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綽禅師在會通彌陀教言中,用會通的方法是最多的。好比說是別時意趣,在四種意趣中的別時意趣,無著菩薩作的這個《攝大乘論》,天親菩薩注的論,他們兩個合作的一個論,談這個別時意趣中,說若念多寶如來、寶勝如來、阿彌陀如來,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此是別時意趣。這一句話,淨土法門就蕩然無存。要是作實知見,沒有會通之意,那就把淨土機製剝脫了,是別時意趣。那不相應啊,你這個佛法利益不相應啊,是別時意趣。他這個會通十分重要,像我們現在學習淨土法門,這些會通如果把握不好,十分阻礙你的修法因緣,你到這兒會生疑慮的。所以有因緣的人,下去可以看一看《攝大乘論》,天親菩薩、無著菩薩,這二位菩薩,兄弟兩個合著的一個論,一個造的論,一個注,就是撰注,他們兩個合著的這個論,有這樣一個機製。古來已久,這個地方是很厲害很厲害的,這個“會”,就是怎麼會通,就是怎麼來正面理解呢?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
這話我們能聽得懂了,諸佛世尊說八萬四千法,皆對八萬四千病,無病者無法安立。所以諸法因緣生,緣者,因病而設藥,藥者就是法。所以衆生舉心動念莫不是法,衆生舉心動念莫不是佛,就是佛所覺察處正是衆生動念處。古來已久有人講煩惱即菩提,大家都會說這個話,這是順應法性機製照了覺知。
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爲叁。
我們都知道在天臺教言中,《法華經》是醍醐教,它已經醇之又醇了,衆生飲者、飲用者,莫不成就無上菩提,得以康樂,就是法喜充滿,充盈自在。所謂遇而得度脫,就像這個《無量壽經》所授記一樣,末世之中一切法已經滅盡,唯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此經者,鹹得度脫,成就菩提。那這個《妙法蓮華經》亦複如是,此醍醐醇教,最上乘教言,令衆生具足法味,所以遇者得以度脫。天臺教所判醍醐教,有乳教、酪教、生酥、熟酥、醍醐——他分了這五個教言次第,這就是佛教在逐漸地成熟。最後以了義,究竟面目,徹彰諸佛本懷。“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若于塔廟中,一合掌,一點頭,乃至說一贊許,皆已成佛道。如此真實教言,令一切衆生緣佛成佛,屬于究竟教言機製。
那這個地方我們爲什麼又說叁乘,有聲聞乘、人天乘乃至菩薩乘呢?像我們現在不說叁乘了,說五乘。現在藏傳佛教講就多了,又有金剛乘,又有什麼叁轉九說,又有什麼行部、事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續部。續部又分什麼母續、父續,種種教言,無量無邊,那怎麼說啊?那麼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機製。
《法華經》所宣化的這個教言實在是令衆生遇者得以成就,像方便品所宣化,以前放光寺每年在安居的時候都要讀讀方便品,因爲什麼呢?爲了使大家了解阿彌陀佛的教言,對這個教言不生疑慮,我們讀一讀方便品。以前讀《圓覺經》,如來藏性教中但說如來隨順覺性,舍離聲聞緣覺、舍離菩薩、衆生、入地菩薩之方便隨順,入于究竟隨順,以令衆生依果地覺爲因地心,得見佛名,得見佛願力回施。當時是這樣一個建議。我們今年提倡這個《大方廣如來藏經》,亦複如是,令衆生識得藏性根本守護,就是一時打開,頓時取用,免除遲疑之障礙,就是成熟善根。
如來藏性教可以純熟我們的善根,就是了義教的善巧,就是“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令衆生一時趣入究竟圓滿覺,作這樣隨順的守護,而非造作守護、對待守護。若是造作對待,那你可能産生大妄語,大疑慮,乃至大顛倒,所以自然隨順。若這個地方是隨順,那必然得以契入。所以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得滿足。這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他把淨土教言這個機製抉擇在這個地方了,你只有隨順,何以故?無造作分中,只有隨順。隨順者,自然安住在無造作分的法性之中,入法界海,所以畢竟無所障礙。
“以出五濁惡世故,分一爲叁。”實無有叁乘教呀,但說最上乘,在《法華經》是決定這樣說了。在說《法華經》時,五千退席,世尊稱爲增上慢人。那麼枝葉已除,但留根本,所以聞法者,鹹得度脫。因爲在佛教中增上慢者多,未得言得者多,所謂多者就沈淪了。
淨土既非五濁,無叁乘明矣。
那麼極樂世界不是五濁,何以分叁呢?不需要分叁,所以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這個“明矣”就是用經典來引導,來讓大家照見,照見這個法則。
《法華經》道諸聲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
聲聞不得解脫,所以入于方便化城。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講:諸大聲聞與我同坐解脫床。釋迦佛是如語者,此處何以會通呢?他下面還給我們來有一個解釋,令我們在這個地方沒有障礙。
但離虛妄,名爲解脫。
所以聲聞解脫,安住于化城故。成佛之路久遠,軟心有情多有退墮,休息以待方便罷了。所以回小向大是爲究竟成就安樂。那麼阿彌陀佛的教言機製中有這樣的誓願,令一切聲聞回小向大,所以這個地方但是離開虛妄,名爲解脫,不造虛妄業罷了,如此而已。有人問世尊:世尊,何以爲涅槃?世尊說:煩惱斷即涅槃。實際這個煩惱斷即涅槃是不是佛法呢?一乘教言不可取。因爲什麼呢?這是個利益說。你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生用,會不會發起廣大延續呢?真是難說。
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
好比說遇到難度之有情,遇到需要度化之有情,此人舍離。我遇到過在大乘中生退墮心的,還不是一個兩個,反正我是常生,常生退墮。尤其是被無端逼迫受苦的時候,這個苦是無端的,不需要苦的,是忍受不了的。因爲啥呢?實未得究竟抉擇大安樂故,他不能抉擇。有的善知識在這個地方立了誓願,度盡衆生,方成佛道,誓願已立,無量劫以來,此叁昧耶戒清淨守護,誓願不退,生生世世如是守護,不管以什麼身現于世間,不舍此願,這一類不退轉的大菩薩于十方刹土饒益有情,于任何因緣皆以願力而攝化有情,令對方得以安樂住,這樣是不退轉的菩薩,住誓願輪,廣度有情。他們是叁昧耶成就者,片刻不離叁昧之力,就是誓願之力,廣度有情,得以威德自在。
我們這談不上菩薩呀,心智羸弱,自利不安,常生退畏,欲舍衆緣啊。經常有菩薩說:哎呀,法師你閉閉關吧,我說我真想閉關。因爲以前每次長時間、短時間,一閉關了,第一個概念,說句最通俗的話就是想取滅。滅什麼呢?滅于衆緣,不需造作。實在是第一個概念就是這樣的心智。何以故?無邊塵勞,實無一物可得,抉擇此處的時候,第一個心念就是取滅最好。所以我現在就是常常不可舉此心,因爲每次都是這樣子的,一旦生起這個念頭,身體就迅速浮腫變壞,很快很快的,基本上叁兩天就變了。要是沒有這個願力的鼓勵,沒有諸聖善知識的宣化,迅速就枯萎了。所以這個閉關,我感覺大家要是發心不明,不了解自己修法的法則,不要輕易閉關。你像我這樣閉關就沈淪了,墮入阿鼻地獄去了,斷滅善根,也可能是那樣子。因爲定性了,一生起這個心智就容易成熟,不知道爲什麼。坐下一觀,種種因緣莫不虛妄,種種因緣莫不可得,種種虛妄莫不是無常,種種業緣莫不是苦,沒有離開這個東西,離不開這個東西。所以,何以造種種苦呢?何以在無常中捕捉呢?何以在無自性法則中去沈淪呢?那個心智自然生起來了。所以一般以前閉關的時候,就寫個誓願擱在那兒,貼在那個地方,怕自己哪一念忘了。
我們每個有情習法學法的機製中,你要了了分明于自我呀,了了分明于世間。我們不是說分別,不是執著于是非,是要分明于世間,對事情不可失念,對因緣不可迷失,但不能計較,了知無自性,通達清晰于現緣。這個現緣一不清晰,人活得就是無明與愚癡。那要是染著于這種分明,就會産生是非之概念,就沈淪于是非對待之苦。所以中道義,尤爲重要。這個地方,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
像我們這些普通人,容易生退墮心。那些聖者、智者于道勇猛啊!在一些教言機製中,你必須得立誓的。你要作什麼人,你要發願,立誓願,你要有個誓願守護。沒有誓願守護,我們的心智很容易隨著業力、內外的業力所逼迫,很容易墮到一個機製上去了。所以我們作爲一個末世之學佛者,要常有勸請之意。所謂十大願王的修持中,乃至一切衆生之善根,少許之善根,我們都要有勸請隨喜之心。要是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勸請隨喜善根,多遇違緣,多遇惡知識。你要時常勸請,多遇善知識攝化。
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
這個地方是昙鸾法師引導我們不要墮入二乘心智之中,不要墮入,你有沒有這種機製呢,你自己觀察呀,不要墮入,因爲畢竟不是究竟道。
必應有生。
這“必應有生”是說回小向大之機尚存,所以應生彼國,成就無上道業。諸大菩薩、佛後普賢之類尚需往生極樂世界,況且你聲聞緣覺之類呢?所以我到其它地方,聲聞教傳播比較厲害的地方,我還是祈禱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來祈禱阿彌陀佛的教言廣傳于此處,令一切聲聞緣覺有情回歸無上道,回小向大。
有些菩薩對我這個作爲還是比較愛樂。要是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這樣,不是隨順佛願,就成爲狂妄之心了。所以有菩薩以前寫了一篇文章說我要改造南傳,我還真沒有這個心智。但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來說,能令一切已入涅槃聲聞之類有情,未取涅槃,趣向涅槃的,發這樣心的有情進趣于無上道,成就廣大悲智運用,必至究竟,是這樣的。我們作隨順之因緣的時候,在這樣的機製中你不要畏懼。你不要說:哎呀,對方是阿羅漢,是聖者,是大成就者,我們這個凡夫怎麼能去以阿彌陀佛這樣的願力的回施呢?完全可以。這個就是一個機製問題了。還是你守護的法則。
此人更不生叁界。
我們說聲聞成就以後,叁界不幹了。所以說叁界應供。我們稱阿羅漢爲叁界應供者,所以如來、應供,這個應供就是阿羅漢。你看我們念南傳佛教的功課中,“阿拉航叁嗎叁布他薩”。這個“阿拉航”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如來正等正覺者。那麼這個機製,叁界不生,叁界應供,是叁界之福田,出世入世叁界之福田。你說我能做到這樣也不錯了,你要發這樣的心你就會有這樣的果啊。所以諸佛出世唯欲衆生發無上菩提心故。這樣淨土一法從始至終貫穿是什麼呢?無上菩提心!往往我們學佛的人對這個發心容易一帶而過。那麼你不發無上菩提心,于淨土不得契入;不隨順阿彌陀佛無上大願,你不得契入。所以“更不生叁界”,雖是更不生叁界,但不是無上菩提心智所成就。
錄音記錄:慧炬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