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種什麼東西了,那可就真是與法背道而馳了。這我是很有感觸的一個事情,當然我提示提示也可能是大家福德因緣所見不一,衆生隨類而見的種種社會景象。可能我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東西,宿世的善根薄少,此生遇善法修持的不足,所以多見惡緣。我還是提示提示希望大家能多觀察。何去何從,何以擇法呢,我們自己要善于擇取。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

  我們現在所談諸法無有自性。這裏談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所謂一切果報畢竟不實,一切法畢竟無我、無常。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滅罪之法。

  聞已歡喜

  那麼就製約在這種過去的惡業五逆之中。往往我們學佛、不學佛之人,做了惡業以後,你這阿賴耶識不會原諒你,就是因果報應不原諒你。你只要不忏悔,不改觀,天下人都原諒你,唯有因果、阿賴耶識那個記錄它不原諒你。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因緣,就把這個因果推到別人身上,你看要不是某某某,要不是怎麼樣怎麼樣,我就不會怎麼樣怎麼樣,豈不知都是自己造,自己作,自己受。所以利衰之相全在于自心、自業的這種延續,其它人不能去左右你,要能左右你,阿彌陀佛早就把我們左右完了。我們只能隨順佛的願力,佛的國土的給予,我們才能解脫生死,成就菩提。在此處你不隨順,亦是黑匣子效應。所以大光早已普照,你尚在黑暗之中。

  不相信哪一天我們再做個行爲藝術,搞個黑匣子,多包幾層布,太陽底下一片光明了,它裏面還是黑乎乎的,晚上還是黑乎乎的,一天到晚都黑乎乎的。因爲啥呢?自己用自己的強製知見、虛妄果報蒙蔽了自己的心智光明,沈淪在這裏面,不能被星星照耀著。所以現在藏傳佛教這個黑匣子修法,被社會上的人運用很多,我看他們很多這個訓練、那個訓練中都用這個黑匣子效果,這黑匣子就是讓你摸索,讓你知道你陷在這個中間就這個狀態,你走出去就結束了,實在是無可得處。但是你具這個緣,你在此緣中,你就被此緣所蒙蔽。所以他們就修這個心性光明,那麼心性光明一旦照耀出來,這黑匣子就亮了,真正地從自性中從走出來。

  那我們作爲一個凡夫若不緣佛,若緣自己的業力,那就是黑匣子效應。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十二大劫以後,聞實相法,聞忏悔除罪法,發菩提心。你現下能來了解實相法,能來忏滅諸罪,發菩提心,多好啊!十分有意義。我們這是一種對比鼓勵。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這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兩句話的提示,這兩句話的提示是千差萬別的說法。迄今爲止,我感覺我接觸到的最完善、最清晰、抉擇最徹底的教言莫過于善導大師對“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解釋,就是遮攝二說。因爲啥?跟佛說教是相應的,就是遮攝二種方便——遮者,未犯者,爲令其不五逆不謗法,這樣的令其以善緣而得出離生死苦海;已五逆謗法者,佛以大慈悲無畏力故、無礙力故、圓滿力故,令其、攝其,還令彼往生。那麼這個是一遮一攝,不相矛盾,是對兩類的機類有情,一類是善機類有情,就是能遮護之有情;對惡機類有情,已犯種種過失,無力自拔之有情,予大無畏究竟善巧,令其得以出離生死苦海。

  按昙鸾法師的這個說有他的依止說。古來已久這一段文字的爭論也是很大的,因爲在淨土法門中諸多的爭論象別時義的爭論,十念往生是臨終還是現下?象很多地方的爭議恰恰正是讓我們深入實踐淨土法門的一個動力,令你欲解決這樣的問題,欲清晰這樣的問題,了解這個法則,那麼能成就這個實踐佛法的動力。

  但令不謗正法,信佛因緣,即得往生,這實在是講得很清晰。要假如以我們自己的因緣,謗佛、誹謗正法啊,那你這個往生分怎麼談呢?

  問二

  問曰:《無量壽經》言:

  這是拿兩個經典對比。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

  實際這兩個話可能是設問的。我感覺到印光法師對《無量壽經》的評判,是十分有意義的,引用點現代人的話吧。近代印光法師對淨土叁經、五經作了一個提示,他對《無量壽經》作了這樣一個提示。依止《無量壽經》,佛在摩揭陀國靈鹫山說阿彌陀佛最初因緣,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複久經長劫,依願修行,一直福德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贊歎,十方菩薩,欲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這一段文字特別重要的,他是對《無量壽經》作了一個總結。十方諸佛鹹贊歎什麼呢?十方菩薩欲回小向大之二乘,那有菩薩,有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那麼這有凡有聖,鹹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爲《無量壽經》。

  這個地方他不管你是五逆不五逆,具足惑業之凡夫,那麼就一切惡劣有情、善惡有情,那講回小向大的是二乘,前面那些菩薩,就是凡聖同修,鹹得往生。這個是爲《無量壽經》的綱宗。這是印光大德——我們所尊崇的淨土法門的第十叁位祖師,一代一代傳淨土心印、教言心印,他判的這個《無量壽經》。那這跟昙鸾法師設的這個五逆謗法的機製就有差異了,那麼依著這個說就是凡聖同修,等蒙攝受,鹹得往生。

  等蒙攝受,鹹得往生,是《無量壽經》所宣化的綱宗。那麼要這個地方依《無量壽經》這樣評判,願往生者皆得往生,那麼這是相應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人就會産生疑慮的,那還是前面說的願往生鹹能往生,那五逆謗法的人願意往生能不能往生呢?那麼會産生疑慮與對待。所以這是一個設置的問題了。

  要依印光法師的這個言說就不能這樣設立了,一這樣設立就會造成疑惑,實際一切佛法的教言莫不令衆生生起無上信心,生起無上信心也就純熟無量的善根。信心就是除疑惑、斷煩惱、除生死。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設立這個很強製的,這一強製他就用《觀無量壽經》來作解了。《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那麼這兩個經典怎麼來會解呢?雲何會通?

  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

  實際印光法師在這個地方就不是這樣的來談《無量壽經》的。那你說一直在談昙鸾法師是把淨土法門的教義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那爲什麼在這個經典上會有這樣的一個依止說法呢?所以就是對教言機製某一句話的一個解釋、一個印證的問題了。有時候一句話會堵塞人,有時候一句話會令人心開意解,所以這是當與不當、得機不得機、得當不得當的一個問題了。那麼在這個地方作一個這樣的評判,那麼說一切衆生願往生鹹得往生,就形成一個阻礙,就是五逆謗法,不能往生,這樣一個阻礙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講得就十分的透達,此非阻礙處,是遮護與攝化故,是遮攝二種方便所建立的。他這個地方半遮半攝的,就容易令人生疑惑。我們看他下面的文字:

  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叁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複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

  那個這個地方就遮了,就是遮。這個遮無有實法可得;不遮,攝也無實法可得。那你運用他這個遮了,他就遮此類的人不要謗法。遮是護的意思,就是保護此類有情,莫謗正法,求願往生。這個我們要善觀這些善知識們的慈悲與善巧,但要善知我們容易造成誤解的障礙,我們不要誤解這些法的設置。這個是遮護義,遮就是保護的意思。

  “必不得生”。是令其勿謗正法的一個遮護,而非是實有這樣的法,實有這樣的因緣。要實有這樣的因緣,那佛法也會有許多的實說、虛說了,那麼這個是法無自性的一個表露,在此處是決定的。

  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

  這是他引用的經典來證實誹謗正法的這種重大過患與果報的延續相。那麼五逆受一劫的重罪。

  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

  那同樣是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我們知道這個阿鼻大地獄中“阿鼻”是什麼意思?周遍義,就是這個地獄大者不可言說,人的身體也大不可言說,這個受果報的人。有無量人墮到阿鼻地獄,一億人皆是身大無量,受無量之苦,就是無量無邊的苦一直在身上表現出來,那麼這個阿鼻地獄就是這種大惡之人、極愚之人所受極苦之果報,因果果報。所以地獄也沒有門,天堂也沒有門,極苦之報,此類人所受,那麼這個阿鼻地獄中。

  此劫若盡,轉複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

  因爲這個劫一壞了,成住壞空,在這個壞劫中,被大水大火大風,被四大所毀壞,這個世界,那麼地獄也就不存在了,這個阿鼻地獄有情就遷移到其它世界去受苦。這是佛在經典上舉的這樣的因果的觀察,此世界苦盡了,世界都壞了,他的罪報還沒受完,到其它世界去受,阿鼻地獄去受苦去。

  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

  所以說謗法之罪甚重,甚不可思議。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誹謗佛法的人多啊,隨順佛法者稀少。像我對淨土法門的疑慮,大概有很長時間,疑慮很多很多。疑慮,說謗正法自己不敢邁這一步,但疑慮很重。查了很多經典,找了很多善知識問,運用了很多方法去審視,一回到自己的業習中就疑慮,當然隨順時就歡喜,到自己的業習中就疑慮,就倒見。

  佛不記得出時節。

  就是佛不給這樣的人說多少大劫多少大劫受果報盡了,像佛在這一類經典中,好比說有人毀盜常住之物,受多少億多少億恒河沙劫什麼阿鼻獄苦,我讀到那時候毛骨悚然,骨頭縫都冒寒氣。但你看到社會上、看到寺院裏、看到有些有情對叁…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