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P5

  ..續本文上一頁緣,無始以來的業緣所聚集的這種機製,你怎麼能靜下來?

  那我們依止前面種種教言善引導我們,以阿彌陀佛的誓願力來住持我們的心、業,來作阿彌陀佛的眷屬,來隨順阿彌陀佛的正覺華化生,化生自己的心願,來了解自己的機製、生命機製,那你這個禅叁昧爲食,受用功德必然會現前的。

  他這個引導次第是十分地清晰,就象那個剝芭蕉樹一樣,一層層剝盡,畢竟見空。我們這個層層剝盡,畢竟得究竟解脫。這個設置也是層層給我們剝盡,一層層在剝離,剝離我們無始以來染著的業力之樹,剝盡了,我們就得見自性之無所染著,本來安住的功德。

  我們看他的文字。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爲饛(盛食滿貌)饒(飽也、多也)之膳。或懸沙指帒,爲相慰之方。

  這個我們能看得到的,“探巢破卵”,爲了一餐之食,殺傷破命。我上小學的時間我們經常去塔上,很高的塔上去做這些事情,他們後來說你怎麼出家呀?我說我幼年時做這些破壞家庭的事情,必然得出家,無家可安,業報如此,那時候的征兆就是這樣子,你只能出家。因爲你破壞別人家庭,你不要看鳥獸之家也是家園,所以我的果報是只能出家。那麼我們這樣的,你看很多細微的事情都是一個標志性的,有的人就很愛護生命。

  但你要是在這個——好比說你是遊牧民的家庭,你怎麼去愛護這些生命?你無以愛護;你是漁民的家庭,你怎麼愛護這些生命?你是島嶼上的家庭,你就食用只有這些資源,你怎麼來愛護這樣的生命?我們好比說生活在一個農業的國度,你可以去這樣。象現在在東北一些特定地方,蒙古一些特定地方,遊牧民族還是有的,他們還是靠獵取來生存,現在在雲南這一帶也有這樣的民族。那你不能不造殺業,那相續的一定是殺業之惡性果報。你殺此,此強時必殺汝,強食弱肉,惡性循環是決定難逃的。

  我以前對這真是說信難信,只是說感知上的罷了,後來因爲一些業緣,最弱的時候真受過這樣的果報。到你最弱的時候,你過去殺死一個螞蟻都可以象一匹大馬來踩死你,我告訴你。你隨便殺死一只小鳥都可以象一架飛機來轟炸你,來侵奪你的生命,威脅你的生命。因爲我們現在人類果報自身感覺到很強,我們可以用武器去打殺,去獵殺一些生命,可以用自己的手段一些方便去獵殺生命,豈不知你生命最弱的時候,你連顧它都顧不到的時候,那些生命都變得十分地強大了,就來奪你的命。這個還是因果相續之相,爲了飲食,來做這些惡性的事件,現在這個我們見到的,我知道內地的打獵的沒有好結果的。以前我也經常接觸這些事,沒有好死的,象這一類就是獵取。

  或懸沙指帒,爲相慰之方

  這個在中國古代饑荒之年經常會搞這個的,孩子餓了就哭哭啼啼的,說我們糧食是有的,明天再煮給你吃,實際就是沙袋子。象我們現在人類面臨的困難,面臨的業緣是很麻煩。我們中國近五六十年大相還是很安穩的,象蘇聯解體的時間,餓死了很多人,戰亂死了很多人。象現在非洲,很多地方的人,人壽不均十歲,平均不到十歲就死掉了,很多小孩子很小很小,象阿富汗,象以前戰爭比較頻繁的國家,安哥拉,剛果,我們國家經常去救濟的國度。很多人壽十歲的都很少,都是五六歲、七八歲小孩子就死掉了,很多無常的業緣離我們不遠。但我們現在說還有點福德,還是很好的,但違緣一旦現前,整個人類都會面對,是十分痛苦的。

  我們現在要不把法則搞清楚,不把輪回因緣搞清楚,生命相續搞清楚,未來的歸向搞清楚,實在是很畏懼的一個事情,一旦惡性業緣現前了,你實在是難逃、難免、難改的。因緣過去稍有福德所攝化,令我們現在還沒有大的惡報。

  以前放光寺的出家師父知道,我的惡報是最頻繁的人,經常有惡報。因爲這一生和過去生都是惡性機製多,多受惡報,經常是,哎,不行了,哦,不行了。你一觀察,哎喲,殺業又成熟一個。這個殺業成熟一個,那個惡業成熟一個,那就奪你的命。你只能讓他去奪啊,有時候有遮護,其他人念念佛,善知識遮護一下,有時候就會有些法則上的遮護,使這個生命延續下去。

  生命象什麼樣呢?我們內地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子,他玩那個琉璃,吹那個——我們稱爲琉璃撥燈,十分消薄,就是一吹,噗,玻璃就會碎掉,但你可以吹響,鼓咕、鼓咕、鼓咕那樣子的,我感覺人的命象那個物件一樣,起碼我的命是那樣,很多人認爲自己很年青,很有什麼樣的,我看都差不多。小時間我們見過那個東西,你稍微碰到點什麼東西,稍微硬一點就碰碎了。我們的生命決定是這樣的,稍有違緣一碰就碎了,你抑製不了它的業報,業報一旦成熟不可抑製。所以我們趁著年青健康還有生命把持的時候,還有意識把持的時候,把自己的生死問題、業緣問題、延續問題、法性問題,一一要處理清晰,不辜負自己這個難得的生命。我們這個生命是最難得的了。爲什麼?在人壽百歲之時,得人身甚難,守護人身最難,延續人身基本上是沒有的。

  我們可以現在去尋找——你要真正想參學,可以尋找現在有天眼的人,一睜開眼睛,他馬上把眼睛閉上,我告訴你。他一定會說出這樣的話——墮地獄如射箭。就現在的人,能保住人身者稀,極稀少極稀少的。墮地獄象射箭那麼疾快。我們可以參學去,有時間可以去征尋,看看哪有天眼明的人,就是知道衆生未來果報的人,看看這個世間是個什麼樣子?機僞多端,外現賢善,內懷虛假,罪惡多端,自私邪見,我慢邪見,多做不如法事,就是我們這時代的機製。

  我們若不是緣佛,就靠你那點小善緣,根本抵擋不了無始以來的惡性果報、惡性現緣。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我滅度之後,此界中五惡、五痛、五燒更加惡劇,你讀讀《無量壽經》可以給自己對照,一對照十個有九個人對上號了,那一個對不上號的人,早已經迷失了自己的心,你看看對不對,五惡、五痛、五燒你可以對,告訴我們這個國土是這樣一個狀態,甚令人怖畏的一個世間。

  我們在這麼高的山上,基本上大家都在學佛,但是用真誠心、精進心、孜孜不倦的心、如實的心守護自己的機製的,我們自己審視審視自己,不說別人,都審視自己——是不是真正這樣的?怎麼來守護這個的法則呢?下面的世界,他們下去一趟上來就說:哎呀,不行了,再下去兩天受不了了,一個是熱,再一個是煩燥,再一個就是太看不了了。這幾天我沒有下去,我也不知道,但外面的世界我是真太……熱惱、煩燥,人相互之間的心理狀態,甯靜的少、安慰的少、愛樂尊重的少,相互的……我不知是什麼因緣多,大家可以去觀察。不是故意貶低這個世間,是這個世間的延續是這樣子的。

  爲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

  象爲了這些飲食,爲了生存,就這麼樣的相互的……生存下來,實在是令人痛心,象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觀察,我們可以觀察這樣的機製的,相互虛假的東西太多了。

  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

  以佛法,因爲佛法之樂,佛法之安慰之休息,能令衆生得以滿足,佛法之滿足,因爲能令人心智甯靜故,所以能得法滿足。以禅定,因爲住禅定的可以免除這種世間塵勞,尤其是我們這個欲界有情是塵勞衆生。現在我聽他們講這個所謂的做善人教育,你要做個好人、做一個善人、多布施多什麼,我感覺很好,但是這都是塵勞教育,不能說是……在這個世間來說,只能討好這個世間,但決定無益學佛者出離生死。

  我經常聽他們那樣說,我也問過他們那樣的老師,他們說你要先做一個好人……再來學佛,我說你告訴我,你是不是好人?我就這麼直接問了,這自诩的好人有幾個是好人?我們可以嚴肅一點,我遇到一個法師給人講,你證不得叁昧,你證不得功夫成片,你達不到一心不亂,你怎麼能往生?我說你不要說別人,你能不能往生?我們就拿到案子上來,說真格的,不要回避。

  這個世界,很多教育者自己就陷入不信之法,還去教育別人。好比說功夫的問題,你問問他功夫能不能了生死?人不知道佛法的教育,就是不能清晰了知佛法的教育,結果把佛法世俗化了。那麼這裏是以法味、以禅定、以叁昧,叁昧會産生種種正受善巧。百千叁昧,聖者所守護,聖者之妙用,聖者之資産。就是戒定慧,慧根所用,慧力所現,就是種種叁昧力,所以“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

  我們都知道我們這個世界,閻浮提世界中,象北俱盧洲就是自然向道,衣食是自然的,天衣挂樹,自然向道,人民不需勞作的。你說我看不到,你看不到的多著呢,那兒人壽千歲而盡。我們這兒吃用必須得勤苦勞作,不是自然之報。因爲啥?你行的不是自然之業。我看許多現在勤苦的修行者、學習者,還是在造作自己的不自然心智,不是順性的心智。所以曆代的象宗下的大善知識,都鼓勵學佛之人于省力處安住,他這個省力就是順性,不要染著,所以你廣行善法,不要染著。惡業悉皆現前,無畏無懼,所以勤作忏悔,諸業消除,所以行自然之法則,遠離粗重與塵勞。就是不要在造作上再造作了,太痛苦了。“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法味

  愛樂佛法味

  說法不倦,求法不厭,行法不倦,恒常愛樂佛法法則,常思維正見,常與叁十七道品觀察守護,(編注:叁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此叁十七品順趨菩提,故又名菩提分法。)常于念佛念法念僧作守護,常于布施作守護,常于利益世間作守護,那這樣你作爲一個佛法中人,愛樂佛法味,常串習種種法門清淨教言,自他二利。經常這樣來串習,那你這樣就是“愛樂佛法味”。而我們打妄想,五分鍾的妄想就生煩惱了,因爲妄想苦逼,佛法味令人休息安樂。你要真正有佛法味了,你真正會安樂休息下來了,真正塵勞現前,佛法是休息處,禅定是休息處,叁昧是智慧妙觀察運用處。

  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就是一食之頃,六十小劫已過。愛樂佛法味,談道無厭,聞法無倦。現代人倦于佛法,陷于妄想,陷于業流,厭棄于法則,那實在是辜負了自己得遇佛法之人生。我們每天都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要不是如是的感知的時候,實在是念的時候你也在自欺,欺騙自己,你能欺騙自己的人,你怎麼能不欺诳他人呢?你能欺诳于當下,你怎麼不欺诳于未來?你現下不如實,你未來怎麼能安住呢?

  我想諸位善知識一定會問自己的。你不問自己,那你就迷失心智了,迷失于未來了。

  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他沒有倦怠。何以故呢?心智愛樂法則故,所以我們大家有這種慶幸的機製。我經常拿工人與大家對比,工人跟我們都一樣的,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漢族人,或者白族人,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但他們打一手血泡,或者說出一身臭汗,爲了一餐飯,爲了叁十塊錢。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在學習、在實踐佛法,你要是不認真,我感覺他們你都對不起,不要跟其他人比了。我們不認真去珍惜自己的機製,回施給他們,我們燒那柴,用那柴上都冒著臭氣,也薰你的。

  所以我感覺我們周邊的,隨便找一個因緣,我們十人學佛,百千人輔佐啊。你看這一個道場,有多少人在溫養這個道場?以前我們這裏住五、六個人的時間,就我知道的,每年給我們這個地方寄鈔票的居士,不下五十個人。他們都省吃簡用的,往這彙款,大家養活這五、六個人。當時我跟他們出家師父說,我說大家不好好用功,你對不起百千個人,就是很直接的百千個人,你都對不起。因爲他們拿自己很虔誠的心來供養你,但你在這揮霍,你造惡業,你不受果報,你不擔他們的果報,你怎麼說啊?

  就象我們這個寺院,我們沒有其他的,都是別人來建立來愛護我們,讓我們能靜下來,不爲衣食去操勞,但爲法益而守護。那我們應該怎麼面對自己的機製?你要厭倦,你爲什麼會厭倦法則?那你希望什麼?那我們要厭倦這個,下面那個馱沙子、馱磚頭那個東西,你一轉身就滾到那皮套子裏了。因爲啥?現在就是愚癡的人披驢布,難道你不怕?這不是罵人啊,我們要培養愚癡業,那就愚癡報,你培養善業,就有善報,你培養清淨智慧業,就是清淨智慧報,這不需要說什麼。所以那我們愛樂佛法,愛樂禅叁味,愛樂種種善巧,清淨回施給世間有情,那果報也是很清晰很自然的。

  禅定爲食

  以禅定爲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

  象我們這是段食(編注:古譯經律。皆爲搏食。以手團曰搏。後譯複言漿飲等不可搏。遂譯爲段食)有情,我們這飲食都是段食,帶雜質的東西,段食,印度人就稱爲段食,有禅定的人就不是段食了,以觸食、思食、識食,印度教他們講五食方便,我們一般段食是粗重食,養粗重身,造粗重業,就是有力量,這個力量養這個粗重的色身,造粗重的業。那要是禅叁昧爲食,那就不需要這個了。象迦葉尊者所入的禅定就不需要這個了,我們知道窺基大師的故事,都是讀過的,他那就是禅叁昧爲食,入于某一定那就不需要其他的,爲一食叁餐忙忙碌碌的,不需要爲這個奔波了。就靜下來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做些什麼事情,會等待的機製。那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延續呢?

  叁昧

  叁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複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那麼這個受用功德的文字,希望我們大家善于受用自己的當下,善于尊重自己的當下,善于如實自己的當下,善于如實的當下觀察未來。當下不知,未來不可見,墮于無明業。所以希望諸位善知識未來一片光明。

  明天繼續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