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

  第二十四集

  內容提示

  15、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16、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原文: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衮寵,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曆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叁毒等也。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衆。由國濁故,分一說叁。或以拓眉致诮,或緣指語招譏。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雲:“超出叁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诃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爲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叁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雲何會?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爲叁。”淨土既非五濁,無叁乘明矣。《法華經》道諸聲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爲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叁界。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的學習,現在我們繼續進行。

  前一段我們把阿彌陀佛因地誓願、果地成就的教言機製作了一個學習與認識,依止著昙鸾法師、天親菩薩、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個教言機製的思路,我們次第地來剝離,一直到我們中國近代的印光法師乃至十叁個祖師所次第傳承的淨土一法的完整的來源、清晰的來源,以除去我們心中對修法的疑慮、對淨土法門認識的不清晰。

  這個文字是起到一個承前啓後、接度後有有情的一個法則。沒有這個文字,我們很難進趣了解淨土一法的完整性、可行性或者說它的究竟清晰安穩性。若是不了解,我們很難在此一生、短暫的一生中于佛陀的教言中真正地有所成就與修持,或者說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的法則很難依止。

  好,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昨天我們把這個“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這個“愛樂法味”文字作了一個提示。像這個叁昧之樂在凡夫有情是很難體會得到所謂的證悟之樂。前天我們講了人的物質享受、精神生活的深入、宗教生活的體驗,乃至說這些智者聖者這個聖法之樂,也就是所謂的佛法的樂趣。那麼在種種的法樂、生命物質的樂趣中,佛法味之樂最爲上、最徹底、清淨、不可毀壞、無衰無變。那麼此類宗教生活的機製、信仰、恭敬的守護,于純正智慧延續的熏習,乃至說宗教生活、宗教的法味、在精神上的生活法味,自己能完善地調整自我,認識自我。那麼最粗重的也就是物質生活比較粗重一些。那麼在這個法味之樂中,佛法味爲最上味,能令我們遠離世間的逼迫、無常苦的逼迫,乃至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的逼迫,能使人進趣于聖法之樂,或者說歸于聖法之樂,成就真正的樂趣,無染無著,廣利有情。

  

15、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衮寵,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曆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叁毒等也。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我們都知道昙鸾法師是一個大儒,所以他的文字十分簡練,他依止這種文風。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因爲這十七種國土莊嚴的心地的次第的引導,令我們由深到淺,因爲佛法的法味,能令有情“永離身心惱”,何以故呢?佛法法味的真實現前,遠離了造作,遠離對待,遠離生滅法則,順性安立故!具足圓滿故!清淨真實故!所以“永離身心惱”,身心的逼迫,能令有情安住于無盡的法樂之中。這個法樂當然是有叁昧親證者,有慈悲擁有者、智慧得見者,這一類善知識所常受用之樂。

  再一個就是像我們依止阿彌陀佛淨土教言以往生大利,隨順佛力故,如順水乘舟,一日千裏,是十分省力的一個所謂任運往生的功德,不假心智善惡造作,不假凡聖分別對待,但安住隨順法而得滿足。這樣的一種所謂借佛力遠離自身善惡無記的衰惱、造作的衰惱,而隨順法性,就是在彌陀的報德中隨順法性,隨順彌陀的報德之願,乘著彌陀的報德之力得見法性,不勞自身的虛妄造作、善惡取舍、凡聖對待,令一切身心惱患一時消融。所謂差別的惱患、善惡的惱患、高卑的惱患、得失的惱患,乃至無窮無盡不可言盡之對待惱患,一時蕩盡。

  常樂佛法之樂,就是所謂的正定之聚,以仗借佛力故,佛住持法界故,令一切有情安住正定之聚,以仗借阿彌陀佛願力而得滿足安住,乃至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亦依佛力故,自他二利,現前超出常倫,行普賢之德,依佛願力而得自在力,所謂依佛願爲自命故。雖是凡夫身,常行無上道,自他二利,無所畏懼。何以故?此處非世間善惡,非無記對待,非凡聖所攝,但依佛願力故,令一切衆生心智平等,遠離差別是非熱惱,遠離叁毒逼迫,進趣菩提,安住不動。那麼這樣一切身心的惱患,必然自然地脫離。

  我們在這個世間的修行,功夫的變異、高低、凡聖的差別,令衆生生惱;富貧的差別,令衆生不安;是非的侵害,令衆生感覺到無常的逼迫;這個惱患是無量無邊。何以故?皆以二元心智不能平等守護故,減損自己的清淨法性的根本安樂,就是妄造人生,妄造六道,妄造九法界乃至十法界之差別。這個“妄”若息即是一真;若不息,十法界必然現前。雖然各有取用,但皆依法性。回施法性,即得一真,永離身心惱患,得畢竟安樂。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之人,要是不能依止這樣的心智,于法則修持,那就依自己無始以來的善惡是非無記的熏習,流轉于六道而不能自拔,無力自拔故。何以故?我們凡夫心智若不能有增上力與這個借緣的加持或者說隨順,我們所有的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無非是顛倒與對待,是無有出離之正因的。

  這不是我們來強製假設這個叁界之苦,實在是曠劫以來一切有情皆沈淪于此,諸佛智者早已覺察了知,無所障礙,于此法則徹底無疑地得到了親證。這個親證是無有疑慮的,是沒有絲毫蒙蔽的,沒有絲毫的假設與推測,是如實,是真實,是平實,是踏實,是廣泛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是所謂法性周遍的認知。我們稱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十號圓具故,所以說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實際這是佛德之福報。

  那我們作爲一個有情,往生彼國,乃至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得到的果報,決定亦複如是。何以故?一切衆生往生彼國,亦是“正覺華化生”,非是我們善惡是非九界差別心智、道德、修持力、差別力、凡聖罪惡之力所能延續出來的。他是在絕待清淨光明心智中,如實而光明所顯現,但是徹彰法性,表達法性之真實、諸佛之親證。所以我們隨順佛願,依佛果地覺作因地心,來酬報我們無始以來的一切業緣有情,實際就是自身的依正二報,來回歸到我們的法性中來,就是仗借阿彌陀佛的大光明智德照耀本源心智,就是本源國土,阿彌陀佛無量光佛刹。因阿彌陀佛這個無礙心智的成就是曠無量兆載永劫的順性發願建立,利益有情建立,無量兆載永劫的不斷熏修、實踐,不生嗔覺、害覺、欲覺,不生嗔想、害想、欲想,乃至于一切衆生從不生違逆傷害诋毀之想,但有利益世間之心智,但有令一切衆生歸于無上道之心智,所以能建立這樣清淨的十七種莊嚴的國土。

  當然清淨是它的總相,所以下十六句,次第引導,令我等安住于法性之真實,這真實來自于彌陀的報德光明攝化,令我等生起決定信心與隨順,安住無疑。所以現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個住不退轉不是某人說,是法性無始以來,無有蒙蔽,無有毀壞,無有建立,無能增減。極大之惡不能減損之,極大之善不能增長之,正是指法性之清淨與平等。所以阿彌陀佛以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親證于此,十方諸佛贊歎守護親證于此,以平等回施十方衆生。所以唯以一大事因緣故,來愛樂世間有情。這唯一的大事因緣,就是阿彌陀佛所建立的國土,所立的誓願,就是爲了使我們得到所謂的成就無上菩提這樣的一個最上乘機製。那麼這兩句話實在揭開了淨土法門的實質,就是予一切衆生真實之樂,令一切衆生安住無疑,沒有絲毫的蒙蔽,沒有絲毫的造作,沒有絲毫的得失,平等一味。

  這個“永”者亘古亘今,法性本然。如此光明普照…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