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七集

  講解《往生論注》 (06/6/14)

  原文: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

  講解:

  佛八種嚴座功德成就

  一、莊嚴座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我們通稱爲《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它的全稱。那麼《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由偈、長行二種文體組成的這樣一篇文字,我們簡稱它《往生論》。昙鸾法師作了這麼一個論注,來啓發我們後學在淨土法則中有所遵循、有所了解,也可以說來指導我們的修持。要是沒有這篇文字,可能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學習機製怕是……後人延續出來的教言也比較複雜繁瑣一些,尤其過去善知識把一些教言設置得十分簡明。

  我們昨天學觀彼世界二種清淨:一個器世間清淨,再一個是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通過前一段的學習,把總相、別相作了一個認知。那麼昨天開始接著學習衆生世間清淨。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昙鸾法師對“衆生”二字的解釋不同凡響,他是從體相上來解釋衆生,一切衆生的根本成就的德相,來表達生者即是無生義。

  有情,所謂器世間、情世間,這是四悉檀中所說的二種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谛悉檀。四種成就是諸佛如來觀察世間有這麼四種大相,四種相。我們所學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實在是對情、器二世間的表達,就是願心的表達,皆依阿彌陀佛願心展現出來這樣一個情、器世間的組合體,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器世間、情世間。(編注:四悉檀,是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生的四種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爲人悉檀,叁、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悉檀,古釋爲“宗”,即對法或對教辨明宗要;有時也解作“成”,即所說義理無有乖反;有時也解作“理”,即諸法的理趣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四悉檀義”。嗣後天臺宗依陳慧思所說,以悉檀二字爲楚漢總稱,“悉”的意義是“遍”,檀的義譯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衆生”——見《法華經玄義》卷一下等。四悉檀義出于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昙鸾法師在這一段文字中把大乘與聲聞乘對“衆生”名稱的定義作了一個提示,這一段提示昨天我們作了一個學習。按昙鸾法師對“衆生”的評議是:無生無滅即是衆生——這樣給我們對衆生下了一個定義。我們一般認爲衆生是衆多生死,輪回不休,是名衆生。那麼這個差別實在是沒有差別,只是說機類、事相的一個認知。那麼我們在生死輪回乃至成就菩提,也是一個認知,業緣表現的差別,本質無別,諸佛親證。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要會逐步地成熟這種認知,或者說真正的守護。

  我們今天接著新的文字學習。(來讀誦一下。)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放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善哉!開始來提示到阿彌陀佛所謂的八種莊嚴。前面解釋衆生即是無生無滅義。阿彌陀佛與諸菩薩,也就是這個無生無滅的衆生義、衆生分相,此衆生都作些什麼事情,有些什麼覺受,在這種衆生國土中,就是說前面十七種莊嚴所延續的衆生相,他們以什麼生活依止,就是所謂的事相表達。這一段文字,是通過事相來表達一個法則與實質的無生內涵,也就是說法性廣大、周遍、真實、無所造作的具足莊嚴的實質的利益與威德。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這是先來彰顯阿彌陀佛無始以來所聚集的功德,在我們這個無量刹土中表現成佛十劫以來的根本依止。“無量大寶王”,無量,我們對這個無量一定要有真切的認識。一般我們談這個“無量”,基本上就是放棄了,不去想象。無量,就不想它了。那麼這個“無量”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說法呢?有對待之無量,有絕待之無量。象這個法性之周遍、廣大莊嚴機製,那是無量之無量,對一切凡聖菩薩來說,不可測知故,以廣大通力、善巧力、觀察力、所知力都不能徹知。那麼諸佛如來在絕待心智中已親證此周遍性,所以于無知中正遍知,徹了此法則,所以于無量之無量中得以究竟了知、究竟覺察、究竟親證。這個是所謂的大寶王之安住,如得如意心寶、摩尼心寶,隨意自在,了達清晰。

  我們作爲一個一般有情來說,象 “量”、“無量”這個名詞,可以說是對待之無量,就是一類有情不知一類有情,就可以說是無量。昨天我們提出來,剛才大家念阿彌陀佛叁萬聲,要是過去每天念過十萬、十五萬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很快,一帶就過去了;要是從來沒有念過佛的人說“哎喲,這麼累!”認爲要很大的時間念叁萬聲佛號,念不出來,有的人念很累啊什麼的。不要著急的,這就是一個對待的量。那麼得方便的人一天念五十萬都不成問題,要有禅定的人一天念幾百萬、幾千萬也不算什麼,因爲他所認識的時空狀態是不一樣的機製,機製不一樣,就是所謂的量。同樣的量的面前,他取舍的力不一樣。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比較直觀一些。我們一個人一手拿起來幾百斤的東西,就是大力士。但一個吊車抓起來幾萬斤東西、幾千斤東西、幾十噸東西,你也談不上什麼大力士。因爲什麼呢?杆子一拉,就把它提上去了。同樣的實踐中,因爲表現不一樣,他的作用力就不一樣。那一個人很大的力量去抓一個東西,幾百斤提起來,那可能就是很大的力量了,所以他是大力士。但要是一個吊車抓起來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東西,它一下就抓過來抓過去了。那麼同一事件的機製表達不一樣,所用法則也不一樣,那麼就會表達這種實際的運作。

  象我們以前在一起念佛的,有比較能念的,念五十多萬都是可以的,他這個念他還是看得很清晰的,好比說“南無阿彌陀佛”念誦的過程中,他的可知性是很清晰的,一天可以念四五十萬,他是沒有什麼。那我們一般人的心理呢……以前有一個跟我一起念佛的,可以說比我念佛的前輩一樣的,他比較老實,他一天就念叁萬到四萬聲,很累,他念得比較死,他自己的知見,他認爲:“哎呀,我這麼辛苦,我這麼念。”他用最初的這個業習機製來把自己定死了,很多年,一天能念叁、四萬累得很,他就否定一切,別人能念五萬、六萬,他就否認,他說我這麼努力,只能念這麼多,他們怎麼能念那麼多?實際這是一種所謂的比較實執的心智罷了。

  象我剛開始一天念一萬聲都算少的,沒有念過的人念五千聲也不要緊,但你不能著急,你只要是念得清晰,念得明白,念得不要對待,念得歡喜。象那個發動機一樣,它走暢順了。開過車子的人就知道,騎過摩托也好,就是這樣,它車子一般活動開了,一松就跑了,很自然的就不費力。但開始時太費力了,開始甚至走不動,“嘟嘟嘟——嘟嘟嘟——”它就走不動。爲什麼呢?它沒運動開。我們的思想無始以來結了很多思想上的結,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累,很澀,意識啊、感知啊,包括自己的發心都澀。那當然有的人認真,我遇到幾個認真的就對我說:“哎呀!沒有念完。”比較那個。我說慢慢的,這個任務因果不虛,你要欠我債你就欠債去,這個因果……你說我今天念一千,記住帳就對了,一天念一千。

  以前我就這樣念的,以前我最早的,念一個真言是一百零八遍,但有的時候太忙了,幹脆一百零八遍也念不了,就退退退,最後退到一萬一天,再往後面退,我就怕自己……你肯定念不動了,你背不起這個債,就念念念沒日沒夜念,哦,開始念開了。最後才說:原來這是很好的一個動力。但你要是不相信因果,你說:“我糊弄你,你也不知道,你也不會考察我的作業。”因果不會虛假,以後你就不行了,你失去了一個好的機會,什麼呢?修行的機會。

  但我還是鼓勵大家接著這個因緣去真正地念一念佛,念念佛不吃虧。但你說我就狡猾狡猾的,那你狡猾去,那我不知道,有狡猾狡猾的人,“我就不念。”我說你不念,那你就不念,那你就負載著這個,這倒沒有什麼,這個真是。不二的供養的心智是有的,要是乘著這個力量,要是走開了,以後自始至終,一個法則的發心,你會有一個很好的機遇。當然我們現在人群中這種懶惰、偷盜的心,就是賊心,這一類的人後面的果報,就是別人也給他懶惰偷盜欺騙呗,那沒什麼。如實果報如實報,虛假果報虛假報…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