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集
內容提示:
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結成
衆生世間清淨
原文: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業,製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爲業風所吹,不得自在。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是故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次觀衆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衆生”名義,以其輪轉叁有,受衆多生死,故名“衆生”。今名佛、菩薩爲“衆生”,是義雲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者,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非大乘家衆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衆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衆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複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慈法法師講解
17、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業,製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爲業風所吹,不得自在。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是故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這是第十六句,來表達衆生之願樂。一切衆生未出法性海,一切衆生未出圓滿海,一切衆生未出成就莊嚴海,一切衆生本來具足,無動無搖。法性如是,佛性如是,真如性如是。那麼阿彌陀佛的報德真正地揭示了叁個“如是”,以令有情入隨順之願、隨順之機,得一切心願之滿足。
在這個地方不要有誤區就對了。有人說,我遇到一個菩薩跟我這樣說過,這對我很大的震撼的,他說:“我念了十萬聲佛號,每一個佛號我就畫了一個圈,我要求不高,只掙十萬塊錢就夠了。結果我念了十萬個佛號,畫了十萬個圈。他們說求什麼得什麼的,我畫了十萬個圈,結果不光沒有得一分錢,浪費了很長時間。”那麼這個一切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嘛。昨天一個菩薩跟我說,他說佛法胡扯。怎麼胡扯?說求什麼得什麼,這不是胡扯嘛!實在是蒙蔽自心!這個衆生的願樂,他丟棄了本,什麼本?以雜緣虛妄來蒙蔽自心,此雜緣虛妄必受其報,必受其報,他是無明報故,所以不得現前。此報亦非虛設,就是以謗法、疑法。你說我念阿彌陀佛得十萬塊錢,因爲你虛妄蒙蔽故,所以不能滿足,你不蒙蔽他一定能滿足。關鍵是我們在不蒙蔽的情況下,能滿足一切心願。你被蒙蔽的時間,你所有的心願還能成就,只是當下被蒙蔽,未來受無明果報。未來的無明果報在什麼時候受果報?你因緣一熟必然受其報。
象我說這個老人家,這是我親身經曆的事情,給我這樣說:“佛法胡扯!”我說:“你念十萬聲佛號,功不唐捐,未來果報必然如是。但因爲你虛妄現前的強執的迷執,令你現前不得相應。”他並不是不滿足你,因爲你不能透達虛妄蒙蔽故,所以不能依此受報,就是不得自在果報,而是未來無明果報會使你成熟。可能你未來世,象這一個人未來世,突然能得十萬塊錢,他不知道他以前念佛有這個願望,會得到這樣成熟。但他現在虛妄的強執蒙蔽,跟他不相應,不得自在果報力,所以被虛妄蒙蔽故。我們現在衆生很多願望都能滿足的,只是虛妄蒙蔽而不能一時相應罷了。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這是決定真實不虛的。因爲順應法性故,一切衆生造作,其果報必然如此。難出難舍,畢竟不壞,只是無明業中因蒙蔽故,它是持續異熟,不能一時現前得自在力。諸佛如來已經破除了叁界之礙,因果同時,所以得自在順應法性,建立種種自在力,饒益有情,無染無著故,所以因果同時,一時具現于種種善巧威德,得大自在方便。象世尊足大拇指一按地,大地就變成琉璃珍寶色;我們大拇指頭按按地看看怎麼樣?你不得自在力。最主要是沒有徹底順應法性,得于無染無著自在力抉擇,你沒有成就這個,但你所有的願樂一樣會相續成熟,只是無明強執蒙蔽你心智,不能得以安樂。有的人認爲我這個惡性要求行不行,一定會有果報,惡性果報一定難逃。所以“贊信謗疑鹹得往生”,徹顯阿彌陀佛順性廣大究竟之回施,平等圓滿之回施,阿彌陀佛實是圓滿之佛陀世尊、真實願力建立者、說誠實語者,廣利有情。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我們在這個逆性之中,種種建立,煩惱業海從此心想生,諸佛正遍知海亦從此心想中生。所以印光大德據此例說:“若有情深達此義,何枉受輪回?”何必枉受輪回?出什麼輪回?正遍知海從此心生,煩惱業海亦不出此心中。當時看到印光法師這樣的教言時,真想拿腦袋供養供養他。可是印光法師不要,因爲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見不到了。
你聽到最上乘教言,麻木不仁;你聽到一般的贊謗你之語,你馬上就生稀有。爲什麼?心中無法則故。那我們要愛樂法則,聞法生極喜悅;聞是非之言,了不相幹。何以故呢?早已告別輪回之染著故,那你會生起對法的喜悅。那你要說我還特別在意別人對我怎麼看怎麼說,我生活就活在別人怎麼看我怎麼說,那你就做真做假呗,給別人看。這樣的願樂也滿足,何以故?佛決不強製任何的有情,我沒見一個世尊拉著我來強製我的。
以前我有一個境界,這大概是一、二十年也差不多,說境界也好,說夢也好。以前我真是不信佛,不要說不信佛,什麼都不信,因爲接受唯物主義教育,就是斷滅心智還是十分猛烈的。因爲唯物主義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人死如燈滅,過世就過去了,這種機製它會在生命中表現,因爲整個教育機製是那樣子的。做了一個夢,一會兒什麼人來幫你,一會兒那個人來幫你,一會兒是佛教,一會兒這個教、那個教來幫你,我都拒絕了,我說:“我不需要你來幫,自己事還是自己來做吧。”後邊就有一個因緣,強製就拽住這個手,就把我拽到一個地方。我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才認爲,開始我認爲他是拽住我的,強製我的,後面我才知道,它不是強製的,異熟之果罷了。所以你結種種緣,成就種種業,如此而已。那有人說我結佛緣,有人說我結罪惡因緣,我結顛倒因緣、愚癡因緣,有人結光明因緣,有人結自在因緣,有人常供養善知識,有人常生妒嫉心,常希望一切人倒黴……這都是緣。種種緣,你受種種報。什麼報?異果異熟,自然受之,無以強加,誰也不會強加我們的。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實在是在四十八願中願願都宣化這樣的教言,因爲他願願是順性建立故,願願令衆生透達無礙,順應法性,享受自己的意樂。若供養他方諸佛;若遠離叁途之苦;若于佛道住不退轉;若種種神通自在變化;若分身無數;若種種種種所有機製心智,一時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願願都可以找得到的,我們可以去找。乃至說于濁惡世間,求短自在欲度化衆生,現前行普賢之德,這樣的誓願,阿彌陀佛亦是滿足。有的人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我是不去的;有的人說極樂世界沒有五欲之樂,我不去的;那這樣到濁土度化有情,此類心智,阿彌陀佛也是滿足的;到他方度脫衆生,建立德本,往生彼國,亦得不退轉,阿彌陀佛一樣攝化令其往生。所以種種雜緣罪惡顛倒之知見,佛亦不舍的。這真是阿彌陀佛無盡悲心!所以從地獄、惡鬼、畜生一直到人天、聲聞、緣覺、諸位菩薩,種種教言中,阿彌陀佛各個有安立,令其歸命無上道業。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個在《無量壽經》中處處可見,真實不虛。那麼就法性來說,“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亦是真實不虛。所以阿彌陀佛的誓願徹底彰顯了衆生所本具之法性、本具之性德、衆生本具之心智,此心智無以造作,無以增減。
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我們要讀四十八願,從第一願讀下去,認認真真地讀下去,就看到叁惡道有情,能滿足無量的願望;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之有情能得到滿足;求無上道業之有情得到滿足。希望大家下去有機會讀一讀《無量壽經》。
今年我們沒有讀誦《無量壽經》,讀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爲佛法之尊貴在于此,富有在于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通稱佛境界之境界,境界中之境界。就是說我們在這個安樂海中能入佛境界,入佛莊嚴功德,就是佛所明達之處,我們都能明達一遍。因爲裏面所有的描述皆是佛陀的境界。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有情在讀誦的時間,能感知、能觀察、能體會,所以這是佛法中福德因緣所致。
我們要是讀《無量壽經》亦會有此深刻莊嚴具足之體驗。所以過去人稱《無量壽經》是《華嚴經》之縮本,就是縮寫的本,把它濃縮了,縮到一起。《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發十大願王,以令善財童子,乃至法身大士導歸極樂,以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礙智攝化此類法身有情。這法身有情又是什麼?早已住不退轉之大士!
所以激勵大家讀《無量壽經》。你說我不願意讀《無量壽經》,它還有點長,那你讀讀九十六句偈子,九十六句偈子可以說是《華嚴經》的整個描述,可以讀。你讀讀《華嚴經》,你再看一看九十六句偈子,你就知道…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