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P5

  ..續本文上一頁

  他舉個例子,長江以北沒有橘子生長的炎熱的機製,由于你沒有很炎熱的機製,是長不出來橘子的。那麼你說現在有溫室效應啊,我們現在有暖房了,有人在暖房裏種也可以結很大的橘子。古代人就比較自然,沒有暖房,他是說自然的情況下,是這樣的說法。

  河洛果肆亦見有橘。

  就是在洛陽啊,在這些地方啊,在黃河一帶啊,市場上也可以看到橘子。這是舉個例子罷了。就是說你不能說這個地方不種橘子,這個地方人就不能吃橘子,不能見橘子,那不行。它可以來往啊!這聲聞亦複如是。雖然彼國不出生聲聞,但是他們可以來生啊!可以運過來啊!這是舉了個橘子的例子,雖是無情,我們可以感知得到。

  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

  趙國是哪個地方呢?[答:河北(山西北、河北西和南)] 魏呢?[答:河南西邊(河南北、山西西南)] 這個地方鹦鹉多,我們要是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在那個地方住了五個月,大概能見八種鹦鹉,勾勾嘴,頭上長著尖尖的毛什麼的,鹦鹉的嘴是這樣子的(師做手勢比作鹦鹉嘴),勾勾的,上面很長啊,勾勾嘴,下面很小,它的嘴翹。大概能見八種鹦鹉。(問:就是雞足山上?)不是,就我那個院子。(問:別人沒見過啊?)能見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黃的,什麼樣的,就是那個樣子的。你沒見過活該!哈哈……(衆笑)慢慢來,不能怪我。他這個例子是這樣舉的。象鹦鹉在南方是比較多的。他說不渡隴西。這個隴是什麼地方呢?河西走廊啊?不是吧!查一查吧!做一個問號擱這吧!學習有個問題擱著,大家就有一個點,墜住你,比較好。

  這兩個例子都給我們來打一個比喻呀!極樂世界沒有聲聞之種子,但不妨聲聞來;彼國沒有女人,不妨女人往生彼國;彼國無有根缺,不妨根缺有情得生彼國,成就菩提。這樣呢,我們心智就沒有障礙了。無外乎是給我們肅清往生願望之障礙、往生路途之障礙。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佛願的攝化,無礙攝化,究竟普照故,衆生一念心智,即得見得用,往生之利抉擇,這個抉擇,就是所謂的信心,隨順即得安住,所以“信”“順”二法是淨土法門的要點。

  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前面講這個經論,你說二乘種不生啊,根缺之事啊,你就沒有障礙了,這是會通之意。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複言無此叁名耶?

  這話問得是很尖銳呀!說你沒事找事,以名召事,沒有這個事,你說這個名幹什麼呢?你不是頭上安頭嗎?此地無銀叁百兩嗎?還是怎麼呢?實際昙鸾法師替我們設問的問題都是很尖銳的,就是人很容易産生這種疑慮的。

  答曰:如軟心菩薩

  就是我們稱爲初發意菩薩,剛剛識得法性,剛剛發心,剛剛了解到心無色無相、無來無去,剛對出離心生起愛樂。這出離心就是無對待心;沈淪心就是是非心、善惡心、凡聖心、得失心,這一切對待就是沈淪的心,就是叁界之心啊!所以遠離對待即爲出離啊!很多人談這個出離心,讓人感覺到什麼叫出離呢?橫眉瞪眼,這不叫出離心,這是厭離心、怨恨心,厭離不見得是出離心呐!他不相應啊!(我們)要有清晰的一個認識。

  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

  這個地方他是比喻,軟心菩薩是“不甚勇猛”的,“譏言生聞”,象自利的人是一樣的,一遇到違緣就逃跑了,或者說就讓給別人吧!你去吧,他擔不了的。我們末世之人,好利而懈于責任呐!就是有功利的時候,人蜂擁而至;有責任的時候,你回頭一看沒有人了。就是好利而推卸于責任,這是末世之相啊!要是大家都會喜于責任,舍利于他,我們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那就是君子國嘛!我們這個地方馬上成君子國了!在迦葉尊者的加持下,這個地方成君子國也不是難事。但是你要是下到賓川,做君子國有點難了。不相信就試一試呗!要大家都是學佛的,心裏平和下來,作個君子似乎也不是難事。但是到社會世俗上走動,你想做個君子,你越做君子別人覺得你越虛假。我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說這是傻子一個呗!所以說:“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說他是聲聞,就是自利人罷了。

  “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說他這樣的人,爲什麼說女人谄曲呢?因爲啥呢?從整體上來說,過去民間有一句俚語說:丈夫、男子猶如樹,女人猶如藤。比喻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我們且不管他,就這樣比喻一下,這樣說的。她爲什麼會谄曲呢?沒有依附了,就會谄曲。爲了使自己的依附得到成熟,就會有這種羸弱的東西,表現出這種相。譏僞之相,言女人。這並不是說生理現象所表達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

  這是他舉的例子。有的人真是看著眼睛睜得大大的,到事上就糊塗呗,所以譏此人是爲盲人。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

  你聾子啊?就是你沒聽懂那句話呗!我們現在如聾如盲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是在佛法中,被自己的情感、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蒙蔽的時候,得聞佛法如聾如盲啊,我們要不如聾如盲,這裏面的人早已是他方菩薩,或是他方佛土的佛了。如聾如盲啊!這舉的例子越來越多了。

  又如舌雖語而讷口寋(sai)吃

  就是結巴一樣的。

  譏言啞人。

  怎麼不說話呀?象啞巴一樣。

  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這個譏嫌,他解釋這個譏嫌名。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六根具備者稀呀!當時我們在談論出家這個事情時,以前看到很多人都發心出家。一看遮難,很多人都出不了家。很多出了家的人,用這個遮難一看,許多人都不行。爲什麼呢?不具故,六根不具足,有二十二種疾病。現在很多人說:我不出家。我說:你出家誰要你呢?因爲你根不具呀!好比這麼說,你知見不具呀!因緣不具呀!很多人真是這樣子。意根不具嘛,邪見、不正見人就是意根不具啊!你根本不夠格出家。有很多人認爲出家是很簡單的事情。福德不具,出家甚難呐!甚難甚難的。要是出家不爭氣,那你也是因緣吧。說沈淪路上多一個沈淪者,如此而已!出家甚難呐!說這個是譏嫌之名。

  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

  所謂的本願就是他這個願望呢,我們說有總相的,有細則的。好比說前面講的:總相與別相呀,一句者,十六句入一句,這一句是爲清淨相,是爲總相,這總相說與分別說呢,分別說是十六句說,好比我們現在學這個大義門,這也是分別說。那麼清淨門呢?是總相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那麼這是清淨體相。後面這十六說呢?是爲了解釋它,爲了表示它的實質內涵。

  那麼法藏比丘的本願是什麼呢?四十八願中,願願真實啊!所以過去的人就講這個願是什麼本願,那個願是什麼本願。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的譯本中,有一個唐朝的譯本,以前蕅益大師十分提倡那個版本,那個版本要是有人讀了,能了解這個,有那四句偈子。近代夏蓮老居士彙集的本子中也引用了這四句偈子,這是我最喜歡的四句偈子了。我感覺就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的願望作了一個很細致的表述:“設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他這幾句偈子呢,十分簡潔明快地把阿彌陀佛的願望表述得清晰得很。以前由于經常讀《無量壽經》,有許多話就讀會了,就感覺這話特別親切、相應、好用。那麼法藏比丘的本願,“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有人說四十八願中,或者叁十二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這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的願望。乃至十念也好,種種說法也好,都是所取用,這個地方機製建立是這樣子的一個設置。

  我們在淨土教言的學習實踐中,來認識法藏比丘的願望,怎麼來認識呢?我們提一提,大家去審視。

  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衆多爲奇

  所謂這奇者,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有情,自利不得滿足故,所以偏贊聲聞。何以故呢?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化設法中,在人類設法中,以聲聞爲准繩。佛法住世,在人群中,以聲聞爲准繩。這整個機製的表達,他表達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說是以聲聞多爲奇,這奇者就是爲勝,爲勝利故。令我們了解釋迦佛在人壽百歲實施應化教育所特現的特色。就是他這一個特現特色。

  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爲證。

  “實際”二字呢,我們稱爲順法性而取滅,順實際而證入。有人是這樣判:聲聞教者,若是取滅,是爲斷滅之相。就是取于斷滅。這種種說法只是給凡夫一個交代,跟我們沒有關系。就是給你一個交代,他的趣佛所安住,你不了解,單是一個交代罷了。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取滅的時間,有諸菩薩、賢聖、阿羅漢、聖者來勸他,說:“世尊當住世,不當取滅。”世尊舉了個例子說:猶如長者,其兒因父常居故,不聽父言,父舍兒去他國,就是舍棄了,去他國了,然後讓人捎信回來,他才聽,要不然他已經不聽了。這是舉了個例子,釋迦牟尼佛說那我回我的報土了,不再跟你們糾纏了。因爲你們已經不尊重我的教言了,不尊重我的法則與機製了,所以才設立應化之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應化身,就是畫像、塑像、雕像,種種像。這個像與世尊在世等無差別。何以故呢?世尊依教重設之相,多在說法。我等但是遵循教言的,亦得成就菩提。不遵守教言,世尊在世又有何意義呢?所以說:世尊取滅,我等應生起尊重與愛樂,那麼這個取滅亦是住世之相。所以證實際,實際爲證。

  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