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到一些師父,尤其一些藏傳的出家師父,我們在一起座談的時候,就跟我提這個問題的特別多,他說:“漢地的人啊,智慧輪都打開了,但是慈悲輪沒有;福德輪打開了,但出世心沒有。”他說的“輪”,就是我們這個機製比較成熟呗。所謂智慧,實際說這裏面有褒有貶啊,貶的就說漢地人太會說了,但是跟自己的道德不相應,主要是不相應。一說就是空性無我,常口中說“空”,處處行在“有”中,斤斤計較,是是非非。斤斤計較,張嘴就說“空”,做事就又沈浸在“有”中了,不得自在力。那這樣不如實,不如踏踏實實地有則念佛、無則念佛,剛好,有無皆是覺悟之相、覺悟之緣。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座者,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座是什麼座。他這個攝化有情的菩提心爲最初的緣起,你要沒這個緣起,的確是難以成就佛道啊。那我們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就是“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可以令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未來成佛安住無疑,你沒有任何的虧欠。但要用你自己的想法、業緣來審視,你很難建立一個圓滿的願望。就是要有圓滿的安住,安住之處,畢竟安住之處,這個很難的。就是我們以凡夫心智去發心,總有參差不齊,總有虧欠的。我們可以觀一觀。

  我不知道大家讀過釋迦牟尼佛的《大集經》沒有?以前我在福建的時候讀過《大集經》。《大集經》許多的教言中,我開始很震驚的,是什麼?所有的菩薩——有他方菩薩、此土菩薩來問教的時候,都是承佛威神,祈佛加被,問啓教于世尊。世尊都是呵他們的,說汝等弱知,不具善巧,我來與汝法。這是世尊給他說。說汝等多不具善巧,我來教你忏悔。他方菩薩發心,世尊也是這樣說的,說汝等不具善巧,應聞文殊之誓願,象我們讀那個“我今發心不爲自求……”,那是文殊教諸菩薩發心。

  我以前是很震驚的,因爲讀得太多了,慢慢習慣了,不敢自己說自己發心了。開始我也是說我發心要幹什麼,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開始也這樣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我認爲過去所有祖師做的事情,我都能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能做的,我怎麼……我拼命呗,對不對?無外乎這樣,人都一個命,你一個命,我也一個命,對不對?過去人說是當仁不讓,對不對?真敢拼命啊。但是拼來拼去的時候,再讀讀經典的時候,才知道,驕狂、邪見、卑慢、自大!受到傷害之後知道了,什麼呢?撂到了,趴倒地上站不起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行了。修法經常修得暈過去了,這時候才知道,想起來佛在經典上說的話來——“爾時承佛威神”,這時候才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了。因爲啥呢?那時候你身體空立了,善神擯棄你了,惡神擯棄你了,無記神擯棄你了,你的事相成熟了,這時候你念啥?死而複生,只能念佛!要不然,你就念餓鬼去吧、念地獄去吧、念畜生去吧,你念什麼?念妄想去吧。那時候才知道啊,承佛威神,成就佛道;承佛威神,聞佛說教;承佛威神,啓教于佛;承佛威神,愛樂佛法;承佛威神,成就不思議智。要不然,你說,你給別人說,你說什麼呀?

  以前他們說印光法師念了幾十年佛,我說他念幾十年佛,我念一生,一定念,念下去。念佛就念佛吧。其實後面看看真不相應。念來念去才知道自己,就是慢心。有的說:“當仁不讓,學佛要當仁不讓啊。彼是丈夫我亦爾啊!”年輕氣盛啊,叁十多歲真是氣盛,對不對?慢慢看看就氣不盛了。說彼是丈夫,我學丈夫就行了。這學,並不是說不了解自性,並不是說我們不了解我們本身所擁有的善巧。但你要知道:你在沒有修行成就的過程中,你一直要念佛念法念僧;你不念佛念法念僧,你就念驕慢,你就念邪見,你就念自大,你必然出事情。所以我們讀《華嚴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妙覺菩薩,都要念佛念法念僧,作爲增上攝化。

  菩薩們啊,你要不看這一點啊,真是……我也的確是,在這個地方,我呵的比較多。我遇見一些出家師父修法啊,或者居士修法,我就比較呵,就是別人認爲是壓的事情,還真不敢壓,呵得多一點。因爲什麼呢?要不然就一路走錯,不念佛來也不念法,只念我自己了,最後就賭得一身窮啊!在後面果報現前了,無人能遮,無人能替,無人能援,因爲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磕磕碰碰啊,當然也沒有什麼。

  所以這個地方還是鼓勵大家要觀自己的初發心,就是微妙之座,這個座。你這個座,要是發心不圓滿、不清晰、不抉擇,一定要祈禱于佛菩薩。我們南無就是祈禱,南無就是歸命,南無就是依靠,南無就是徹底在此安住。南無,就是具足降服之力,南無就是叁身之處,徹底觀察,無二無別。

  你這個南無沒有南無,說我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具足這樣的“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令我們身心安住。要先安其心,才能安其身啊!心都不安,身怎麼能安呢?心不安,身怎麼能安哪!所以無量大寶王,你從心智中——無上菩提心——這個心智中生起,從阿彌陀佛願力果德中生起,這樣你有機製。要不然,你小鼻子小眼兒的。

  我以前剛出家的時間,我師父一見著我,就說:“小鼻子小眼兒過來。”就這樣叫我。什麼呢?發心不大呗。我迷迷糊糊地出家了,迷迷糊糊地出家,又老又醜呗。師父說:“摩诃羅,過來。”什麼摩诃羅?就是又老又愚癡的比丘。我說:“師父啊,我咋了,是不是發心有問題啊?”愚癡啊,摩诃羅,稱摩诃羅,梵語摩诃羅就是愚癡比丘,老比丘,老愚癡比丘。“老摩诃羅,過來。”就這樣子。(編注:摩诃羅尊者:五百羅漢第肆佰陸拾叁尊  摩诃羅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無其人。有論者據《毗奈耶離雜事》載雲:“忽見一摩诃羅比丘,以衣覆頭,樹下便利。”以其爲經典依據,其實未必。依其意,尊者摩诃羅爲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節,爲童蒙所喜愛。摩诃羅,譯作無知,愚鈍,或譯作老。)我一直沒搞懂,後來搞懂了,就是說發心太小了。小鼻子小眼兒,不是長的小鼻子小眼兒,那這個不相幹,我告訴你。人再醜,發心不能遮毀,對不對?六祖大師的話說:“人可以獦獠,但心是具有佛性的”。我師父說我小鼻子小眼兒,我可不服氣,但是當時認爲我長得醜有啥了不起,而是這個心哪!當時沒有把心搞明白,師父說的不是你的人醜,說你的心太小氣了。

  我以前出家學佛的機製不好。剛開始我到寺廟裏去受沙彌戒的時候,受比丘戒、剃度的時候,願望是什麼?最初的願望是想看書。因爲受打擊了。大願就不說了,大願我有點狂妄,我說要給什麼出家人怎麼樣,那是狂妄。但是我說的比較平白的願望就是,一個出家師父,我拿著他的《四分律藏》,翻得破破爛爛的,那時候國內書少啊。我說能不能我看看?他說:“去,這個東西沒有受戒不能看。”我說:“好,我就受戒,連書都不讓人看!”到我師父那個地方,師父也說:“去,不能看!沒有受戒。”我心裏可難受了。我說受戒,這個緣起不好。我師父說我小鼻子小眼的,我們一定不要小鼻子小眼兒的。

  有時我們真會小鼻子小眼兒的,這個發心不是無量的大寶王,不是微妙淨華臺以爲心智之座,以爲心智之守護,以爲心智之源頭,不以爲此,就會小鼻子小眼兒。這個地方我希望大家有正面的深思。

  所以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我們這個要佛,要覺悟,那要以這個爲座,以無上菩提心爲座,以阿彌陀佛諸佛的果地覺爲座。來座什麼呢?來作自心啊,自心緣起,如是清淨,如是圓滿,如是真實,一定來延續未來,無虧無欠,光明一路,一路光明。所以後面能照了世間,自他覺悟圓滿。這一段機製,我感覺到用十天講都不虧,用一年講也不冤枉,盡未來劫際守護,也真實不虛。

  這是阿彌陀佛一旦出世,就是真實功德出世了。那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在這個國土上坐了法王座上了,我們怎麼來審視這個法王,審視這個座呢?此法王非彼王啊,是現今彌陀所念彌陀之座啊。所以古彌陀今彌陀,哪個能彌陀呢?所以你坐彌陀之座,能成就彌陀之法。哪個是彌陀之座呢?無外乎是無上菩提心,無外乎是諸佛果地覺。諸善知識們啊,不要遠推佛法,不要低就于佛法,要如實地知佛法啊!高推低就,決定不相應。如實認知,清淨實踐。那這樣是我們以爲佛座之處。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

  它這個摩尼珠是如意珠的意思。我們這個地方,殿堂裏,有個菩薩給我建議——我感覺到也挺合適的——我們能建個摩尼殿多好啊,就是如意摩尼寶殿啊,把五方世尊往裏面,五智佛——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滿鏡智、法界體性智、不空智,這五個佛往裏面一安,我們就穩當了。這樣一個殿堂我感覺挺好的,這個摩尼殿啊,這個真是……人的心中都有個摩尼珠,人的究竟的菩提心都是個摩尼珠,能出生一切功德,能照耀一切世間,能令一切衆生……我們的心中要有一個如意的心智的,就是摩尼珠、摩尼王啊、摩尼寶啊。它這個百億摩尼寶,皆是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功德聚集、功德莊嚴相的。這個相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我們都讀到這個,《觀經》上說“阿彌陀佛身相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照耀這個地方,身體的圓光有如百億國土,百億叁千大千世界,那這個地方又講百億摩尼寶珠啊,所以每一佛國諸佛如來皆是摩尼寶——摩尼寶王啊!何以故?他們得自在力故,揮灑自如,普利十方,無有痕迹,莊嚴國土,無有造作,利益有情,無有痕迹,真是沒有痕迹啊!那麼這樣呢,我們稱爲所謂的百億摩尼寶珠以爲映飾。象這個講八萬四千脈,無外是八萬四千法之內涵,饒益衆生。

  一一葉中百寶色,什麼呢?具足一切莊嚴功德,每一法中可以利益一切衆生的,是法都是平等的,所以猶如天花,發八萬四千光,利益八萬四千類機製有情。這個“廣二百五十由旬”,你看我們這個六十裏一由旬,四十裏一由旬,都可以,你就算吧,看它這個蓮花有多大,這是小者啊。那人見過多大蓮花呢?我不知道這裏面我們人在念佛中見過多大的蓮花,那你見過蓮花,多大的蓮花呢?你可以對那個……我們可以找一個蓮花,念一念變食真言就行了,變食真言不是說是……實際是放大鏡啊,是無量地出生功德利益的一個真言,可以把這個蓮花變很大的。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

  “光如蓋”,這個例子好舉的,氫彈爆炸的時候,“嘭……”上去了,它這個光環就象一個蓋一樣,很厲害很厲害的光。但是我們一說到武器,心裏就不舒服,武器摧毀力太大了。要是人修過寶瓶氣,一般地,到心脈打開的時候,都出現巨形光相,那光相是很震撼人的。但是太苦了,苦得很,這種修法。它這個脈結打開的時候就會爆炸,跟那氫彈爆炸的時候差不多的,沒有啥關系,表現的差不多,那苦得很,寶瓶氣就比較苦,也比較累,很累很累。

  象我們在漢地這個修法中,不累,象顯教的教言中,淨土教言,是很平安、很真實的。很多大的境界,很多人很向往境界,但境界一來摧毀性很大,你把握不好,沒人引導,就會出現邪見、傷害,甚至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過患。所以象這個在修修法中,一定要有修修成就的人,次第引導,決定不敢松手的,所以那個教言機製……你看阿彌陀佛,有念阿彌陀佛的,他就攝化你,在這個地方你再爆炸也不要緊,他攝化著你,你要依他的心願,他攝化著你。

  但在我們人類中,象這個很多特定修修法的機製、次第中,這個次第,象這個生起次第教言中,尤爲珍貴,有這樣成就的人最稀有難得,但這樣人太難遇,特別地難遇。這樣的人一旦遇到了,他就次第地引導你,那你太有福報了。象我們這個淨土教言,逾越了次第,逾越了差別,逾越了一切雜緣,只是以彌陀的平等心智、平等光明來照耀著世間。所以這個法則但得諸樂,清淨平等,無有諸苦。不需要逼迫自己的色身,或者說自己勤苦地作業。那你說我一天念叁萬聲佛號就夠累了,那是不是勤苦呢?不見得是勤苦,你到後面就知道了,不見得是勤苦。因爲你要是不念這個就打妄想,那妄想勤苦不勤苦呢?妄想是迷失的勤苦,我們現在是主動地、自覺地,不見得是勤苦。

  所以勤苦有兩種:一個是迷失性的,就是顛倒妄想,不斷地散壞,不斷地變異,不可自製,這真是勤苦;那我們念佛念法,逐漸地調理,看似受苦,必得究竟之樂,你能把握,能自製,你在無得無失,無得無失中,無來無去中,平等一味中,不斷地串習,逐漸地你會掌握他,你會得大樂,這個樂是無以言說的,你自己去證。我們只能自己去證,要去證。

  其光如蓋,七寶合成,

  有的人觀想成就了,也可以觀想出來這個光相之蓋。象我們看到世尊這個華蓋,這蓋都是世尊的智慧光明力、福德力所現,所以華蓋隨身。後來我們世間人爲了學習這個佛法,就也做個布蓋子打著,你看和尚到哪兒打個布蓋。那過去不是的,過去就是這個光明寶蓋自然隨身,所到之處,蕩除塵垢,光耀世間。它是自己的福德機製産生出來的一種光相,莊嚴真實。你說我們人類很有智慧,就做個布,然後用個棍子一撐,就遮蓋在腦子上了。這也行啊,這也行。有的人,好比作觀想,習禅定,象這一類的機製也都會形成的,但這個不可作意,不可著染。

  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時間很快。

  錄音記錄:明忻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