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寶、對教言、對僧法不愛護,對別人的法則不愛護,還是那樣做,就是不怕因果,不怕果報,不怕,他不是說不怕,他是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沒有不怕的,不知道,僥幸。那要是受苦,你到阿鼻地獄中從此世界到彼世界阿鼻地獄中,誰也沒有替代者啊,無能替代,菩薩!這是最麻煩的事情。所以所有的悲心的交流,苦心誨喻,唯有一個目的,沒人能替代你。很多人說我受苦受報跟你有什麼關系呢?你真不知道,知道的時候你自己都會呼喚著蹦出來了,你不會受那個罪,你不會做那個惡了。
所以阿羅漢以通力觀察世間有情之惡果報應,毛孔都會出血的,看到我們受這極罪惡虛假之苦,會毛孔出血,衆生不知啊。你不相信你回頭看一看,佛說的很多話,你要真正地靜下來,你看你有幾個相信佛說的話的?就是佛所講的這世間因果、出世間之善巧,有幾句能真正地相信?真正地依從呢?我們像一個無知幼兒一樣,無知無畏,果報誰來酬勞?此世界盡,他世界顯,唯有自作自受。這的確是冤枉之冤枉。因爲此罪完全可以不去受它,因爲它是虛假不實的,是唯心所現的,唯因果所相續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每一次提示還是感覺很痛苦的,說句實話是很痛苦很痛苦的。
有一次我跟一個有一點禅定功夫的出家師父在一起坐,他說他要用最早的方法、最快的方法來舍報了。我說是不是有什麼感知了呢?他說這世界看不得、聞不得。我們要是還不知道因果報應,還不知道自己的因果報應的時間,或者說還不在乎因果,也看得了,也聞得了,甚至還感覺到,你現在看到很多人他縱容自己的這個東西的,還會私下去造更極之苦。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反思自己。所以這個地方“佛不記得出時節”。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
我們這個說了義不了義中,所謂的以了義教中但得隨順觀察,莫以輕謗。但誹謗了義教的人是最容易的,因爲凡夫情計所不許,他不許了義教,一說了義教他不許,所以多生疑謗。疑者就疑之了,謗者自受害。就像我們拿個拳頭去砸一個強硬的東西會傷害自己,拿一個雞蛋去撞一個大石頭一樣,象一個螳螂去擋一個火車一樣,你受不了那個果報的,受不了。爲什麼這樣提示這個事情呢?我還是感覺大家需要從逾越中走出來,隨順佛教,隨順佛願,念佛也好,憶佛也好,忏悔過失也好,不要製造新的禍殃了,其殃其禍爲自受故。
此世間有情逆反心重,有的人不惜自已受重大苦報,去逆反別人的,也可能是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是不善良的一面,實際苦報是由你自己受啊!所以不如如法行持,如法忏悔,如法去深入這一個法則,離苦得樂啊,甚爲重要。
因爲有些事情不得不反複的提示,看似無意,這話很普通很普通,實在是需要我們大家不斷地去思維觀察出世入世二種法則。
“又正法者,即是佛法。”這個佛就是佛說一乘教,不說叁乘、五乘。何以故?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欲令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道業,非是他緣。
那麼世間有情擇取之時,有人天福報之求者,有聲聞緣覺之求者,有諸菩薩之類願望善根成熟者,當然求于無上菩提是諸佛神力加持。若不如是,衆生善根不能進趣,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處處讀經典都會看到這樣的文字,佛在經典上經常會有這樣的話: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問佛言,某某問題……爾時某某某某法王子以佛威神加持故,頂禮佛足,動于本座。爲什麼這些大菩薩啓問者,莫不是以佛威神加持,不管觀音大勢至,如是種種早已成佛之大菩薩,佐其他佛行施教化之時,都要受佛威神加持,來啓教于佛?這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令我們不要以自己虛妄思維以爲佛法,這走出虛妄思維,隨順佛教思維佛法,有善巧因緣,所以說依教奉行,如法思維。但是凡夫有情他不是這樣子,他不是神力加被,從座而起,而是妄想驅使,從座而起,設立虛妄之知見、虛妄之問題,不能如實了解心智,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言。
我們讀每個經典,“如是我聞,依教奉行”。那麼這個如是我聞,依教奉行,頂戴受持,歡喜而去。
現在的有情是,我不聞如是,我理解如是,下面就不是依教奉行,是依教作解,滿臉愁容,根本歡喜不了。現在你要是真正遇到所有學法的人,學了一大堆知識之後,徒增所知障,徒生驕慢,不以爲佛法得以消除煩惱,心智調柔,不得智悲方便,反而增加邪見。在原有的煩惱障中,妄生所知障緣,增加一個所知障。你說一他會答十,但他永遠用不上,自己的煩惱業習解決不了。你說一他答十了。因爲啥?不相應了,他不爲要除自己的執著之病、妄想之病、冥魇之病。
所以在如來隨順覺性中,觀察此類有情、此類菩薩、此類入地菩薩,皆以有觀有照爲礙,法如筏喻之礙,畢竟不是圓滿之覺。所以登地菩薩尚有礙處,未登地菩薩亦有礙處,得法眼淨之衆生,雖然得以隨順,亦是爲礙緣。那麼就是諸佛如來正法眼藏,清淨透視,如實了知。那我們要是以種種菩薩行、種種聲聞緣覺行、種種衆生善惡行、種種愚癡迷倒行,來評判佛法,那是不是謗法呢?我不知道,但是實在有謗法之疑。這樣的機製會減損佛法的。
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個是一種評判,這肯定不是佛願,這是昙鸾法師對此類有情的遮護之語,是很中肯的。就像我們很多人不在乎因果,你說因果他心裏難受。不相信因果的時候,你說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講什麼因果?有一次有個菩薩給我發來個信說:你這個法師講因果因果,順緣中有情都講因果,逆緣中誰來講因果啊?逆緣中恰恰看因果啊!他認爲說因果是順緣的一種自慢心,這不是。順緣逆緣都在因果之中,各個攝取的,跟其他人不相幹,真不相幹。所以尤其是違緣有情,你越講因果,他起嗔心。那咋辦呢?這個地方。說這個謗法啊,謗法之機,實際是輕謗自心,不了究竟,多于壅塞,壅塞在某個法則上去了。
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
他舉這個例子,說你要是貪求彼世界安樂,你想要求生彼國,那麼你求的這個冰不要是水,不要是水因凍而結。那麼這個說法就製止一個因緣了。
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那麼個你怎麼能往生呢?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遮護偏多。遮護,是有他前面的機製,因爲啥?他鼓勵大家都能往生的機製在前,後面的遮護在後。因爲遮護在前,大家若不勤奮依法修持,墮于無因果見,墮于這種驕慢見,毀滅世間因果,不能安于本分。那爲了遮護這一類的機製,所以多說因果之教,遮護此類不了解實相法則的有情,就是縱容業習之有情,來給大家一個遮護、一個鼓勵,遮護他們,這實在是個遮護。
問四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一步一步地來讓我們審視這個事情。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決定”二字,一定要小心,“決定”。邪見人是最難度的,過去人說甯願破戒不可破見,這個破見人無力度拔。因爲人命易毀,其見難傷啊!他這個是抱得緊緊的。我們讀過去的烈士的話,“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這就是知見的執著,就是知見的執著,你殺我人行,我知見是不會動搖的,這就是決定知見。象這樣的決定知見呢,現在在學佛的人中,斷滅見、泛空見、不信因果見、昧于因果見,處處皆是。無主見、自性見、乃至說本機見,處處得見,說見無見見、無自性之見守護者越來越稀少。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東西呢?只是快意,以達自己的業習。縱容自己的業習是末世之……就是社會化就化在這個地方了,快意自心,無有信仰。就是怎樣做痛快怎麼舒服就怎麼做、怎麼想,他才不管你這個什麼法不法的。這個“決定”二字十分的,所以要是真正學佛的,身心調柔,不爲自知見所蒙蔽,不爲邪正知見所蒙蔽,不會有固定見的,就是你不會有這種不健康的固定見,那你可以以法意來指導自己的知見、正思維來指導自己的知見、佛陀的教言來指導自己的知見,身心調柔,遠離固執。他沒有這個決定,他不會有謗法的決定。
在藏傳佛教,這個謗法、诋毀善知識、诋毀僧團,那果報講得是重到極處,實際也就是果報的真實說;我們漢地往往委屈說、泛空說,不講因果說,是特別普遍的。所以漢地人許多人都不怕因果。還是不要說這個話了,我還真不太講這個話了,人家說僧人這個話說的什麼什麼……。我怕出家人,我感覺不好聽,不說這個話了。那我們現在很多人因爲泛空邪見,墮入泛空邪見,不安本分,果報慘重得很。因爲這是相似的斷滅見,它還不是實際谛理見,實際谛理寂滅守護,倒還可以證果的,就是寂滅爲樂,雖是小乘,亦不傷他人。雖有聲聞乘,就是排斥大衆,但他也躲在寂靜處,自己守護寂靜之法,亦得安樂。
但令那斷滅惡見,相似斷滅惡見,就是不怕因果之類的人,在我們漢地猶爲自在,這到處都是,這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那我們現前的大衆菩薩們,一定在這個地方,不要有這種決定,有了的話一定要迅速忏悔,改變這樣的虛假果報、冤枉的果報。“皆名誹謗正法”。
問五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于衆生有何苦惱
就是他生這個見,這個謗法的見,也是自己的事情,與其他人有什麼說法呢?
逾于五逆重罪耶?
好比他這個謗法他自己受果報,它怎麼比五逆——五逆有弑父弑母弑聖賢這樣的過失,它怎麼比它還重呢?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衆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中講:佛告大慧,若諸佛如來不說種種法教,若出世入世,那麼此教言,世間一切善緣、善法亦不…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