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內容提示:
1、座功德成就
2、身業功德成就
3、口業功德成就
原文: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絕。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茲惑亂。刪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诂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而言,何其晦乎!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鹹謂橫舒兩手臂爲“尋”。若譯者或取此類,用准阿彌陀如來舒臂爲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雲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爲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也。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名似不尊。如外道軵(推車)人,稱“瞿昙”姓。成道日聲,唯徹梵天。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妙聲遐布,聞者悟忍。”是故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講解(2006年6月15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我們今天繼續學習。
昙鸾法師《往生論注》這篇文字,是我們淨土法門的一個依止的我們東土的特別重要的規範的章句。因爲我們直接來明了消化經或者論,我們一般因爲時代、教言、面授與不面授的聽聞機製的差異,所以就需要我們中國的善知識來幫助我們通過文字來剖析它真正的含義,以使我們欲實踐淨土法門的有情,有一個文字可以依從,一個法則可以依從,一個思維觀察的這樣完整的思想體系。
前一段我們把十七種莊嚴國土功德成就作了一個學習,(現在)來學習衆生的十二種莊嚴——八種佛陀世尊的自受用與四種菩薩正修行的功德。佛陀的教言無外乎予我們一個指導性的思想機製或者說一個發心,不明白這個發心,我們修持是很難得力的,或者說我們曠劫以來修持的福德、業緣、因緣能迅速成熟是很費力氣的。尤其我們這個時代,就象我們剛剛開始學習這個《往生論注》的文字所形容的,昙鸾法師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成就)聖道難,因爲是無佛的時代,是這麼一個特定的時代。
因爲無有世尊住世故,我們許多東西不能直接請教于世尊,只能依止世尊的遺教來依法修持、依教修持。那這個時代就是相似的解法,比較雜亂的現緣中,想清晰的把一個法則處理得幹淨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昙鸾法師舉了五種難緣,那麼舉這難緣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摒棄聖法,或者難行之道。我們都知道學佛之人,本來所行就是難行之行,超出常倫之行,難忍之忍,來出叁界的修持的。
昙鸾法師的目的,乃至曆代淨土法門這些傳播者的目的是什麼?最主要是讓我們根據自己的力而擇取一個法門。若是與聖道條理機製的因緣成熟,善根成熟,得遇這樣的善知識攝化,于聖道斷見思二惑,除無始以來的生死困惑,除煩惱之機製,證涅槃之果,乃至說悲智雙運,利益有情,那這都是未嘗不可的。對于比較羸弱的無力修持的有情來說,顛倒沈淪的有情來說,淨土一法又不失爲它的一個善巧的機製。
若以聖道修,它是可攝的。若以淨土往生他方有佛淨土,以佛力攝化住持故,令衆生遠離現前煩惱乃至未來輪回業相續,能得迅速成就的。這樣給我們一個提示,就是開了一條所謂的修行的特別法門、特別通途。這樣令廣大有緣在得遇佛法,雖然種種機製不是十分成熟的情況下,因爲彌陀的悲願故回施能迅速成熟現前有情的善根,一時使其速出生死苦海,橫斷生死之流。面對這樣一個大的機製,所以我們一般遇到淨土,我們就感覺到難得難遇。在易行道與難行道二法則中,那你說我就擇取難行,那也是我們的因緣;但易行道于無力有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就是煩惱熾盛有情、未斷見思二惑有情出離生死開了一條大道,令此類有情,所謂常人講帶業往生,叁輩九品。
我們都知道下品下生的有情,就是一生造惡,多作不善,臨終聞善知識教導,得稱阿彌陀佛名號,那麼可以化地獄爲清涼,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當然證悟之久遠,十二大劫,花開之後方能見觀音勢至,聞說大乘教言,能發菩提心。雖是如是,不受叁惡道之苦,不受輪回之苦,那這樣的機製是十分的難得,十分難遇的。因爲象濁惡罪惡之有情,不要說出離生死了,就是叁惡道之事決定難逃的。象下品衆生基本都是叁途有情,叁途有情因爲彌陀的慈悲,亦得成就菩提,一生得不退轉,雖然時間久遠,但亦是出離叁界啊。
所以淨土一法實在不可以常規的知見、教理、行法來判斷,那麼我們遇到這樣的法則呢,就要勤于實踐觀察。你要是遇到這個法則了,雖然教理簡單,仰仗佛力,能得到佛法不可思議的利益,但你現前不實踐這個利益,也實在是很可惜的一個事情。淨土法門的誤區相對比較多,因爲你要把淨土法門完善地徹底地學習得通達,運用得很純熟,還真需要一定的功夫或者一定的實踐、一定的學習機會,也要有一定的施教者;若不如是,想對它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也是很難的。有的人了解了,去實踐它,也不是那麼……。因爲我們沈浸在這個世俗的業緣中,去真正實踐一個法門也不是很容易的。
雖然彌陀的教化十分廣大,普攝有情,但利益的差別在現世有情的擇取中,我們往往用叁輩九品來擇取的;就彌陀願力來說,是決定平等回施。這個法的真正純熟在善導大師的教言機製中呢,他鼓勵說淨土法門特爲凡夫設,不爲聖者設,聖者只是攝受回歸方便,不是特地爲他們設的。他把淨土來度化濁惡世間有情標明一個特定的機。
我們這個時代,要嚴格的用因果法評判,許多人是沒法修持的。就是許多人的業果都充滿了谄曲、虛假、顛倒、相似,不能深入實踐甚深聖道之教言的。就是嚴格地說,因爲在減劫之中,道德淪喪心智敗壞,整體的這個狀態實難清晰地調整過來。主要是我們以一般的方式來觀察,還是比較認可這個世間的。我遇到許多人,他們說世間挺好,我說你怎麼不學學佛呢?學佛這麼苦那麼苦,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我說不是這樣子的,學佛只能使生活更加透徹清晰罷了。相當一部分人還認爲這個生活得……除非受到逼迫、困惑的逼迫,哪個時間有大的違緣了,他才能深刻地審視,平時這個深刻的審視機製並不是十分多。
象我們現在學阿彌陀佛衆生世間的這段文字,實際就是我們學佛的一個緣起、最初發心。那麼這個最初發心是學佛的一個根源,這根源要是顛倒了,你後面的所有作爲,是無以相應,你沒法相應。
昨天我們把“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這兩句所謂的莊嚴座功德成就作了比較多的提示,也希望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有一個相續的思維過程、觀察過程、實踐過程。因爲這個因緣,有菩薩鼓勵我們大家成熟了一個念佛的機製,當然也是大家的福德因緣吧,我們能給自己的若一天念一萬、兩萬、叁萬聲佛或者多一些都沒有什麼的。那麼有這個機製,我感覺理論學一學,實踐觀照觀照,有相續性。這樣對這個法門的逐漸的串習、認知,可能就比較深刻細膩完整一些,這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我們還是接著昨天的文字。
念佛。我到下面普遍問了問,一般念不完,不要逼自己,我還說就是記個帳就對了。記個帳,它是不丟不散壞因果,它是個鼓勵,就是我一定要償還這個事情,它就是個鼓勵,你修法的一個動力。要馬虎過去了,你說我不念你也不知道,那你就等于自己騙了自己,那你修法的機製就會一個一個的喪失。因爲修法實在是自己的事情,跟…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