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字有點巧,阿瑪達,阿彌達,實際就是說不死者,不死的給予者,阿瑪達、阿彌達,梵語阿彌達(編注:南無阿彌達布達耶,南谟阿彌達布達雅,拿摩阿彌達布達呀),他就是不死的給予者,阿彌陀佛就是不死的給予者啊!阿瑪達,阿彌達,阿彌陀佛,他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他是阿瑪達,他這是不死的給予者,就是不死的救度者,是甘露王。就是能除一切衆生頑惡之疾,令衆生康複。我們都得絕症了,阿彌陀佛以甘露讓你康複起來。他兆載永劫的修持就是要找一個方法除一切衆生之頑疾啊!令一切衆生康複,就成佛嘛!那要是你沒有這個力量,你就否定阿彌陀佛,那你不是誹謗正法者嗎?
說這一段文字,我們一個遵循因果,觀察所緣境的改變。我們都知道諸法因緣生。這世間之法、出世間之法,兩種善巧中,以因果法而顯現者,阿彌陀佛——我們緣念阿彌陀佛這個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予一切衆生不死善巧者,令一切衆生,此腐朽之人能得以康複,能變成珍寶之物,那他有這樣的力量的。
這個地方還是希望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審視,一個安住本位,從善入善,從樂入樂來清淨法則守護,不壞于因果;再一類隨順彌陀的教言,能隨順佛陀的願力,入不死之法則之中。那麼這樣就順暢,就像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下半卷講,諸有衆生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有諸衆生從苦入樂,從冥入明。從冥入明是這一類的有情,苦,冥——冥是黑暗,他一生造惡業就是黑暗業,應墮地獄的,那麼隨順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耀,一時回入極樂世界,那這是從苦入樂,從冥入明。
那當然有善巧者,好比說那叁輩往生者。好比上輩者,棄位出家,行做沙門,做諸功德……如是如是,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這樣的人就是從樂入樂,依教奉行,從善入善,這是很了不起啊!現世得諸法之喜、諸法之安樂,舍報任運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生即見佛,具大方便力,那多好啊!這我們說叁輩攝了。這個從兩個角度來看,要從我們自身的機製來說,一定不要折磨自己的身心世界,隨順彌陀的願力,能徹底隨順是爲大方便者,再來照了覺知一切業習,實無自性;一切業習,實無所得;一切業習,實是無始以來夢幻之糾纏;畢竟出離,一時入大覺位,一時醒除一切夢——善夢、惡夢、苦夢、樂夢、凡聖之夢,一時入大光明藏。
那麼這樣真正作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之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法的實踐。那這一段文字我們還是要細細地去審觀的,細細地思維。于一個法要多觀察、多思維,這樣你會有力。就是有正見之力、正思維之力,那麼正語、正命、正業、正智、正定肯定會在你生活中延續出來。要是我們沒有正思維,遇到事一帶過去了,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了解了,到事情上你就不明白了,也不了解了,也沒法得力了。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勤于思維,多于觀察,深入實踐。所以“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
與叁途諸苦永隔。
這個是淨土法門的最特定、最不可思議、別于一切教言的最特定教言,一切諸佛莫不贊歎,一切賢聖莫不守護,與一切衆生作廣大究竟周遍利益。
要沒有這個淨土,像這個頑愚有情,臨命終時只能受果報之蕩漾,沒有法選擇了。你平時判定也好,有種種善法因緣也好,種種做不得惡業因緣也好,沒有淨土,你給他說開悟,你給他說圓教,你還說什麼什麼,他能不能相應?沒法用!這時候唯有以佛陀的願力,這樣的清淨教言,喚醒他心智中不壞的菩提種性,一直得歸極樂世界。我們平時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就是不壞的種性,對一切衆生都要有這樣一個種子,那他臨命終時,他因爲一生不能做諸善,不能念于佛,但他知道彼國,知道阿彌陀佛,乃至一念願生彼國,這樣種子種下了,臨命終時,一有人提醒,就必然永訣于生死苦海,永別于叁途之難,這實在是大善巧。
淨土一法的特定教言中,就是個救度!這個救度實在是震撼人的,對一生極惡之有情、一生顛倒之有情,亦不失其利益之大。這事太多了,這事發生的很多的。很多的助念團什麼的,前幾天他們東林寺的助念團、護法團給我打電話問這個問題,往生的事情。往生助念,我們過去很多助念團做了大量不可思議的事,但是你不要標榜這是你自己的功德,這都是佛的願力、誓願力所加持,那就是有意義的。許多人真是在這個地方驕慢,認爲他度人了,那這個可就有個問號了,有疑問了。
那麼這臨終助念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曆代的淨土教言的善巧者、教言善巧的守護者、傳播者就鼓勵大家在臨命終時相互的關懷、相互的照顧、相互的輔佐。
像我們看近代的虛雲和尚,臨命終時說給我敲鍾念佛;谛閑法師也是念佛啊;弘一法師念佛啊;那印光法師肯定是念佛啊;那大善知識臨命終時也都是念佛啊!往生阿彌陀佛國土。我們在西山上很多過去老和尚都是這樣念的,有一個叫無著的法師,快不行了,他說:“把龛子給我擡到塔院去。”他走著晃著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往龛裏一坐……。念佛人真是舍報十分潇灑啊,這時候他不怕功夫散壞,他不怕命散壞,什麼都不怕,他就一切歸向了。太方便了,給人帶來太大的安慰了,就是順水推舟就下去了。但你要是靠功夫,這時候要攝念,你要靠其它的沒啥用。
所以淨土一法在這個特定機製中,我們一定要細細的觀察,看怎麼來運用這個法則,予他、予已多做方便。
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繼續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