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要是修下品下生也真的時間太長久了,極樂世界一日是我們娑婆世界一劫,極樂世界這十二大劫要多少個日子?太漫長了。這時候才能見觀音勢至予說法則,發菩提心,說實相法。那我們正好現在來發菩提心,來觀察實相,來念佛。

  所以曆代善知識就勸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名,修諸功德,隨順佛願,或者修諸功德以期上品上生,那生即見,就花開見佛。

  這個是從修爲法中,這下品下生實在是……,雖是乘佛願力、乘名號功德力、乘善知識勸化力,但那十二大劫實在久遠。這個是設置了一個久遠的緣,太久遠了,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我們都知道邪慢國是五百歲不見佛,不供養叁寶以爲苦,這是十二大劫啊,下品下生。所以我經常遇到一些菩薩們,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了,我可以隨便做惡做什麼了,什麼都做,什麼事都幹,然後以期往生極樂世界,認爲反正要能往生就行了,這個十二大劫套你腦門上也不好受啊!

  我真是激勵這一類有情在此娑婆世界,勤行道業,速成善根,遠離這種惡性放逸。惡性實在是無自性,實在是虛僞業,正因爲是虛僞業,正因爲無自性,你造作這個才是妄受其苦,妄受其難,正因爲這個才是白白受苦的,沒有實際的……不應該受這些苦。這麼多年在這個社會上,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惡性得度的一個誤區,很大的一個誤區。那麼跳到這個誤區中,此世受種種苦難逼迫。就是說臨終能念佛,十二大劫這也是太遙遠太遙遠了。這個設置十二大劫才能聞實相法,因爲此類人不了解實相,若了解實相何去製造這虛假之業呢?業習呢?業緣呢?現世受這不如實之苦呢?還有十二大劫的遮蔽,妄受這樣的時間的熬煎幹什麼呢?

  所以我感覺這個地方也是對我們……,尊重我們現世,在這娑婆世界——惡業熾盛、善法稀少的一個世間,多行念佛之善法,廣泛回施有情,同生安樂國土,發起廣大利益的。這樣還是鼓勵我們這種正法機製,或者說從明入明,從樂入樂,迅速成就善根的這樣的正面的機製,還是有意義的。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舉這叁輩,下輩往生者,不能做諸善根,不能做諸善法,但發無上菩提心,信順大乘教言,憶念彼佛,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起碼來說,他這個地方不做惡業,這個下品下生者是惡業熾盛啊。

  我以前遇到一個出家師父說,佛就救度我這惡人的,所以我以惡業故,而迅速得度脫。就是在社會上什麼都幹,後來我勸他,我說到時怕這苦你受不了,我說不信我們做個日記。我給這個出家師父說,我們做個日記,我們各人說各人的因緣,我說你這樣做,就怕你苦你受不了。當時他就說有阿彌陀佛怎麼樣來救度,我是全交給阿彌陀佛了。我說你全交給阿彌陀佛你就不做這些惡業了,你無有故意做惡業的機了,你說對嗎?這個就是說把阿彌陀佛的慈悲當作自己縱容罪業的一個緣起了。這菩薩給我講個例子,當時我想到我們今天學戒提的問題了,他給我舉個例子說像我們就是惡人,佛才偏救我們,因爲啥?佛在經上講,猶如父母有多子,健者父母不顧,病者父母多有照顧,我就做個壞孩子,佛就多照顧我。我說你這實在是縱容自己的一個借口,非是真知父母之恩典,非是真正感恩隨順父母之攝化,這種你非是正常心理。

  現在我們學法、學教、學戒亦是爲了端正自心,自他二利,一定不要把戒教當作去給別人說,縱容自己業習…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