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P5

  ..續本文上一頁樣子,很短暫,但是特別苦,心就壅在那個地方,很苦很苦。我可能舉我的例子,大家心裏會有個想法,一個參照吧。

  那麼往生彼國就是大乘之心,我們現在看看大乘之心,像這個文殊誓願: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大乘心。

  像我以前在很多地方就這樣發願:“若一衆生于往生不生起決定,我誓不往生。”一發這個願,你還有什麼疑惑二乘不二乘的呢?這樣發願是不爲自求之根本依止,你這樣有個依止了。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你不順性就做不到,你稍有我、我所的染著,馬上就會生起崩潰,那業習就會沈重,就會痛苦。所以諸佛菩薩無量劫以來知無衆生可度,依悲願故攝化有情,所以廣度世間有情,廣度世間虛妄染著有情,功不唐捐。所以知法不可得,深信因果——這就是諸佛菩薩,真俗二谛的大智大用。一切凡夫在此處迷失,一切聖者智者在此處安立成就,所以二谛融通,叁昧正受,廣利世間,以大威德力饒益一切有情,不改初衷,廣利人天。所以一發心已成等正覺,廣利有情于恒河沙劫無有疲厭。

  我想起他們我經常會臉紅,說,你這個學佛人真是差距太大了。那我們要是讀一讀文殊菩薩的願,你的心智是不是相應呢?我們天天晚課八十八佛,大慈大悲憫衆生,我們會念這樣的誓願,這念誓願是你的心念還是你的口念呢?還是身心俱在念呢?如果我們身心俱念,那就是大乘善根之衆生,出世之善根。不爲自求就是出世善根啊!我們學習這十七種莊嚴中,清淨莊嚴,量功德莊嚴,後面就是出世善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這個出世善根從什麼地方生呢?就在大慈悲中生啊。大慈悲就是不爲自求,何以故?若爲自求,法性得見,一時證于實際,無有流轉叁界之苦勞,不在這個塵勞中蕩漾自己了,雖是聲聞,亦得自利安住,所以與諸佛如來同坐解脫床,他亦是自在。

  這個大乘門,希望諸位善知識來觀察,善自觀察、了解。要不然我們勤苦奔波還是爲自啊!不光不是爲自己的證道,而是爲自己的煩惱。常見有情妄說是非,常見有情妄說善惡,常見有情妄說自他。這有情是誰呢?可能就是我們罷!妄自設造啊。不要說大乘門,聲聞乘門不可知,不要說聲聞乘門,正知見不可及,佛法門外之人。釋迦牟尼佛在律藏教言中講,此五種賊中,你墮入四賊之中了,(編注:見《四分律》)雖是無刀,竊奪世間,因爲啥啊?與佛法不相應故。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衆。

  諸佛如來,我們比較好理解。賢者,叁賢之類,已伏煩惱;聖者,已斷煩惱之類。所以“等衆”。

  由國濁故,分一說叁。

  實沒叁乘教啊,但是一乘,諸佛出世莫不如是。爲何強製叁乘呢?因衆生心智分別濁染故。所以釋迦牟尼佛于此濁惡世界亦複如是。雖無叁乘,方便設置,所以人天乘、聲聞乘乃至菩薩乘。爲什麼設置叁乘呢?實無所設呀,令衆生歸向故。若是此設,不可作一乘說。所以爲順應衆生,實無所設,利益叁乘,教化世間,應機攝化故。所以順應衆生,應機攝化。

  或以拓(tuo)眉致诮,或緣指語招譏。

  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受的果報。釋迦牟尼佛就是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他方菩薩一到此娑婆世界第一先問世尊:“世尊少憂少惱否?衆生易度否?”這是我們這個世界十分可憐的一個機製了。如是世尊早已圓成無上菩提,以無量善巧功德說一切法,治衆生一切病,但是他方菩薩見世尊決定會這樣問的。爲什麼呢?就是在此濁惡世界,釋迦牟尼佛常受這樣的違緣故。

  像世尊在世的時候,在一處講法,就有外道女(孫陀利)腹覆一盆來謗于世尊,就是“緣指語招譏”,說你還講什麼法呀?叁十叁天乃至梵天來輔佐世尊,守護教法,令其違緣敗滅。乃至說釋迦牟尼佛叁月馬麥之時,叁日托缽不得食之時。有一次,世尊叁日不得食,有比丘見世尊,世尊在途中,眉頭緊縮。比丘說:世尊有憂惱否?因饑餓乏力故,世尊皺眉。雖是示現相,但此濁惡世界亦是令十方諸佛如來傷感此界。所以說我們這個國土的名字就是堪忍界,“娑婆”翻譯過來就是十方世界所不忍居,所不忍。你看我們這個堪忍界有多少人在自負,以爲自己很了不起。世尊——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百大願,在《悲華經》立五百大願來此娑婆世界濁惡世界度化衆生,十方國土一時震動,感動十方刹土,就是他這個誓願,五百誓願故,感動十方刹土。因爲我們這個濁惡世界有情極惡心智已被十方諸佛所摒棄,所不攝。

  我今天問一個出家師父,我說:佛都取滅了,我在這裏幹什麼呢?心裏很憂傷。這個憂傷不知道從哪裏來的,是天魔還是心魔還是煩惱魔?不知道,還是業習?十幾分鍾一直這樣傷感,十分傷感。因爲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菩提樹下,觀察世間,此世間無有于此法得愛樂者,所以欲取滅。此時梵王來請佛住世,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初轉*輪,饒益善根成熟之諸天。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心智深處的東西,要是知道,你一定會嚇一跳的。我這個話可能是鼓勵的偏多一些,還是鼓勵大家深層次地來挖掘自己,是超出自己的善惡業隨順彌陀,還是隨順自己的善惡業造作自己的輪回?我還是鼓勵大家這樣思維。不是得遇彌陀教言,慈法只有沈淪之因啊,要麼就是墮入自己的斷滅知見上去,沒有其它。

  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

  惡名尚不聞,況且其業緣呢?那麼在我們這個法性海中,一切對待的名字不可立,一切凡聖不可立,一切善惡差別不可立。所以阿彌陀佛順性建立彼國土,“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這是真實不虛的,這是順法性安立世界海,利益十方有情,令衆生一時趣入法界性海,而非是我們世間的造作,就是叁界造作之海,在叁界造作衆生中沈淪實在是苦。我們說這個叁界:色界、欲界、無色界,我們可以把它放到菩薩界、聲聞界、緣覺界中去,聖又何可樂者呢?!

  爲使我們發起無上菩提心,在這個地方,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天親菩薩依止《無量壽經》的教言立義。釋迦牟尼佛雖是如是宣化,若沒有這些善知識貼切如實的宣化,我等不得聞曉,你沒有機會聞曉。所以無外乎是令我們進趣無上菩提心,因爲所有的造作對待在無上菩提心中不得隨順,我們沒有隨順分,我們基本上是在造作生死對待、善惡對待、是非對待、凡聖對待,你不出此數,你善觀察就對了。所以地藏王菩薩在《地藏經》中舉這個閻浮提有情,凡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業者是善說,因爲有天業,有禅定業,有色界業,無色界業,有欲界天之業,善業;但也有罪,所謂的地獄餓鬼畜生之幽冥業——雖是如是,皆不出輪回。閻浮提舉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包括我等不包括呢?若不依佛願,個個難逃。你要是認爲我給你判得重了,你下面可以找我去,我認爲自己是這樣子的,我審思周邊是這樣子的。那你要說“我是乘願再來的菩薩”,那我們有依止了,那太好了,那真是不可思議。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本來昙鸾法師已經解釋完了,後面感覺到意猶不足,唯恐我們不能真正的正信,所以下面又來解釋。因爲按前面的作風就是這樣子的,一貫的作風就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一開章這樣,收尾這樣,話已經解釋完了。但是這兒沒有解釋完,他又設了個問,給我們大家設個問。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

  那麼這是對這些讀《無量壽經》的人,先替他們設置的。有人不讀《無量壽經》,那他這個疑問提不出來的。那麼這個就是“案”,它的來源是《無量壽經》,法藏比丘分明在《無量壽經》中這樣說,這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藏比丘在因地所發的願,四十八願中所說“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這分明是他發的願,怎麼能說沒有聲聞呢?這是第一證。有出處,你看我能拿出經典來作證呀——彼國有聲聞。

  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雲:超出叁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

  有佛經典,這有龍樹菩薩、龍樹大士,證得歡喜地,他方的妙雲祥如來來此娑婆世界,順應釋迦佛教言,助釋迦牟尼佛教化。在印度,是第二世尊,他的教言來作證,你還是有聲聞。現在印度發現一個龍樹菩薩弘法的峽谷,很大,可能是幾百公裏,我不知道,他們是這樣說吧,是在尼泊爾什麼的,塔廟、文物十分多,就是龍樹菩薩弘法的一個地方。他在印度影響是極大的,過去有龍樹寺在佛滅度,按密乘來說五百歲,按顯教說七百歲以後,龍樹菩薩出世,他的教化廣傳于世間,就像第二世尊應世是一樣的,那麼這個來作證。

  又《摩诃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爲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叁證也。

  你看昙鸾法師替我們疑問,他還是用了很嚴謹的提問方法,他不是說很泛泛的提問這樣一個說法。引據經典,引用祖師的論,引用《摩诃衍論》來提出這樣的問。

  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雲何會?

  怎麼來會通這樣的教言呢?昙鸾法師、…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