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
原文:
(文字接上)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屍迦。後雖爲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屍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複言無此叁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讷口寋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衆多爲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內容提示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現在繼續進行。
昙鸾法師把十七種國土莊嚴次第與我等宣化,欲令我們通過文字,來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妙相莊嚴,有一個完整的、感性的認識與了解。這個感性的認識與了解也是自身、自心的了解。
佛法不離心地,佛法不離現前一念,佛法無始無終,抉擇于現下,展現于未來,通達于過去。實在是名言之別,其本質無別。但取用之時,現過、現、未來;在言說之時,說善、說惡、說以無記。
法界雖顯十法界之別,一法界顯,九法界一時泯滅,所以衆生往往得見一法界之安住,不知十法界之圓滿,不得歸入一真。世尊以無礙智,以法界體性智,以大圓滿鏡智,以種種具足智慧,照了覺知世間,證實世間真實之相。與一切衆生宣化,令一切有情真實了解這個法界,運用自身的生命,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亦複如是,從最初清淨莊嚴總相入手,得見阿彌陀佛所證國土。國土莊嚴實在是我們自心法性本然之清淨、本然之總相。此相非相,含納諸相,了無一相可得,是謂自性得見。如此得見可以通達建立一切法則。何以故?一切莊嚴莫不從此空性中流出,建立萬法唯心機製,所顯,爲因緣所顯。緣起法滅之說,我們在學佛的機製中都能清晰地認知。
昙鸾法師次第地運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偈句,來逐漸地引導我們去深入了解自心自性。所說之法則無外乎自心之守護、自心之認識。
昨天我們把“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一段文字學過了之後,又接觸了“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在“等無譏嫌名”處,所謂“大義門功德”,我們要有個細致的了解。說到大義門,就是大乘之門,易說難行。何以故呢?曠劫守護誓願,叁大阿僧祗劫一時功成圓滿,自他二利,究竟具足。
這個功成圓滿是來自于一時的無上菩提心的發起,延續于叁大阿僧祗劫的孜孜不倦地實踐。這是諸佛如來成佛的普遍機製所建立。我們一般在通教中,都是如是說教,如是認識。在頓教中不作如是說,象“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樣的如實教言,舍去過去說的“開權顯實,但說一乘”,一切方便一時摒舍,直指根本,令衆生進趣無上覺路,就路還家,一時解脫。這個一時解脫,非是功利心,非是偷盜心,亦非是虛假心,但指根本真實利益,與衆生作以抉擇。這正是佛的大悲、大智、大勇。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製中,得遇淨土教言,亦是我們的善根成熟,才得遇此法。我們能在這個地方來學習實踐它,不斷地熏修自己無始以來已被虛妄的業習所蒙蔽的心智,使自性的無礙光明徹底坦露,開啓衆生的大義門心智,也就是大乘心智。
大乘心智在我們漢傳佛教裏,現在由于宗教的斷層,我們中國人缺乏一個宗教的教育機製,就是相續性。實際這也不是這個時代帶來的,是從上一個世紀之初,從清朝帝王政府一直到民國政府,這一段時間裏,已經帶來一個砸爛孔家店、破四舊、立四新之說。那個時代已經造成宗教與傳統文化的破壞。這一百多年來,中國整個宗教機製已經受到了重大的創傷。
要是沒有宗教生活,來直接接觸這種覺悟者的生活、聖者智者的生活,那是十分難得難遇的,這樣的機製是十分難遇的。何以故呢?因爲它是沒有基礎的。就象我們在這個沙灘上欲建築高樓大廈,這個房子是沒有基礎的。那麼,我們要是有深厚的穩定的宗教基礎,再來實踐賢聖之教,享受佛法的法味,那實在是很容易得到這個機製的。
那麼我們怎麼來彌補呢?阿彌陀佛以無礙智觀察無量刹土,設立淨土方便,欲令無善根衆生,或者善根成熟衆生,或者說極罪惡衆生,或者說善根向往衆生,乃至賢善衆生,發起廣大殊勝的這種一生成佛的利益,所以建立了這樣一個教言,就是淨土教言機製。這皆是以佛陀的願力,曠劫以來成就的報德事實,猶如我們娑婆世界的有情,所接觸到的現世的事實是一樣的:具足力量,具足業報,具足感受,具足受用,不是空泛的。
我們一般認爲說萬法唯心,把這唯心就放在一種不著實的、一種虛迷的心智中去,實際不如是,業報如是,若苦若樂,業報如實在世間延續,所謂因果不虛故。假如我們能在這地方抉擇認知,那我們深達諸法空相,法無自性,在聖義谛得解脫,在平等心智中得以安住,在莊嚴處得以滿足受用,那你就是一個福慧具足之人。
我們執著于空泛之理,就會生相似的所謂的法性之見,稱爲斷滅見,或者頑空之見。所以若人說空,說于頑空,此人生邪見,斷滅佛法慧命。何以故呢?無以因果妙用故,無以世間成熟故。你成熟不了世間,于世間多作減損。這一類的人,在我們漢傳佛教裏,創傷面比較多一些,就是所謂的泛空教育。對因果的愛樂與守護,因果不虛的如實認識不能深入實踐。所以多有僥幸、自欺、迷茫、徘徊、觀望,這樣的不能踏實下來,不能如實下來,不能安住下來,不能真切地了解萬法唯心的機製,就是自作自受。誰來作呢?心來作!唯心來作之時,就是虛妄的業緣。唯心來做,唯性來做,那就是苦樂,那就是苦業、顛倒之業、迷失之業。所以說萬法唯心,心作心受,心作心是。我們要是能真正如實了解這一點,就會深信因果,無怨無悔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的依正二報,來自他二利。真正建立這種苦樂自在之國土。我們在這苦樂之中,不能自在,這就是染著所造成的。
“大乘善根界”,它的本質是自他二利的具足教言。
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念佛人的說法都是“我往生”、“我能不能往生”的話題。說“我功夫不能成片,我怎麼能往生呢?我業障這麼深,我怎麼能往生呢?我……”就是說我。不是不讓說我,是不了解這個法則的機製,很難隨順著佛法,而只是在自己的業習上去感知自己的業習變化,用妄想測知佛法,用感知、功夫來測度無造無作的清淨的總體,就是自性之體。所以違性起修,若善若惡,若苦若樂,循環不已,終是六道之業。這樣埋沒了許許多多所謂的現前學佛有情。雖是在嘴上學佛、念佛,甚至在做種種所謂的功德,但你離佛法是甚遠、甚遠的。何以故呢?昧失菩提心故,所作業皆是輪回之業。只是善輪回、惡輪回的差別罷了。
昙鸾法師乃至曆代善知識,在這淨土法門傳播與設教的過程中,孜孜不倦地來對我們傳達這種大乘的善根機製——菩提心的機製。昨天我們談到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的時間提到“淨土一法,從上輩、中輩、下輩,無不是以無上菩提心爲根本依止。你要是說:我不明白菩提心怎麼辦呢?了解一切衆生鹹能往生,了解一切衆生本有佛性,那麼隨順佛力鹹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樣來認識就比較方便,平等智在這地方可以透視出來。
因爲,要是單單通過教理來認識呢?許多有情這個機製就很難成熟。怎麼辦呢?一切衆生鹹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能徹底闡述清淨平等的法性,令衆生愛樂,就是自他二利,一時在阿彌陀佛願力的攝化下,得以啓用、得以回歸、得以安住、得以修持。最弱的是你可以在這熏修,可以實踐。這個整體教言是沒有離開無上菩提心的。願往生心、願一切衆生往生心、一切衆生皆能往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我們大家念佛的機製就平等、清淨、安樂、沒有挂礙。要是說某一類有情能往生,那佛必有所礙;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必有對待;說某一類能往生,必然不平等。這樣呢,阿彌陀佛的誓願就被這種知見、這種選擇所遮障,不能徹底地表達出來。我們沒有能力、沒有必要,我們沒有這樣的資格來遮蔽佛陀的這個願望,來遮蔽佛陀的這個願力,遮蔽佛陀的這個平等廣大的回施,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來這樣做。所以說淨土的教言清淨、平等、廣大。
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來學習)。昨天我們說到阿羅漢“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叁界”。我們都知道在《法華經》中所講,有化城之喻,凡夫心性羸弱,二乘心性亦複羸弱,無有悲心摧使故,無有願力所攝故,就會求于實際。安住化城亦是方便,所以世尊設欲阿羅漢應供方便,以令此類有情得以不墮叁界,又能出離生死,這樣一個化城教言。雖未趣于究竟,但得解脫。這樣因爲在利人利他分中,多不具方便。所以阿羅漢一旦業緣一盡,就取滅了。
象大阿羅漢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在五百結集之前,大迦葉尊者到須彌山上,去集結,告諸大阿羅漢勿爲取滅,應使世尊教言廣傳于世。運用阿羅漢的通力到富樓那禅座的地…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